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
諸葛亮攬權于外,劉升之守城于内。這是魏明帝的親筆诏書,原文被魚豢收錄在《魏略》中。
魏明帝為何要稱劉禅為“劉升之”?劉禅的小字不是阿鬥嗎?
後主劉禅,字公嗣,小字阿鬥。這是三國愛好者的常識。甚至連不讀三國的朋友也多有耳聞。比如市井俚語“扶不起的阿鬥”。
阿鬥之名,出自《孟達與劉封書》。
建安二十四年(219),孟達叛降曹魏,緻信勸降劉封。信中寫道:
“自從劉備立阿鬥為太子以來,有識之士都感到寒心。”
今足下(劉封)與漢中王,道路之人耳,親非骨血而據勢權,義非君臣而處上位,征則有偏任之威,居則有副軍之号,遠近所聞也。
自立阿鬥為太子已來,有識之人相為寒心。--《蜀書十》
孟子度在漢中王麾下頗為尊貴,内外事務多有參與。孟達的信件,也成為劉禅小字的鐵證。
幾千年來,各派史家均對“阿鬥”之名深信不疑。
清代訓诂學和考據學興盛,學者趙一清在注釋《三國志》時,看到“劉升之”的名字,頗為疑惑,以為“升之”是“阿鬥”的誤寫。趙氏注釋道:
《後主傳》字公嗣,此雲劉升之兄弟,豈别字邪?
足見阿鬥之名,波流廣遠,深入人心。
但是,我對比多方材料,發現一個颠覆常識的結論:
蜀後主劉禅,小字并非“阿鬥”,而是“阿升”。阿鬥之名,實為傳抄訛誤。
而劉禅小字的得名來源,取自漢武帝“封禅泰山”典故。
本文共 3700 字,閱讀需 11 分鐘
文章開頭,先介紹三國漢季常見的小字冠字方式。
“阿某”冠字方式東漢三國時期,“阿” “某”屬于常見的小字稱呼方式。
- 呂蒙與阿蒙
東吳名将呂蒙,小字阿蒙。
建安十五年(210),魯肅聽聞呂蒙學問見長,才具增益,前去拜會,相談甚歡。魯肅長歎:
“你再也不不是當年的吳下阿蒙喽!”
呂蒙哈哈一笑:
“士别三日,當刮目相看。”
(魯)肅拊蒙背曰:“吾謂大弟但有武略耳,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江表傳》
至于今者,學識英博,非複吳下阿蒙
- 曹林與阿豹
沛王曹林是魏武之子,小字阿豹。
建安十六年(215)曹操“讓縣自明”,将自己的封地辭讓回漢廷,之後被轉授給三子:曹林、曹植、曹據。
庚辰,天子報:減戶五千,分(曹公)所讓三縣萬五千封三子,植為平原侯,據為範陽侯,豹為饒陽侯。--《魏書》王沈版
饒陽侯(曹)豹之名,不見史家記載。經考證,是為曹林小字。
豹,即沛穆王林,解見《武文世王公傳·沛王傳》
武二十五子,無名豹者。考十六年所封饒陽侯,沛穆王林也。豹即林之初名。--潘眉
- 秦朗與阿蘇
秦朗是曹操側室杜夫人與前夫之子。朗小字阿蘇。
其時秦宜祿兒阿蘇亦随母在公家, 并見寵如公子。蘇即(秦)朗也。--《魏略》
秦朗生性謹慎,質重寡言;在明帝朝發迹,任骁騎将軍。史書中的阿蘇,即秦朗之小字。
可見,漢末三國時代,“阿 某”屬于常見的小字命名方式。
劉禅之小字亦然。史籍中的“阿升”(阿鬥)便是如此。
升鬥之訛三國時代,“升”與“鬥”因字形接近,傳抄中常被誤寫。
左側為升,右側為鬥
注:三國漢季、處于隸書向楷書轉化階段。隸書之升、鬥字形更加接近。
為了論證升、鬥之訛,我先講兩個故事。
- 武侯食量
建興十二年(234),武侯與司馬懿相據五丈原。
司馬懿詢問漢軍使者:“武侯飯量如何?”
對曰:“每日可吃三、四升米。”
仲達長歎:“諸葛亮命不長久矣!”
(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拒于五丈原,亮使至,帝問諸葛公食可幾米?
對曰:“三四升。”
帝曰:“孔明其能久乎?”--《晉書 宣帝紀》
每天吃三、四升大米,按理屬于胃口極佳。考慮到武侯時年五十三歲,可以說還有點兒“大胃王”的潛質。
為何司馬懿要說武侯命不長久?
因為兩漢的計量單位與今天不同。
漢制1升 = 今 200毫升 = 200克
換句話說,武侯每日食量,僅有600—800克。
即使一日兩餐,每餐也不超過300—400克。武侯彼時的消化系統、已經出現嚴重問題,幾乎到了停食的地步。
- 鳏寡孤獨
嘉平年間(249-254),曹魏治下郡縣,為贍濟鳏寡孤獨,每日賜五升米。
而窮人依然不夠吃,還要行乞自給。
郡縣以其鰥窮,給廪日五升。食不足,頗行乞。乞不取多。--《魏略》
每天五升米。如按今天的計量單位,有十斤。按當時的計量單位,則僅合兩斤。
在沒有副食和油脂的情況下,每天2斤澱粉類食品,确實不夠吃。
- 曹操與冀州田租
建安九年(204),曹公擊敗袁尚,平定冀州。
建安十年(205),曹公頒布法令,命冀州每戶人家,繳納絹二匹,綿二斤;每畝田地,繳納四升大米。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袁氏之治也,使豪強擅恣,親戚兼并;下民貧弱,代出租賦,衒鬻家财,不足應命。
其收田租畝四升,戶出絹二匹、綿二斤而已。--《魏武帝收田租令》。
問題來了:每畝土地繳納四升米?
剛剛通過葛侯食量與鳏寡孤獨的故事,已明确了漢制單位與今制的差異。
如此,每畝土地僅需要繳納4*200 = 800克大米。
漢制,每畝以6尺為一步,周長240步;今制每畝是666平米。
從未聽聞每畝土地上交800克谷子的納稅标準。若如此,每畝地一年的納糧分量,連一個老鳏夫一天的口糧所需都湊不齊(見上文),天下豈有如此怪事?
曆來史家,都對此頗有微詞。學者們的意見是:
“升”為“鬥”之誤寫。納糧比例為每畝四鬥,非四升。
若如此,按1鬥=10升,即每畝地繳納8千克谷子。雖然也不為多,但起碼相對符合邏輯。
鬥與升字形接近。因此,阿鬥與阿升,确實存在傳抄中訛誤的可能。
畢竟阿鬥之名,僅見孤證,即《孟子度書》。而彼時紙未普及,作書于竹木簡。傳抄過程、難免“魯魚亥豕”之誤。
注:平價紙張,西晉初年才開始大量應用。見“洛陽紙貴”典故
既然“阿鬥”與“升之”皆出自三國時代書文典籍,按理可信程度應該難分伯仲。
為何我如此确定,劉禅之小字,是阿升、而非阿鬥呢?
因為劉禅之“禅”,取自封禅之意。而“封禅”二字,對應的恰好是“登升”。此四字皆出漢武帝泰山封禅典故。
封禅與泰山劉備諸子,得名自“漢武帝泰山封禅”之典故。
劉備長子、兼養嗣子劉封,本羅侯寇氏(疑窦氏)之子。
建安六年(201),劉備入荊州、收養窦氏,取名為“封”。
先主數喪嫡室。--《蜀書四》
先主至荊州,以未有繼嗣,養封為子。--《蜀書十》
建安十二年(207),劉備次子出生,取名為“禅”。
劉封劉禅、即“封禅”之意。
封即祭天,禅即祭地。封禅,這是隻有皇帝才能做的事。
劉備給長子、次子如此取名,帝王之志昭然若揭。
劉封與劉禅的得名典故,出自哪裡呢?
出自西漢武帝“泰山封禅”故事。
元封元年(BC 110),漢武帝車駕至泰山,立壇祭天;之後至梁父山,辟基祭地。以彰功德。之後接受群臣朝賀,改年号“元鼎”為“元封”。
夏四月癸卯,上還,登封泰山,降坐明堂。诏曰“朕以眇身承至尊,兢兢焉惟德菲薄,不明於禮樂,故用事八神,遭天地況施,著見景象,屑然如有聞。
震於怪物,欲止不敢,遂登封泰山,至於梁父,然後升禅肅然。--《漢書 孝武本紀》
封:古時帝王到泰山築壇祭天
禅:古時帝王在梁父山辟基祭地
肅然:山名,在梁父境内,對泰山對應。
注意到關鍵字了麼?
登封泰山,升禅肅然。
對,登封與升禅。
登、升同義;封、禅近義。
升禅肅然。明确證明了:劉禅之名“禅”,與“升”字相合。皆出漢武泰山封禅之典。
武帝登封泰山在前,升禅肅然山在後。封(祭天)在前,禅(祭地)在後,也完全吻合劉備長子、次子的命名順序。
登封泰山,升禅肅然
題外話,劉封年長于劉禅,且劉備賜名是按帝王封禅典故。按劉禅的小字與名字規律,可知劉封之小字應為“登”或“阿登”,取自“登封泰山”。劉封的諱字未能傳世,但小字卻可推測。
“阿鬥”與“禅”毫無聯系;“阿升”與“禅”卻有明确的邏輯典故。
再加魏明帝诏書“劉升之兄弟守空城”的佐證,可明确斷定:
劉禅小字為“阿升”(一作“升之”),而非“阿鬥”。
(明)帝露布天下、并班告益州曰:
“劉備背恩,自竄巴蜀。諸葛亮棄父母之國,阿殘賊之黨,神人被毒,惡積身滅。亮外慕立孤之名,而内貪專擅之實。劉升之兄弟守空城而己。”--《魏略》
明帝博學,且诏書為皇旨,草拟者不可能連蜀漢皇帝的小字都搞錯。
孟子度作書劉封,原文也必然是“阿升”,隻不過由于升、鬥二字字形接近,且作書于竹木簡,兼孤本傳世,故有傳抄之訛誤。
蜀後主,姓劉,名禅,字公嗣,小字阿升。
公嗣者,“足下繼承”之意;升禅者,“肅然山祭地”之意。
可見,“阿鬥”為誤,“阿升”是之。
劉備如此費心命名諸子,卻最終為親子劉禅、處決養子劉封。
諸葛亮慮封剛猛,易世之後終難制禦,勸先主因此除之。于是賜封死,使自裁。--《蜀書十》
封禅二字,本喻帝王之志。沒了封,禅也就變味兒了。
禅除了祭地,還有個含義,即“授予”。常見搭配:禅讓。
劉封死後,蜀地學者常常私下譏笑劉備殺子,緻封禅崩毀,昭示國祚不永。這群老學究們,三五成群地開黃腔兒:
“先主叫劉備,備就是具備,開國之兆;後主叫劉禅,禅就是授予,亡國之喻。我看劉禅的統治,那是長不了呵!”
吾聞谯周之言,先帝諱備,其訓具也,後主諱禅,其訓授也,如言劉已具矣,當授與人也。--《襄陽記》
封禅本是帝王祭天祭地,可惜,無封之禅,竟淪為“授予”之意。最終如人所料,後主禅國于晉,季漢四十年皇統告終。
劉升之兄弟坐守空城,魏明帝一語成谶。
我是胖咪,頭條号曆史原創作者。漫談曆史趣聞,專注三國史。從史海沉鈎中的蛛絲馬迹、吉光片羽,來剖析展開背後隐藏的深意。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加關注,我會定期更新原創三國類文章。
Thanks for reading.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