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和需求有什麼不一樣? 産品經理是一個職責範圍可大可小的職位,往大了說是進行戰略決策、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用戶分析、産品定位以及數據分析、運營叠代等,往小了說就是用戶、需求、場景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聽到說産品需要能夠深入挖掘用戶的隐性需求并加以滿足,那這個需求又到底指什麼?1、什麼是需求關于需求有很多種解釋,我隻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也并不一定正确所謂需求是指因為欲求不滿,從而引發某種動機,這個動機就是需求并且需求的産生一定是在具體的場景之下才是有意義的舉個說爛的梗,福特的汽車與馬,用戶說的需求是想要一匹更快的馬,實質是想要一種更快的交通工具,但是如果用戶是在賽馬場上呢?那用戶的需求是不是指的就真的是需要一匹更快的馬,所以單獨談需求是沒有意義的,還需要結合需求具體産生的場景來看那這個場景又指的是什麼?一個具體的場景需要包括記叙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細講述就是說什麼時間,什麼樣的情況下,誰在哪遇到了什麼問題,想幹什麼,采取了什麼嘗試,最終取得的結果是什麼2、需求的來源來源于内部的需求:來自Boss的需求、來自團隊成員的需求(比如運營支持、技術發起等)、來自于數據分析、PM自發等來源于外部的需求:來源于用戶(用戶反饋、論壇獲取等)、來源于競品、行業變化、相關政策法規等,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需要和需求有什麼不一樣?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産品經理是一個職責範圍可大可小的職位,往大了說是進行戰略決策、行業分析、競品分析、用戶分析、産品定位以及數據分析、運營叠代等,往小了說就是用戶、需求、場景。很多時候我們都能夠聽到說産品需要能夠深入挖掘用戶的隐性需求并加以滿足,那這個需求又到底指什麼?1、什麼是需求關于需求有很多種解釋,我隻淺談一下自己的理解,也并不一定正确。所謂需求是指因為欲求不滿,從而引發某種動機,這個動機就是需求。并且需求的産生一定是在具體的場景之下才是有意義的。舉個說爛的梗,福特的汽車與馬,用戶說的需求是想要一匹更快的馬,實質是想要一種更快的交通工具,但是如果用戶是在賽馬場上呢?那用戶的需求是不是指的就真的是需要一匹更快的馬,所以單獨談需求是沒有意義的,還需要結合需求具體産生的場景來看。那這個場景又指的是什麼?一個具體的場景需要包括記叙文的六要素,即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細講述就是說什麼時間,什麼樣的情況下,誰在哪遇到了什麼問題,想幹什麼,采取了什麼嘗試,最終取得的結果是什麼。2、需求的來源來源于内部的需求:來自Boss的需求、來自團隊成員的需求(比如運營支持、技術發起等)、來自于數據分析、PM自發等。來源于外部的需求:來源于用戶(用戶反饋、論壇獲取等)、來源于競品、行業變化、相關政策法規等。
3、獲取需求的方法主要分為定性與定量的需求獲取,定性的需求可以通過行業報告、競品分析、用戶訪談、頭腦風暴等獲取,定量的則可以通過問卷調查、數據分析等獲取,需要注意的就是要盡可能的去獲取一手的需求,盡量減少二手的需求來源。下文的主要内容均指來自用戶的需求...
4、需求的獲取在獲取需求的時候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坑,比如用戶會說出來自己以為的需求,并且給出相應解決方案,又或者說用戶說出來的需求并不靠譜,用戶這樣說,但是當産品或者功能上線之後用戶卻又不買賬了,甚至用戶有可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另外用戶的需求也是在不斷的發生變化的。作為優秀的産品經理則需要能夠去發掘用戶的隐性需求,甚至是那些用戶自己根本沒有意識到的需求去加以滿足。
5、需求的分析與挖掘
1.馬斯洛需求理論
對于C端的産品關于用戶需求的挖掘,最終都會歸到“人性”這個詞上。而在進行需求挖掘上,則自然少不了大名鼎鼎的馬斯洛需求理論了。在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上層是有着更高一個層次的需求,即自我超越的需求,另外随着時代的變化有些需求也慢慢的變為了最基本的需求,比如Wifi…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越是接近底層的需求,是越不會被用戶輕易抛棄。2.卡諾模型
KANO模型是由日本的卡諾博士(Noritaki Kano)提出的,KANO模型定義了三個層次的用戶需求:基本型需求、期望型需求和興奮型需求,另外擴展後也有着無差異需求和反向需求。基本型需求是指産品必需要滿足的一些需求,期望型的需求是指用戶期望能夠被滿足的一些需求,興奮型需求是指用戶自己沒有想到,但是一旦你能夠滿足Ta,Ta就會感覺很滿足的需求,無差異需求是指有這個需求和沒有這個需求區别并不大的需求,反向需求則是指有了這個需求反倒會影響用戶滿意度的需求,比如說這個需求與産品定位不相符或者說這個需求根本不是用戶想要的需求等等…KANO模型具體使用方法如下:
3.角色轉換法
有時候需求的來源可能是PM自發,如果PM本身就是産品的目标用戶,則可以自己在用戶需求與産品之間找到合适的平衡點,據說大神級的産品經理都是自帶一個很NB的技能,那就是秒變白癡用戶。而如果PM本身并不是目标用戶,則可以建立用戶角色畫像,在提出需求的時候以用戶角色畫像為出發點,而不是自己YY出來一個需求,結果發現功能上線之後用戶根本不買賬。4.多方證明法
不要僅僅隻從一個維度去驗證用戶的需求,可以采用定性 定量結合的方式進行多維度的驗證,或者說不要僅僅隻是進行用戶訪談,在聽用戶怎麼說的同時也應該去觀察用戶是怎麼做的,對于已有的産品則可以在實際的使用環境中觀察用戶是如何操作的,對于概念化的産品則需要盡早的利用Demo進行可行性測試。5.否定法
如果說你并不能夠直接證明需求的正确與否,那可以嘗試利用否定法來進行分析判斷,即證明需求的反面正确與否,比如說如果我不滿足這個需求,會怎麼樣,滿足這個需求的話又會怎麼樣。
6、需求的轉化通常情況下,用戶的需求并不等于産品的需求,一來是因為用戶的需求并不一定是真的需求,二來是因為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的需求都加以滿足,所以在用戶需求與産品需求之間還是要進行一個轉化過程的。 首先,對于收集到的用戶需求,需要進行需求的辨别,篩選掉明顯不符合常理的需求,然後去驗證需求的真僞性,再去分析有這樣需求的用戶數量有多少,這些用戶是我們的目标用戶麼,對我們的價值有多大。需求的頻次如何,是否為剛需,這樣的需求持續時間為多久,在需求沒有被滿足之前用戶采用的處理方式是怎樣的,需求被滿足後又會怎樣。 其次,需要對需求進行深入的發掘,需求出現的場景是什麼,這個需求就是用戶想要的麼,還是說這隻是用戶自以為的需求,需要深入發掘需求背後隐藏的原因,用戶為什麼會有這樣一個需求,用戶的真實想法到底是什麼,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方案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然後,将分析篩選的用戶需求進行分析,确定用戶的需求是否符合産品的定位,需求的商業價值如何,開發實現的難度如何,性價比如何,再結合産品的版本規劃、階段性目标以及卡諾模型去确定需求的優先級。
最後,記錄下需求,包括需求的編号、需求來源、采集方式、産生需求的原因、需求的類别、需求的本質、需求的分類、需求的商業屬性、需求的工作量、優先級、狀态、變動說明等等…
7、真需求 Vs 僞需求有真需求那肯定也就有着僞需求,want并不等于need,那到底怎麼去辨别真僞需求呢,首先可以從用戶的量級上去判斷,有多少人有這樣的需求,需求的頻次如何,重要緊急程度如何,沒被滿足需求之前是怎樣的,需求滿足之後又有着什麼樣的表現,其次從需求的場景出發,如果說一個需求根本就沒有使用場景或者說使用場景很有限的情況下,那這個需求很有可能就是個僞需求。 那如何去避免僞需求的坑呢:1.在需求的采集階段,不僅僅是要聽用戶怎麼說,有機會的話去觀察在實際的使用場景中用戶是怎麼操作的,認真聽用戶怎麼說,但不要照做;2.在需求的轉化階段,結合馬斯洛需求理論和卡諾模型,挖掘需求産生的原因,深入的挖掘隐藏在背後的需求,找到用戶的真實訴求;3.概念驗證階段,在挖掘到用戶的真實需求之後,給出初步的解決方案,進行用戶可用性測試,判斷能否滿足用戶的需求,是不是用戶想要的;4.MVP驗證,利用最小可行化産品來進行小範圍的驗證,根據用戶的反饋來進行調整優化,确定産品正确可行後再進行大範圍的推廣;5.優化叠代階段,互聯網産品永遠都是β版,在産品或者功能上線之後需要結合數據和用戶的反饋來進行優化改進和叠代。
需求的挖掘真的是挺難的一件事,需要能夠辨别出用戶的真實想法是什麼,還要能夠去發掘甚至用戶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需求,正如喬幫主那句“消費者并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麼,直到我們拿出自己的産品,他們就發現,這是我要的東西。”但是并不是說喬布斯不做用戶調研的,恰恰相反蘋果公司的用研團隊是很強大的。與用戶打成一片是了解用戶最好的辦法,沒有之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