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七月,長安,大明宮。
【唐昭宗李晔】
唐昭宗李晔正處在一種狂躁狀态,既有憤怒,又有委屈和不甘。
繼位六年以來,事事不順,出兵蜀中三年耗費錢糧無數結果一無所獲,讨伐李克用卻落了一個神策軍全軍覆滅的下場,誅殺宦官楊複恭的代價是山南西道歸了李茂貞這個逆臣,“王室日卑,号令不出國門”,自己成了一個隻能号令長安的一城之主。
自己是皇帝啊,是當年威震天下的高祖、太宗嫡系子孫,是大唐天可汗的繼承人,怎能被這些亂臣賊子如此欺辱?自己想恢複祖先榮光難道錯了麼?讨伐李克用這個異族亂臣有錯麼?
皇帝不能有錯,這是自高宗李治開始唐王朝存在的基本原則,哪怕因此唐王朝姓過一次武,有錯的隻能是這些無能的宰相、貪鄙的宦官、膽大妄為的藩鎮。
這個李茂貞簡直是欺人太甚,去年不奉诏令擅自出兵山南,雖然是攆走了楊複恭、楊守亮父子,但卻向自己索要山南西道節度使位置。李茂貞本官位是鳳翔節度使,再加上一個山南,還對蜀中有所企圖,真的是得隴望蜀了,簡直就是第二個安祿山、第二個朱泚。
已經拖了李茂貞幾個月了,李茂貞的奏疏也越來越無禮跋扈,“茂貞表章不遜,深诋時政”,還不斷的諷刺自己,說自己尊為天子但連宦官楊複恭都殺不掉,還說朝廷處理事務隻看強弱不分對錯,朝中還有一些大臣和宦官給李茂貞說話,李茂貞該死,這些大臣宦官也該死。
再也不能忍了,李茂貞既然要山南就給他山南,但鳳翔節度使位置要騰出來,他要是再不服從皇帝的命令,必須要興兵讨伐。
(唐昭宗李晔)
【宰相杜讓能】
宰相杜讓能是初唐名相杜如晦的後人,是堅決反對讨伐李茂貞的一個,之前也對讨伐李克用表示反對。
李茂貞的大本營鳳翔本來就是長安以西最重要的軍事要地,現在又和山南西道連成一片,長安以西盡在李茂貞控制之下。和李茂貞沆瀣一氣的還有兩個藩鎮,包括鎮守華州的鎮國軍節度使韓建、邠甯節度使王行瑜,二鎮一個在東一個在北,同樣近在咫尺,相當于半包圍了長安城。
這三鎮離長安太近了,華州和鳳翔分别是長安東西門戶,一旦出兵征讨李茂貞不勝,三鎮任何一鎮都有足夠的實力威脅長安。
唐昭宗不聽,這位年僅27歲的年輕帝王已經失去了理智,之前信任宰相韋昭度、張濬、孔緯都造成了無法彌補的損失,現在自己要獨斷一次。
就像當年魏國皇帝曹髦親自持劍讨伐司馬昭一樣,唐昭宗李晔也武勇了一次,當然,二者的下場差不多。
“朕自委諸王用兵,成敗不以責卿!”唐昭宗對杜讓能說。朝臣不可信,宦官不可信,唯一能信任的隻有李唐宗室成員了,你宰相就把調兵調糧的工作做好就行。
杜讓能無奈,隻得抱着必死的決心去為唐昭宗出兵做準備。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
鳳翔節度使李茂貞是朱玫之亂時起家的,本來是一個普通将領,但在追殺與朱玫合謀作亂的鳳翔節度使李昌符時立下大功,殺掉了李昌符,一躍升任鳳翔節度使高位。
李茂貞根基算不上牢固,剛剛拿下的山南西道也要花功夫經營。李茂貞也沒有被勝利沖昏頭腦,并不是真正的想控制長安和唐昭宗,他隻是想看看能從唐昭宗這裡弄來什麼好處,至少新打下來的地盤要名正言順的拿到手中。畢竟朱玫前車之鑒不遠,自己還做不到力壓群雄,其他藩鎮如果聯合起來自己也承受不起。
鳳翔與長安有地利之便,李茂貞可以很容易的把人派入長安,拉攏了大批朝臣和宦官,唐昭宗和杜讓能的一舉一動李茂貞都能及時掌握。
在李茂貞和一批投靠他的朝臣操作下,唐昭宗籌備出兵的軍國大事長安滿城皆知,每天都有數千“熱心群衆”在皇城門前抗議,“岐帥無罪,不宜緻讨,使百姓塗炭。”唐昭宗更是憤怒,抓捕其中為首者砍掉腦袋,而長安百姓已經對這種兵荒馬亂的日子有了充分的了解,“京師争避亂,逃山谷間”。
(長安市民情緒穩定)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
這種情況下,唐昭宗仍然下定決心讨伐李茂貞。
景福二年八月,唐昭宗任命宗室親王為帥,率長安城中僅存的五十四軍神策軍三萬人出兵,打的旗号是送新任鳳翔節度使上任,這可以算是規模最龐大、規格最高的上任隊伍了。
隊伍出長安城一路西行,剛剛到不遠的興平,就遇到了李茂貞和王行瑜的六萬大軍。神策軍早已不是當年的神策軍了,少數能打仗的精銳早就消耗的一幹二淨,現在軍中隻是一些新招募來的長安市井之徒,而李茂貞手中都是百戰老兵。
于是,不等雙方正式接戰,“王師自潰”,李茂貞順勢進逼長安。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打仗的事情能如此玩笑麼?
唐昭宗一生之中所受的最大磨難就是随哥哥唐僖宗出逃的兩次,雖然道路奔波、生活艱苦,但至少沒和敵軍面對面過,都是見勢不妙就在宦官和神策軍簇擁下逃離長安。但現在李茂貞已經兵臨城下,想逃出長安城已經沒了可能。
另外,還有更重要的一點,當年僖宗還有蜀中或山南可逃,現在蜀中歸了王建,山南、鳳翔是李茂貞的地盤,又得罪了占據大唐龍興之地山西的李克用,即使逃出長安也無處可去。
(西安隋唐天壇——圓丘)
【宰相杜讓能之死】
隻好殺人讓李茂貞滿意吧,隻要自己性命無礙,總有機會的,唐昭宗如是想。
于是,唐昭宗先是殺了“觀軍容使西門君遂、内樞密使李周潼”等三個掌權宦官,名義是三人為鼓動自己讨伐李茂貞的主謀。宦官官位再高也是皇帝的家奴,家奴替家主受過順理成章,至于李茂貞堅持要殺的宰相杜讓能,唐昭宗還有一點點理智,想盡量保下來。
但李茂貞很堅決,不殺杜讓能不退兵。
磨蹭了近兩個月,當年十月,唐昭宗賜杜讓能及其弟戶部侍郎杜弘徽自盡,罪名是賣官鬻爵、聚斂錢财,當然,所有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兒,經濟問題後面往往有政治問題,古代就是如此。
李茂貞得到了暫時的滿足,退兵回了鳳翔,順便帶着鳳翔、山南西道兩地節度使的官位,爵位被從岐王進封為秦王。
李茂貞消化山南這塊新地盤需要時間,并要借機看其他藩鎮的反應。現在李茂貞已經知道,皇帝真的是個紙老虎,而且大多數藩鎮對此無動于衷,這才有了後來的再次進逼。
【新出爐的親王和尚父】
唐王朝隻是在開國時期有過吳王杜伏威、燕王羅藝兩位異姓一字王,并且都被賜姓李,李茂貞雖然姓李但并非李唐宗室成員,算是第三個。(武周時期還有過幾個姓武的一字親王)
李茂貞光榮的成為了唐末異姓或非宗室一字親王的第一個,加上後來的晉王李克用、蜀王王建、越王錢缪、梁王朱溫,未來的五代十國格局基本已經确定。
(《新五代史》提及李茂貞之前為隴西郡王;《新唐書》和《資治通鑒》無記載;《舊唐書》記載李茂貞之前為岐王,之後進封秦王。)
唐王朝自安史之亂後開始濫封郡王,可以說是帝國衰落的開始,現在開始放開了一字親王的口子,更是明顯的亡國之兆。
另一個參與者王行瑜不姓李,所以還隻能暫時委屈一下繼續當郡王,要求了一個“尚書令”的位置。但這個職位當年李世民擔任過,唐代三百年基本上一直空缺,唐昭宗和幾個宰相商量了一下,退一步賜号“尚父”。王行瑜于是光榮的成為了唐王朝三百年來李輔國、郭子儀之後的第三位尚父,“人臣之位,莫大于尚父”。
安史之亂以來,唐王朝一直沒能徹底解決的主要是位于河北的河朔三鎮,但畢竟遠離關中地區,即使有變故也威脅不到長安城。現在李茂貞、王行瑜、韓建新三鎮與長安近在咫尺,“妄一喜怒,兵已至于國門,天子為殺大臣、罪己悔過,然後去”,李茂貞等人可以愉快的進行吃飯、睡覺、欺負皇帝的活動了。
(當年的汾陽郡王、尚父郭子儀)
【真正的孤家寡人】
宦官死也就死了,但杜讓能的死影響很大。
杜讓能是唐王朝傳統官員的代表,又出身于京兆杜家這個起源于西漢、傳承數百年的老牌世家,唐昭宗沒能保住杜讓能,就徹底失去了知識分子階層和世家大族的支持。
唐王朝的士大夫階層,自唐高宗李治時期就開始被削弱,不再具有制約皇帝錯誤決策這一最重要作用。杜讓能一死,士大夫階層更是與皇帝離心,投靠有王者之相的各路藩鎮就成了必然,要為自己和家族謀求一條退路。
于是,朝堂上人在長安、心在藩鎮的朝臣成了主流,朝廷一切事務都以李茂貞意見為準。加上黃巢起義之後各地藩鎮再起,宦官勢力也在楊複恭去後衰弱到了最低點,唐朝皇帝行使權力的三駕馬車宦官、朝臣、地方将領三者盡去,唐昭宗真正成了孤家寡人。
發生在唐昭宗皇帝任期一小半的這個小小事件并非是唐昭宗悲劇命運的結束,後面還有十年更悲慘的日子,唐朝皇帝最屈辱的“天子九逃”後四逃需要唐昭宗一人去完成,當然,還要加上帝王之死的一幕。
同樣,李茂貞既然走上了權臣篡位之路,當然也不會滿足于一個一字親王,後面還有挾天子令諸侯、奉王命讨不臣等重要步驟。
但唐末這場亂局并非隻有李茂貞一個棋手,安靜多時的實力派棋手李克用和朱溫即将出場,他們才是唐末群雄逐鹿這場大戲的真正主角。
用數學和工程的思維方式去解讀曆史,妄圖以古喻今。理工男讀曆史,歡迎關注和讨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