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期間,長輩們往往會給未成家的晚輩送壓歲錢(紅包),小夥伴們知道送紅包的習俗是怎麼來的嗎?
早在秦漢時期,出現了一種形狀類似錢币、用于壓邪攘災和喜慶祈福的物品,叫作“厭勝錢”,或稱“壓勝錢”。長輩有時會将厭勝錢送給晚輩,以寄托去惡辟邪、保佑平安的良好祝願。這種風俗漸漸和新年結合在一起,演變成為現在送壓歲錢的習俗。
厭勝錢流傳了上千年,其正面都有“驅邪降福”“天下太平”等吉祥詞語,背面多是龍鳳、龜蛇、鬥劍等祥和圖案。文字和圖案的組合,構成了“辟邪趨吉”的理念。今天紅包上的文字和圖案雖有所變化,但這種“辟邪趨吉”的理念是未曾改變的。
明清時期,市場上除了流通金屬鑄币外,還出現了“寶鈔”“銀票”等紙币,尤其是小額的“紅紙零票”面世,更有助于紅包文化的流行和發展。自從出現“紅紙零票”之後,相應出現了用紙張制成的封袋,對紅包文化的載體而言,起到了轉型和替代的作用。
到了改革開放以後,随着人們的物質生活越來越富足,紅包文化也成為一項傳統民俗。過年走親訪友時,未成家的小輩給長輩拜年,長輩則樂滋滋地給晚輩發壓歲錢(紅包),這些都寓意着人們對新一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資料:上海市檔案局(館)官微“檔案春秋”(作者:包昌善)
制圖:陳紀初
來源: 上海發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