村級鄉村振興工作計劃?作為唯一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級市、全國百強縣前三的江蘇省張家港市,近年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同樣闊步前行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該市163個集體經濟組織資産總計243億元,淨資産101億元,村均穩定性收入111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1.953,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村級鄉村振興工作計劃?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作為唯一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的縣級市、全國百強縣前三的江蘇省張家港市,近年在鄉村振興的道路上同樣闊步前行。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底,該市163個集體經濟組織資産總計243億元,淨資産101億元,村均穩定性收入1113萬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5萬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縮小到1:1.953。
張家港市委書記潘國強表示,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又緊迫的任務。張家港着力破解發展難題、打造強村群體,鑄就鄉村振興硬實力,進一步增強了基層黨組織凝聚力、戰鬥力,推動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村強民惠 産業發展大躍升
一排排嶄新廠房掩映在綠樹青草間;小鎮廣場上一尊數米高的“金手指”雕塑在陽光下閃閃發光;生活區中一幢幢盡顯江南水鄉的樓宇或商鋪在幼兒園、醫院、商業街裡各就其位;馬路邊的宣傳牌上還能看到“慶祝中國農民豐收節江蘇省主場活動暨建村50周年”的海報……這是記者日前在張家港市南豐鎮永聯村采訪所見。
“目前,永聯村已經形成了以現代農業為基礎、以永鋼集團為主導、第三産業蓬勃發展的産業格局;工農互促、産業完整,一二三産業不斷融合發展,并且積極采用現代企業制度進行經濟組織的治理,顯示出強勁的内生發展動力。”永聯村黨委書記吳惠芳告訴記者。據他介紹,50年來永聯村由窮變富、由小變大,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走出了一條“以工業化牽引,帶動城鎮化建設,進而實現農業農村基本現代化”的發展道路。
1978年,老書記吳棟材來到永聯村後,突破“以糧為綱”的禁锢,帶領村民挖塘養魚,掘到“第一桶金”。1979年至1983年,永聯村聚攏能工巧匠,陸續創辦枕套廠、花磚廠、玉石廠等8個小工廠。二十世紀80年代,“樓上樓下,電燈電話”開始在蘇南農村變為現實,農民蓋樓房需要大量鋼材。永聯村大膽作為,籌資30萬元創辦軋鋼廠。次年,軋鋼廠産值突破1000萬元,并以永聯軋鋼廠為核心組建永鋼集團。
進入新世紀,永聯再度自籌資金10多億元,用341天上馬百萬噸煉鋼項目。曾經的小鋼廠一躍成為如今的永鋼集團,而那個“最窮”的永聯村,2019年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利稅56億元,村級可用财力1.61億元,在全國60萬個行政村中名列前茅。
“農業農村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治本之策’,是全面建設現代化的‘第一硬仗’。永聯村‘一心為民謀發展,聚力奮進現代化’,為蘇州乃至全國提供了鄉村振興的現實樣本,具有重要的積極意義。”蘇州市委副書記朱民9月17日在張家港市農村發展大會上指出。
永聯村隻是如今張家港市村強民富的“縮影”。而根據《張家港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年内,全市村均集體可支配收入将超12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81萬元。
為此,張家港市将對照江蘇省委統籌推進産業基礎高級化和産業鍊現代化的部署要求,堅持“存量”升級、“增量”裂變雙向發力。例如,将大力構建以新能源、數字經濟和生物醫藥為代表的“3 N”新興産業體系,以補鍊強鍊擴鍊提升産業垂直整合能力,全年工業投資沖刺300億元,力争新興産業投資占比達85%,加快培育新的增長極和爆發點。
值得一提的是,張家港未來産業躍升主打綠色“牌”,鄉村建設亦是如此。坐落于“江海交彙第一灣”張家港灣一側的金港鎮永興村,便是其中之一。2019年9月,張家港市啟動實施張家港灣生态提升工程建設,永興村也啟動了沿江大環境整治和人居環境整治。
“打造最美江村,不是挖一個池塘、種幾棵樹,最重要的要有文化植入。”永興村黨總支書記黃學賢告訴記者,為融入“張家港灣”建設,永興村在綠化環境整治、村莊風貌改造和文化内涵提升等方面多管齊下,規劃建設百米紅色文化長廊,深挖“鄉愁文化”,積極投身“長江大保護”初心學堂建設,不斷賦予永興村鄉村振興新内涵。
鄉風文明 引領基層新風尚
在決戰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進程中,中央啟動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張家港市是全國首批試點城市之一。記者獲悉,張家港市不斷發揮永聯村等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陣地的示範作用,縣級及以上文明鎮村占比達75.3%,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覆蓋率100%,農村文明程度和農民精神風貌“雙提升”,實現全國文明城市“五連冠”。
南豐鎮建農村整合黨員中心戶、五星文明家庭、閱讀小屋等現有資源,把五大服務平台設在群衆身邊,打造了“和美鄉風志願崗”,在22個村民小組設立了53個志願崗。作為村民小組長、民情崗的志願者,南豐鎮建農村村民陳秀芳對小組裡每家每戶的情況甚是熟悉。陳秀芳發現,這些天大家讨論最多的就是垃圾分類。為了推動垃圾分類,村裡設置了“雞毛換糖”點,村民們用可回收垃圾置換生活用品,可謂一舉兩得。
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是我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媒介和樞紐,是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關鍵設施和具有持續擴散性影響的力量源泉。
記者走訪發現,張家港市以深化移風易俗為抓手,實施“婚禮新風行動、文明鄉風行動、文明殡葬行動、黨員示範行動、文明家庭行動、輿論引導行動”等專項行動。通過一系列接地氣、聚人氣、冒熱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解碼基層群衆文明健康、綠色環保的幸福方程式。
聚焦三農 網格化聯動治理
今年3月,蘇州市委、市政府印發《蘇州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到2022年,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比全省提早了8年,比全國提早了13年。張家港作為蘇州城鄉一體化發展的先行軍,迅速啟動農業農村現代化工作,同步出台了《張家港市探索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明确了今後一段時期全市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時間表”和“線路圖”。
接下來,張家港将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緊扣全市“三标杆一率先”(即經濟高質量标杆、城鄉一體化标杆、新時代文明标杆,在全省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對标對表率先基本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三年行動計劃目标任務,重點圍繞“四個聚焦、一個堅持”,奮力走出一條具有張家港特點、體現标杆水平、城鄉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道路。
“四個聚焦、一個堅持”,即聚焦農業現代化,大力提升綜合生産能力和質量發展水平;聚焦農村現代化,大力提升人居環境質量和鄉村治理水平;聚焦農民現代化,大力提升群衆文明素養和美好生活水平;聚焦城鄉一體化,大力提升資源配置能力和融合發展水平,以及堅持和加強黨對農村工作的全面領導,為農業農村現代化提供堅強保障。
記者獲悉,張家港市将持續深化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三社聯動”機制,年内覆蓋率達80%以上。充分發揮指揮聯動、信息聯動、資源聯動的機制優勢,加快部門數據資源的融合融通,全力打造“黨建引領、文明實踐、多元共治、群衆滿意”的新時代基層治理新模式,努力将網格化大聯動模式打造成全國縣域樣本。
作者:□記者 鐘源 張家港報道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标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将及時更正、删除,謝謝。
來源: 經濟參考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