貞觀太子李承乾為何要謀反?可以說,既有李承乾本人的原因,比如個人性格暴虐,心理素質太差,不能承受太子這個職位所受的壓力有關;同樣也與外部的環境有關,比如李世民對魏王李泰的過于寵愛,以及大臣們對太子的嚴格要求,機械式教育有關。
在外部因素中,李世民個人的因素,尤其是對魏王李泰的态度是對李承乾最大的傷害,可以說是壓垮李承乾的最後一根稻草,李承乾崩潰了,承受不了,接受不了,就采取了最為瘋狂和最低級的策略——謀逆。
642年二月,由魏王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大肆賞賜李泰,規格屢次超過太子。加上太子近幾年的負面表現,讓李泰覺得皇帝有易儲之心,就有了謀求太子之位的心思,比如折節下交謀求聲譽。
李世民命黃門侍郎韋挺總管魏王府,後來又命工部尚書杜楚客代之,“二人俱為泰要結朝士。”後來宗楚客就拿金錢賄賂大臣,“因說以魏王聰明,宜為上嗣;文武之臣,各有附托,潛為朋黨。”李承乾感覺到了來自李泰的壓力,就派人到李泰府内卧底,記錄了李泰的各種罪行,想讓皇帝逮捕李泰,李世民沒有同意。
李世民當然不會同意。弑兄上位的李世民在成為皇帝之後,其實自己本身也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的,同樣,他在償受到這種内心的煎熬之後,越發重視親情,更加注重對幾個嫡子的教育和關愛。
對于李泰的賞賜,同樣也說明,李世民對對待子女的時候,也有自己的偏愛的,也正是在他看來“雨露均沾”的公平父愛,卻是造成對李承乾的不公平。按規定,作為儲君的李承乾享受的待遇是最好的,對皇帝來說,一個微小的改變對大臣們都是一個巨大的暗示。
谏議大夫褚遂良就看出了李世民做事的不妥,因此建議“但太子諸王,須有定分,陛下宜為萬代法,以遺子孫。”褚遂良希望皇帝要區分太子及諸位王子的差别,不要一概同仁,為後代做個好榜樣。李世民認為褚遂良說得很對,但他有自己的考慮,“但自古嫡庶,無良佐何嘗不傾敗家國,公等為朕搜訪賢德,以輔儲君,爰及諸王,鹹求正士,且事人歲久,則分義情深,非意窺觊”。
左屯衛中郎将李安俨上表勸解李世民的做法,“未為得所”,太子是國本,不可輕動,希望李世民深思遠慮,“以安天下之情”。李世民也表态說,太子承乾雖然患有足疾,但是嫡長子,“豈可舍嫡立庶乎。”
盡管主要大臣都站在太子一邊,李世民也再三表态,不會另立太子。但是對李承乾來說,依舊難以置信,其父皇李世民的皇位是怎麼來的,舉世皆知,曆史是驚人的相似,他是太子,父親卻又寵愛“老二”,結果真的很難說啊。
在種種原因促成下,太子李承乾終于走上了不歸路。但是,作為父親的李世民在其中至少要負三分的責任。
歡迎關注“趣味讀史”,讓我們一起了解曆史中的有趣故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