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最古樸的廊橋

最古樸的廊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1 18:37:45

【藝述熱點】

近日,“第八屆西南地區建築類高校教育聯盟展覽”在四川美術學院美術館舉辦。被中國廊橋協會授予“世界第一風雨廊橋”稱号的重慶市黔江區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憑借其創新的設計成果成為展覽的焦點。這座橫跨于阿蓬江上、長約700米的風雨廊橋在形态、結構、工藝等方面實現了傳統藝術與現代設計的融合,生動诠釋出意蘊深遠的東方新美學。本期“藝述熱點”,我們邀請到濯水古鎮風雨廊橋的總設計師、四川美術學院建築與環境藝術學院院長黃耘,為讀者講述一座新地标的誕生。

記者: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曆時多年建成,據說僅前期考察設計工作便耗時數月之久,在設計之初,您有哪些構想和思路?

黃耘:濯水古鎮是重慶市極富特色的古鎮之一,有着深厚的曆史文化底蘊和精巧的土家族吊腳樓營造技藝。在廊橋修建工作的初期考察階段,設計團隊系統學習了在山地環境中構築木結構建築的傳統營造經驗,經過以“整合古鎮空間”為主題的調研後,我們決定在蒲花河農業綜合開發園區與濯水古鎮核心區之間架設一座富有文化意義的風雨廊橋。

設計之初,我們提出了兩方面的重點思路:一是要在空間上實現古鎮核心區與園區的聯系,試圖構建一個半包圍的場域,給這裡獨特的自然風貌增添一個視覺中心和空間的界定。二是要充分吸納土家族吊腳樓的特有元素,通過廊橋結構的變化,體現土家族傳統建築的靈動之美,生動展現當地多彩的文化魅力。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1

濯水古鎮風雨廊橋“蒲花飛龍”段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2

人字斜撐木作結構結合提籃方式構建大跨度空間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3

木枋十字相交疊砌構建“榫卯牆”

在此基礎上,我們将東方美學觀念融入風雨廊橋的設計構想中。廊橋的設計力圖體現人與自然的相處之道,漫步廊橋之上,亦是徜徉于山水之間,将自身融于濯水天地,便可感受“天人合一”的境界;通過結構的變化和各段廊橋不同主題的呈現,在廊橋有限的空間内營造無限的“境”,追求“超以象外”的審美意蘊;在廊橋頂部構建一系列平滑的曲線,使外形硬朗或柔和的構件交替出現,以達“剛柔并濟”的視覺效果;利用廊橋結構形成無數窗口,讓如畫的山水定格于窗景中,為遊客呈現自然景觀的靈動變幻,營造出“步移景異”的氛圍。

記者: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在設計方面有哪些創新,這些創新思路的運用讓建築呈現出什麼亮點?

黃耘:跨越兩條河道的特殊地形,為風雨廊橋的設計帶來了挑戰,同時也激發了設計團隊的創新靈感。我們打破常規,将廊橋設計為不同主題的四個段落。“濯河懷遠”段采用穿鬥式構架,以中心閣樓沿兩側依次下沉;“唐鐘長韻”段為旱地廊橋,在橋體中部的視覺中心設置有四層重檐歇山頂式觀景鐘樓;“彩虹伏波”段為便于河道中的遊船通過,被設計為拱形結構;同樣作為旱地廊橋的“蒲花飛龍”段,則将曲面屋頂與現代格栅橋墩相結合,設計出層次分明的波浪造型。由此,綿延起伏、氣勢恢宏的風雨廊橋因不同的段落主題呈現出節奏與動勢的豐富變化,猶如一條蜿蜒的巨龍橫跨江上。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4

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唐鐘長韻”段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5

重檐歇山頂式鐘樓結構圖

當然,外觀整體造型的創新還不能滿足設計團隊的“雄心”,依托各段主題,風雨廊橋的局部設計還融入了三大創新點:首先是“榫卯新用”,設計團隊嘗試運用榫卯工藝進行構件連接,将木枋十字相交疊砌的結構創新運用到橋身牆體的構築中,以“榫卯牆”直接支撐屋頂的拱形曲面,以此探索傳統榫卯工藝在牆體設計中的新用途。其次是“曲面新建構”,傳統木構廊橋的造型方式多為直線或人字坡頂。為充分體現輕靈的自然之美,我們嘗試以“疊枋成拱”的方式突破空間束縛,形成更柔和的屋頂曲線和更寬敞的内部空間,以求拉近自然造化與設計造物之間的距離。最後是“折返新空間”,風雨廊橋的“彩虹伏波”段整體屋檐為曲線,但直線造型的廊道亦在其中,兩者相結合構成了可折返的空間,雙拱曲面的創新結構也實現了廊橋空間的縱向延伸。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6

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彩虹伏波”段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7

曲線屋檐與直線廊道共同構成可折返的空間

可以說,濯水古鎮風雨廊橋集中體現了當代木構廊橋的創新建造技藝,在滿足各項實用功能的同時,彰顯出獨樹一幟的地域文化特色,讓傳統建築智慧煥發出嶄新的活力。

記者:濯水古鎮風雨廊橋從設計到施工落成,遇到了哪些難點,又是如何攻克的?請講講創作過程中讓您印象深刻的細節。

黃耘:在設計之初的實地考察中,我們發現規劃中的“蒲花飛龍”段的末端剛好需要跨越一條公路,且來往車輛中不乏滿載貨物的卡車,因此,橋身下的空間結構為我們提出了設計難題。我們從傳統廊橋中汲取智慧,采用“層層挑”的方式構建大跨度的橋底空間,以适應車輛的通行。橋闆和橋身部分則采用提籃結構,以減少廊橋落柱的數量,并以“木枋疊砌”的方式形成8米高的内部空間,為橋下車輛與橋上行人都帶來了便利。

造型的創新,是廊橋設計中的重要考量。對于由四個段落組成的濯水古鎮風雨廊橋而言,如何既讓各段廊橋因其主題而相對獨立,又能在造型上形成統一的動勢,是我們面臨的又一大難題。設計團隊經過反複推敲,最終決定以平滑曲線連接各段橋面,并且讓曲線與直線在設計比例上産生巧妙的變化,由緩入急,動靜相宜,形成觀感及情緒的節奏遞進。同時,大量曲面造型的出現,又對廊橋的材料選取提出了高要求。我們創新引入了膠合木材料,通過大量性能測試,使其适應不同段落的造型需求,最終攻克了曲面屋頂在傳統廊橋建造上的技術難關。

為了切身感受四段廊橋在視覺呈現與通行體驗上的連貫性,設計團隊在數百米的廊橋上步行穿越了上百次,不少成員開玩笑道:“這世上除了我家,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恐怕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了。”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8

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濯河懷遠”段

記者:如今,作為重慶旅遊的重要推介形象之一,濯水古鎮風雨廊橋每日都會吸引大量遊客前來“打卡”,“古樸與新潮并存”是人們對它最多的評價。請您談談一座廊橋是如何聯通傳統與現代的?

黃耘:設計往往是在傳統與現代的相互交融中完成演進的,就這一點來看,傳統設計觀念對現代設計有着重要的影響及價值。

在建築設計領域,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由于其材料的可塑性強、抗震性能優越、取材便捷等特點,早已形成一套經過時間檢驗的技術标準,同時也建立起與之相匹配的審美體系。與重視營造技藝的傳統建築設計相較,現代建築設計更傾向于将社會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等多方面因素進行綜合考量。值得注意的是,傳統建築樣式承載了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蘊含着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如果丢失了這樣的文化基因,現代建築設計便會遊離于環境和文化系統之外。綜上所述,優秀的傳統建築形式是現代建築設計的寶貴源泉,也正是由于現代設計理念及新興技術的支撐,才使得傳統營造技藝得到傳承與發展。

最古樸的廊橋(聯通傳統與現代)9

鳥瞰濯水古鎮風雨廊橋

就濯水古鎮風雨廊橋而言,除了在建築結構上實現傳統與現代的結合,我們還希望它在滿足實用功能的基礎上,締造出多彩的現代生活空間。比如,廊橋周邊會定期舉辦跑酷、萬人馬拉松等賽事,以及節日敲鐘等文化活動。人們沉浸在自然山水之間,感受傳統建築與現代生活的完美結合,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體悟傳統文化之美。由此,我們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互滲,其價值絕不僅僅體現在建築實體或空間層面,更是對古老生活智慧的延續與升華。

(光明日報記者田呢、榮池采訪整理)

《光明日報》( 2022年09月25日09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