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小孩子相處的時候,你可能會發現,他們對很多事情都會感到害怕:一點點的小動靜,一個會發出聲響的東西,并不可怕的玩偶……他們都會避之不及,讓你哭笑不得。
當然,也包括下樓梯這件事。
最近,朋友小豔發現,女兒特别害怕下樓梯。以前下樓梯時,孩子總是手腳并用,倒退着下,怡然自樂。
因為感覺太耽誤時間,小豔要求女兒抓着扶手下樓梯,可她卻一屁股坐在地上,不願意下。如果媽媽催促她,她就會哇哇大哭。
對此,小豔感覺很不理解。
為什麼下樓梯對孩子來說這麼難呢?
年幼的孩子面對樓梯時,會表現得特别焦慮、害怕、手足無措。我們當然可以認為,這是因為他們手腳不靈活,沒有掌握上下樓梯的技巧。
但是,原因并非這麼簡單。
心理學家經過研究後發現,孩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已經具備了深度知覺能力,也正是因為這種能力,讓孩子害怕上下樓梯,尤其是害怕下樓梯。
什麼是深度知覺?
深度知覺就是距離知覺,是涉及三維空間的知覺,不僅能感知物體的長、寬和高度,還能察覺到物體的距離、深度、凹凸等。
許多心理學家都認為,深度知覺能力是人類最重要的能力之一。如果沒有深度知覺能力,人類可能很難生存。
比如,深度知覺能力讓我們在走路的時候,判斷出我們與對面來車的距離有多遠;讓我們站在高處時,判斷自己與地面的距離有多遠:這能激發我們的警覺意識。
如果沒有這種能力,我們可能就無法準确地判斷距離和深度。且不說有可能會被汽車撞到,或者從高處墜落,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後因為無法判斷出身邊與物體的距離,導緻碰傷、摔跤等。
關于深度知覺的“視崖實驗”
為了更加科學地研究深度知覺,心理學家做了一個實驗,就是赫赫有名的“視崖實驗”。
1960年,美國心理學家沃克和吉布森(R.D.Walk & E.J.Gibson)為了研究深度知覺,設計了一種叫做“視覺懸崖”的裝置,簡稱“視崖”。
這個裝置很簡單,如下圖,心理學家準備了一張1.2米高的桌子,桌面是由一塊透明的厚玻璃做成,被一塊0.3 米寬的中間闆分成三部分:
貼着紅白格子紙的桌面,被稱為“淺灘”;貼着紅白格子紙的中間闆;在透過玻璃可以看到的地闆上,貼着紅白格子紙的區域,被稱為“深淵”。
心理學家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希望利用這一裝置,模拟出懸崖。既讓孩子産生視覺的“落差”,造成“一步踩空”的錯覺,又不會讓孩子真的遭遇危險。
設置好了裝置後,心理學家找來了36個6~14個月大的孩子,讓他們的母親也一起參與了實驗。
實驗内容是這樣的:
心理學家将孩子一一放在中間闆上,并讓孩子的母親先站在深淵的一側呼喚孩子,然後再站在淺灘的那一側,重複相同行為。
結果發現,當母親從淺灘的那一側呼喚孩子時,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會很快離開中間闆,爬向自己的媽媽。
但是,當母親從深淵的那一側呼喚孩子時,大部分孩子都拒絕離開讓他們感覺安全的中間闆,而是大聲哭泣,或者用手拍打玻璃。
盡管觸覺告訴他們,有玻璃的存在,爬過去是安全的。可是,他們依舊表示拒絕。
這個實驗說明,人類在6個月大的時候,就已經發展出深度知覺的能力了。
由此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之所以會對樓梯産生恐懼,是因為他們認為,在樓梯的背後,是他們不了解的、不可知的深淵。
當然,這個實驗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因為所有參與實驗的孩子,至少都有6個月的成長經曆,我們無法判斷出,他們的深度知覺能力是天生的,還是後天習得的。
可是盡管孩子有深度知覺的能力,還是會出現摔跤、從高處墜落等情況,是因為孩子雖然具備了識别危險的能力,但是身體動作還不熟練,無法應對危險。這也提醒我們,要保護孩子的安全。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孩子害怕下樓梯是正常的,是發展出了深度知覺能力的表現。
在稍微感到安慰的同時,你可能會問了:有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孩子,讓他克服恐懼,安全地下樓梯嗎?
對于這個問題,心理學家也用實驗給出了答案。
我先說實驗結論:孩子在面對危險,比如說下樓梯時,媽媽對孩子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響孩子下一步會采取的行動。
影響孩子行為的社會參照
在介紹實驗内容前,我們需要簡單了解一個心理學上的理論,叫做“社會參照”。
在孩子發展的特定時期,尤其是在兩歲半以前,一旦處于陌生的、不能肯定的情境中時,他們就會觀察和解析大人的表情信息,然後采取行動,或作出反應。
這一現象,我們稱為“社會參照”。
比如,當孩子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時,他會先看看你的表情或反應。如果你的表情是放松的,好像什麼事情也沒發生一樣,孩子也會淡然處之;
如果你擔心孩子會被吓到,表情中透露出緊張,甚至立刻奔向孩子,抱着他說:“寶寶,吓到你了吧?沒事,媽媽在,不怕,不怕。”
一旦你這樣做了,孩子反而可能會嚎啕大哭起來。因為他從你的表情判斷出,巨響是可怕的。以後再聽到類似的聲響時,也會有這樣的反應。
而心理學家利用視崖裝置所做的實驗,就是利用了社會參照這一原理。
索茲等(Sorce et al.,1985)人把1歲的孩子放在視崖上,将落差控制在76厘米左右(在沃克和吉布森的實驗中,落差是1.2米)。
在深淵的那一側,孩子的母親會呼喚他。同時,根據指令做出各種表情:有時要表現得很緊張、害怕,有時要表現得很高興、興趣盎然。
當孩子看到媽媽露出害怕的表情時,會拒絕往前爬;當看到媽媽露出高興的表情時,則會爬過深淵。
當然,随着落差逐漸減小,孩子便不再觀察母親的表情,而是直接爬過去。可以說,孩子通過觀察表情、總結經驗、改變行為的方式,就是“社會參照”。
如何幫助孩子學會下樓梯?
根據這個實驗,我們可以了解到:孩子會觀察并努力解讀母親的情緒與反應,并據此作出反應。
對于孩子來說,下樓梯是一件自己不了解、未知的事情,如果我們能表現出積極的鼓勵态度,讓孩子知道,下樓梯并不可怕,孩子就有可能邁出第一步。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下樓梯的方法,也是我們需要教孩子的,我們可以将其拆分為3步來進行。
第一步,利用家中的樓梯,或者小椅子,讓孩子進行一上一下、一下一上的練習,可以鍛煉孩子腿部的力量,也能增強勇氣。
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一定要站在旁邊,鼓勵孩子,并保護孩子的安全。如果有必要,可以扶着孩子的手,幫助孩子進行上下練習。
第二步,利用木闆設置一個一邊高、一邊低的斜坡,坡度要比較平緩。然後,讓孩子從高處走向低處,從低處走向高處。
下斜坡時,孩子的身體容易産生慣性,所以父母要做好保護措施。
第三步,利用樓梯,進行真正的實踐。
此時,父母要讓孩子扶住扶手,先一步登上,然後另一隻腳再跟上。等到站穩以後,再進行下一步。下樓梯的時候,也是如此。
另外,練習上下樓梯時,不能急于求成。如果一開始就要求孩子爬上好幾層樓,孩子根本沒有辦法做到,還會産生畏懼心理。
一開始訓練時,上下幾個台階就可以。等到孩子比較熟練了,可以讓孩子上下一層樓,體會上下樓梯的樂趣,提高技能。
在進行這3步的過程中,父母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表情和鼓勵。在孩子每上下一個台階時,父母都要及時給予祝賀和鼓勵,讓孩子知道,自己在做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如果你家孩子也害怕下樓梯,不要批評或催促,試着利用社會參照,從改變自己的态度做起,相信能夠得到你想要的結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