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3月15日起,央視财經新媒體推出十期系列訪談《别再傷害我:十種野生動物的告白》。每天晚上七點半在央視财經客戶端播出,帶你走進一種野生動物,聽聽它們的告白。
此次疫情暴發以後,重視野生動物保護的呼聲再一次反響強烈,一些以養殖為名、行獵捕之實的案例又一次躍入了我們的視野。野生動物畜養繁殖許可的内容範圍,成為了此次疫情暴發以來,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
第六期節目,央視财經邀請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員江建平,以及北京師範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馮利民,解讀林蛙的重要生态價值,以及目前中國涉及野生動物的“養殖業”出現了什麼問題?野生動物禁食令下我們要做哪些轉變?
首先,我們來聽聽林蛙的告白
林蛙過度捕獵造成物種危機
江建平在訪談中對比了自己前後兩次在東北野外調查的數據。時隔25年,林蛙數據的變化令他十分擔憂,而當地的獵捕方式更令他感到危機。他說,林蛙目前在東北被利用得比較嚴重,所以抓捕得也比較多。1994年的時候僅尚志縣一年就可以收購大概8000公斤,十幾年過後就是幾百公斤,這是十倍數量的減少。很明顯,林蛙的種群在自然界、野外,受到了比較嚴重的威脅。
養殖抓捕過程 野生種群遺傳結構将被改變
江建平介紹說,幾乎每一條山溝都被老鄉用起來了,可以叫做“毀滅性”的利用。當地人在抓的過程中可能不分大小,抓的時候還可能有性别差别,因為雌性價格更高,有哈什螞油,而雄性就會便宜,它可能就不被抓。
另外,因為人工養殖,還有一個現象就是要引種,引種會把這個山溝的林蛙,弄到另外一個山溝去,這就影響了種群的本地性或者叫純正性,這毫無疑問對種群的可持續性造成了極大危害。當然基因也會随着改變,很嚴重地影響了當地的種群遺傳結構和遺傳多樣性本質。長此以往這個種群就要逐步就走向瀕危,甚至是滅絕的邊緣。
林蛙養殖在一些地區是“毀滅性”的利用
旱亮子是一種捕蛙工具,有一米多高,實際就是用塑料布做成的一個“圍牆”,在森林裡攔截下山越冬的林蛙,林蛙是很難逾越過去的,徘徊之間就會被捕獵。也許當地人覺得靠山吃山,靠林吃林。但專家從科學的角度,從自然生态的角度來看,這種“養殖”方式對生态會造成極大的破壞。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急刹車
在東北飼養林蛙的狀況,是一種“半人工模式”,是在利用自然狀況下的種群,嚴格講不屬于人工養殖種群,應該屬于野生動物。打着這個養殖的旗号,其實是行獵捕之實,去賺取不該賺取的錢财。目前我們國家在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中,還缺少監管和一些相關政策,導緻野生動物馴養繁殖這個産業出現了種種的問題。江建平教授介紹到,疫情暴發以後各級部門出台了很多政策,實際上是讓大家要緊急刹車一下,冷靜思考一下野生動物馴養繁育工作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野生林蛙種群減少會導緻生态圈“多米諾骨牌效應”
俄羅斯遠東和中國東北區域接壤,同在一個緯度,相同的生态系統,馮利民副教授在俄羅斯卻看到了另一番景象。
在俄羅斯野外考察的時候,馮利民副教授發現即使是冬季,在自然的河流裡、鵝卵石下面也可以看到林蛙藏身其中蜇伏(冬眠)。野外目測林蛙數量比例遠遠高于在中國看到林蛙的數量,中國的林蛙密度遠不及俄羅斯。據了解俄羅斯沒有吃林蛙的習慣。
林蛙是生态系統中的基石物種,它在生态系統食物鍊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野生動物的生态價值,遠遠大于食用價值。食用野生動物的人很多是出于獵奇、炫富的心理,野生動物如果不是留給自然,而是最終進入了人類的口中,就會破壞整個生态系統的食物鍊。
長按圖片識别二維碼 觀看完整直播視頻
直播預告
頭頂“大王”斑紋,王錦蛇雖然長相兇惡,卻沒有置人死地的毒牙和毒液。它們常年潛行角落裡生存,卻成為人們的下酒菜和藥引子。
是什麼導緻它們大量減少?野生動物保護名錄正在修訂中,王錦蛇能否也受到保護?
央視财經新媒體十期特别節目《别再傷害我:十種野生動物的告白》聚焦野生動物生存現狀,今天播出第七集——王錦蛇:不要再吃我,期待野生動物保護目錄的完善。節目邀請到中南林業科技大學野生動植物保護研究所所長楊道德和沈陽師範大學教授李丕鵬,為您詳解野生動物保護目錄修訂,王錦蛇能否受保護。今晚19:30央視财經客戶端播出,敬請關注!
撰稿:童盈 劉潇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