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不是讀書天,夏日炎炎正好眠”,小滿到芒種的這段時間,天地一派清朗畫卷,然而身心卻難免倦倦的。睡不醒的早晨,喚醒活力的秘訣就藏在早餐桌上那罐佛手醬裡。
”
在烤到焦脆的面包上塗上一層厚厚的一層佛手醬,一大口咬下去,清新的甜爽沁人心脾,還帶着一絲稍瞬即逝的酸,果肉的爽脆和面包的柔軟在唇齒間切磋融合。至此,這一天的開始才算真的蘇醒。
如果說一般果醬像嬌滴滴的公主,佛手醬就像是彬彬有禮的紳士。擰開果醬瓶蓋,先是一陣淡淡的柑橘屬獨有的微苦味,然後是溫潤清爽的甘甜,不似葡萄柚、甜橙那麼甜膩,也沒有檸檬那般酸澀。即便是貪心塗得多了,也不至口感濃烈,反倒是唇齒生香。
佛手以香取勝,佛手醬自然也繼承了這優良的“基因”。若是那些個貪戀佛手香氣的,試試佛手醬蘇打水準沒錯。金黃透亮的佛手醬在水中蔓延開來,底部果肉透明,湊近了,鼻尖滿是淡香甘甜,飲至杯底,果肉嚼之鮮爽,好似夏日裡一抹撩人的嫩綠。
事實上,在吃到這瓶佛手醬之前,我對佛手的印象還停留在觀賞和藥用的階段上,偶爾得到一些,便擺放在工作台前,任它自顧自散發芳香,如同最天然的上等香氛一般。
北宋《證類本草》形容這種香氣為“大勝柑橘之類,置衣笥中,則數日香不歇”。從古至今,自帶清冷之氣的佛手都是風雅人士心中的“白月光”。猶記得《紅樓夢》中最為講究的探春,在其房中紫檀架上置一大盤,裡面就放了幾個佛手作為清供。不足一握的小果,端端供在一個影青供盤裡,再置于茶桌、案頭或是窗台上,活脫脫就成了一幅不染筆墨的山窗清供畫。
大約因為佛手的氣味太過于搶戲,給人們造成了“不吃可惜”的錯覺,從不肯放棄任何一種食材的老祖宗們在幾百年前就向佛手伸出了“魔掌”。清代《花鏡》曾記載:
“直接鮮食不如柑橙,多是切片、曬幹、制藥、制蜜餞,取其瓤,拌以白糖,或可做湯,除酒渴。”
——清初 陳淏子 輯《花鏡》
短短十幾字差不多概括了佛手的精華吃法。如今潮汕地區有種蜜餞被稱為“老香黃”,就是将整個佛手用蜂蜜、食鹽和甘草等進行腌制,食之味如同陳皮。
白糖拌食雖方便,卻不能改變佛手保存期短的事實,“老香黃”更喪失了佛手原本的香氣。為挑嘴的吃主兒保留一份長情的原汁原味,成為了今次這瓶佛手醬誕生的初衷。
佛手産地較少,多位于浙江、兩廣和川閩地區,其中又以有着千年栽培曆史的金華佛手最為有名。光緒二十年的《金華縣志》曾記錄:“佛手柑,邑西吳等莊為仙洞水所經,柑性宜之,其透指有長至尺餘者,香亦大勝閩産”,也間接證明了曆史上金華佛手的佳譽。
好的果醬一定是和果實同時誕生的,因此産量十分有限。今次的蜜煉佛手醬,佛手全部來自金華赤松山腳,采用無公害種植方式,曆經整整一年的悉心養護,全部依靠人工完成。待到每年11月,佛手自然成熟時,便會被采摘下來,清洗切片,先用鹽腌制,脫去佛手皮中辛澀味道後,用清水洗去鹽份,才能開始正式煉制佛手醬。
先是用白糖牢牢鎖住佛手的清香,然後加入蜂蜜慢慢醇化纖維組織令其變脆;待三個月後,入鍋高溫滅菌裝瓶,一份蜜煉佛手醬才能被送往餐桌。雖然原料簡單,但想要得到完美的香氣與口感、平衡甜度、留存香氣、去除苦澀,卻需要經過配方多次調試以及精湛的技術支撐。
毫不誇張地說,正是因為佛手飽食陽光長大,你才能從這一瓶金黃澄亮的果醬裡,聞到新鮮佛手的清香,感知到它成長時勃發的生命力,和那足以撫慰人心的陽光能量。
「蜜煉佛手醬」
口味清新 金華傳統風物 果肉脆彈
618·黃金分割日,更多風物·新茶與你相逢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