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可能賣這個東西,這是國家保密的東西,不是我企業說了算的,我無權轉賣。”
不知大家初識“金箔”、“銀箔”、“鋁箔”是在哪裡,
記得初見“金箔”是在糕點上,十分稀奇罕見,
2022年江蘇無錫某蛋糕店,在蛋糕上使用了非食品原料的金箔,
違反了我國食品安全法,被依法處理。
今天為大家分享的故事:流出的“烏金紙”
烏金紙:用于制作金箔,黃金被兩張烏金紙夾住,烏金紙代替黃金受力,經過萬次錘擊誕生一片薄如蟬翼的金箔。
“烏金紙”
要想制造金箔,烏金紙是必不可少的,
所以我國研發人員便投入研發“高質量”的烏金紙。
1998年之前,金箔的大部分市場被歐美、日本等國家占據,
而我國的金箔在市場上的占據率卻是低到極點,不誇張地說還不足百分之一。
于是我國南京金箔廠專門組織了30多人,去專門研制“高質量”烏金紙,
其中的帶領人叫李寶祥,他在研究的過程中,
被别的國家公開叫嚣:“給你們中國人20年,你們也不一定能研制出來,因為這種技術擁有高技術含量。”
這話狠狠傷害了李寶祥的自尊心,不過不是個人自尊而是我國中華民族的自尊,
同時這句話也在激勵着李寶祥,讓他更加拼命地研究。
終于,在不到2年的時間李寶祥一行人就作出了成績,
研制出了“新型烏金紙”。
以往我國的烏金紙技術耗金量大,工效低,
而李寶祥一行人研制的新型烏金紙,很好地解決了缺點,
新型烏金紙不僅提高了6倍工效,更縮減了用金量,制造出的金箔厚度僅0.12微米。
2001年,烏金紙生産工藝和技術被國家科技部和保密局,
正式确定為第一批國家秘密技術項目加以保護。
我們不禁好奇,這小小一張烏黑的紙,有什麼好保密的呢?
其實,金箔的作用并不隻是“裝飾”,
金箔本身是黃金制造的,
而黃金擁有不變色、防潮、耐腐蝕、抗輻射、抗氧化等特殊性,
能夠很好地運用到電子元器件的加工上、紅外設備、反導裝置中等等,
金箔對紅外線的反射非常強,高達98.44%,而且金箔越薄反射率越高。
由此可見金箔的作用,可見制造金箔的烏金紙的珍貴。
為了保護烏金紙的秘方不被外傳,參與研制的5名人員都簽署了保密協議。
“烏金紙被盜”!
2008年7月某天,金箔廠廠長李寶祥忽然接到了一個電話,
李寶祥本是不接陌生電話的,這次卻鬼斧神差地接了,
還沒等李寶祥說話,對面就先發言:“李廠長,你不是說不賣黑紙嗎?現在怎麼放黑市賣了?這樣,我直接在你這兒直接拿,能不能便宜點?”
李寶祥語氣凝重:“我不可能賣這個東西,這是國家保密的東西,不是我企業說了算的,我無權轉賣。”
對方卻十分不屑地說:“李老闆,别兜圈子了,你們已經有人在賣了,你低價格賣給我我不往外說。”
李寶祥聽對方說的言之鑿鑿,内心湧出一陣恐懼,
李寶祥迫切地說:“你能幫我購買一張黑市上的烏金紙嗎?”
對方聽後終于答應了:“你得給我錢啊。”
“你先買吧,我一定給你錢。”
烏金紙外傳不僅會給金箔廠帶來嚴重打擊,嚴重些還會毀掉我國金箔行業。
李寶祥甯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在還未查證對方所說的黑紙,
是否是自己廠裡的紙的時候,他就報警處理了,可見事情嚴重性。
國家保密局得到消息,立馬派人趕往南京調查此事!
檢察官趕到廠裡的時候,李寶祥已經盯着這張黑市上的紙出了神,
因為黑市上的烏金紙,和李寶祥廠裡的正牌烏金紙,
不論是工藝還是外觀都一模一樣!
這下可以确定,烏金紙确确實實地洩露在外了!
而盜版的烏金紙已經向龍潭周邊的金箔小作坊迅速蔓延,
李寶祥廠裡的外貿訂單,在出現了“市面出現盜版烏金紙”的消息後,紛紛暫時擱置了。
國外客戶表示:“如果貴公司還不同意大幅度調整金箔價格,我們将會購買黑市的烏金紙自行生産。”
此時李寶祥更加慌了:“這是關系到中國民族金箔工業生死存亡的大事,如果烏金紙真的流到國外,就會對我國金箔生産銷售造成很大的沖擊。”
“尋找烏金紙售賣源”
廠長李寶祥和國家保密局的檢察官,首先開會讨論此案,
李寶祥拿着烏金紙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烏金紙流出隻有兩個可能,一是盜竊,二是内部人員洩密。”
平時廠裡對烏金紙的使用和保存都是非常嚴格的,
每一塊生産的烏金紙都有屬于自己的檔案編号,
實在不能用的、殘破的烏金紙不會随意處置,會進行集中銷毀,
辦案人員立馬徹查了廠裡的烏金紙記錄,
經過清點,确信沒有烏金紙被盜的情況。
如今隻有一個可能,烏金紙的配方洩露了,但是知道烏金紙制作工藝的隻有五人,
而且都是可以“信任”的老同志。
經過一番讨論之後,警方決定先去尋找流出“烏金紙”的源頭。
檢察院反渎局ju長吳軍作為金箔商人,
與一批偵查員一同潛入南京市栖霞區龍潭鎮,尋找烏金紙賣家,
龍潭鎮是中國金箔最集中的小鎮,擁有上百家金箔小作坊。
果不其然,有大批的烏金紙流入當地的小作坊裡,
這也更加證實,烏金紙并非被盜,而是有人在批量“生産”,
吳軍等人走進一家小作坊,與店老闆聊了起來,
老闆就像大哥一樣,向吳軍等人分享起經驗:“現在市場經濟這麼激烈,如果你沒有好質量,怎麼去拼搏呢?”
“前段時間,我聽說市場上有人在賣高質量的紙,去哪裡能買到好一點的?”
店老闆想了想說:“好一點的就是個體戶偷偷摸摸生産的黑紙。”
“什麼黑紙?”
“家生紙,也就是烏金紙。”
“聽說這種紙很好,我們也想買,在哪裡可以買到?”
店老闆想了想說:“看你人不錯,我可以把電話給你,你聯系徐經理買。”
得到電話之後,偵查人員撥通了徐經理的電話,
以熟人介紹為名義試圖與徐經理見面,
經過一番溝通之後,兩人約定好了時間和地點,
到了特定的時間,檢察人員驅車到栖霞,但是卻遲遲沒有見到徐經理,
等待良久之後,檢察人員終于等不及了,
便再次撥打徐經理的電話:“徐經理,我已經到栖霞了,你在哪裡?”
徐經理忙碌敷衍的口吻說:“啊,我現在很忙啊,我在新街口,你要不要來這裡拿貨?”
等偵查人員到了新街口,徐經理又找理由去了别的地方,
就像是和偵查人員玩“貓捉老鼠”的遊戲一般,
偵查人員經過商量決定,以退為進改為激将法逼其現身,
“徐經理,你到底賣不賣啊?拿個貨怎麼這麼難,買個紙害的我東跑西颠的,你又不是賣du品或者什麼見不得人的東西,你這樣折騰我們幹什麼?”
徐經理一聽客戶急了:“我賣我賣,咱們就約在栖霞大道吧。”
2008年9月15日,偵查員在栖霞大道埋伏好,将徐經理的交易過程全程記錄下來,
很快,一個騎着自行車的老漢戴着墨鏡出現了,
他的自行車後座還綁着一個紙箱子,裡面裝的正是烏金紙,
檢察人員花了1800元錢,買到一張“小作坊”制造的烏金紙,
檢察人員馬上将徐經理手裡買到的烏金紙,送往南京大學檢驗,
檢驗結果顯示:烏金紙與金箔廠所産正品烏金紙完全相同。
“烏金紙制造配方洩露”的觀點得到證實,
徐經理是烏金紙的批發商,他是從哪裡批發的烏金紙呢?
檢察人員開始追蹤調查。
徐經理
不過其實檢查人員能确定的還有一點,那就是内部人員洩密了。
掌握核心配方的5名成員分别是:
第一:“李寶祥,南京金線金箔廠廠長,負責領導、協調、研發工作。”
第二:“周副廠長,金箔廠副廠長,負責将烏金紙反複送到一線實驗。”
第三:“金立霞,烏金紙的總工程師,負責具體配方的研制。”
第四是黃雪芳,第五是陸貴香,兩人金立霞的是助手。
這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是懷疑的對象,
雖然市場報案的但警方還是害怕“掩耳盜鈴”等情況。
檢察人員分别對五人進行了詢問、調查,
但是五人都很理直氣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李寶祥認為如今出現烏金紙秘方流出的主要原因,
就是掌握全部烏金紙制造工藝的工程師金立霞。
周副廠長卻不認同:“我認為是可能是誰偷偷看到配方了,金工不會做出這樣事。”
金立霞本人認為:“我覺得最有可能的是我的兩個助手,他們兩個人掌握塗層配方。”
沒有證據的推測隻是推測,檢察人員秉承不冤枉一個好人,不放過一個壞人的原則,
開始暗中觀察五人的行蹤,經過不懈努力終于抓住“嫌疑人”的狐狸尾巴。
“狐狸尾巴”
檢察人員發現,在龍潭隔壁的江蘇句容鎮江地界,
發現了一個非法加工點,但是在外人看來就是一家“奇怪的”印刷廠,
因為這家印刷廠明明還沒倒閉,卻大門緊閉,平時一個人都沒有,
門口卻放着幾隻惡犬看門護院,車間的窗簾拉的嚴嚴實實。
這裡的一切無疑透露着“可疑”二字。
吳軍在蹲守的時候,發現了與曾經與自己交易過的徐經理,
隻有徐經理來的時候,廠裡的門開會打開,而後工人們紛紛往貨車裡搬着紙箱,
那裡面的貨物應該就是“烏金紙”沒錯了,
吳軍提出了一個大膽的猜測:“這裡應該就是烏金紙的生産窩點。”
偵查員決定在這裡耐心蹲守,希望能查到幕後黑手。
一周後,一個熟悉的中年女人的身影匆匆閃過,
那正是五人小組中的“陸貴香”,檢察人員扔沒有打草驚蛇,
又過了一點時間,檢查人員又拍到了另一個“熟悉”的身影,
正是五人小組中的黃雪芳。
2008年10月8日,警官一登記外來人口的名義,敲開了廠子的大門,
趁門崗吸引着注意力,一名檢察官悄悄進入了廠房,
隻見工人正在生産烏金紙,材料、半成品、成品烏金紙堆滿房間,
陸貴香發現警方後立馬,第一反應試講工作台上的烏金紙配方倒進下水道,
以此來銷毀證據,但是吳軍ju長及時制止,
陸貴香當場被帶走,陸貴香的丈夫陶洪山也被控制。
兩人被帶走調查,警方的破案進程臨近尾聲,
不過遺憾的是黃雪芳聞風而逃。
陸貴香夫婦面對檢察機關的審問,對自己的罪行供認不諱希望從輕發落,
而陸貴香的丈夫哭着說:“我知道我錯了,我不想再待在這裡,我都要崩潰了。”
看到陶洪山哭的撕心裂肺,像是冤枉了似的,
不過我們得知真相後,對陶洪山除了鄙視還是鄙視。
“作案過程”
陶洪山是南京金箔廠的倉庫管理員工,
2001年,烏金紙的制造工藝圓滿成功,
陶洪山發現了其中的“商機”,他想到妻子是參與制造的員工,
于是陶洪山開始說服妻子,另起爐竈生産烏金紙。
但是陸貴香的手中沒有全部的配方,于是陸貴香暗中拉long黃雪芳入夥,
沒想到黃雪芳答應的十分痛快。
此後3人便開始了研究怎麼自己制造烏金紙,
那段時間3人總是在家中的閣樓反複實驗,但由于配方不全,
他們怎麼也生産不出工廠那種,錘千萬次都不會破損的烏金紙。
2002年,灰心的三人面對層層困難選擇了暫時終止計劃。
後來在一次機緣巧合的情況下,黃雪芳靠自己工作的便利,
去工廠的實驗室拿了兩瓶關鍵添加劑,
陶洪山立馬拿着兩瓶添加劑,去往上海,破解其中的化學成分。
終于在一次一次的失敗,5年100多次的實驗,花費5萬多元的付出後,
他們仿制出了工廠的“新型烏金紙”,
2007年,3人租了一所廢棄在半山腰的小學,以印刷廠為名開始偷偷制造“烏金紙”,
僅1年時間,3人就生産了600多包烏金紙,售出100多包,賺取15萬元。
後續
好在烏金紙的生産技術并沒有向外流出,
否則三人将會對民族造成不可逆的嚴重損失。
2009年5月,法院對此案開庭審理,
“陶洪山因故意洩露國家秘密罪、職務侵占罪等罪判處2年有期徒刑。”
“陸貴香因故意洩露國家秘密罪判處1年6個月有期徒刑。”
事後黃雪芳投案自首另行處理。
“結束”
這場事件有驚無險,不敢想象烏金紙一旦洩露,
對我國金箔産業将會造成多大的危機,
我們不能為了一己私欲,而去損害我國的利益,那等同于損害自己的利益!
隻能說陶洪山等人糊塗了,造成後果的話賺小虧大成為人人唾棄的罪人!
謹以此文,希望人人遵守法律,社會安定平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