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過年過節,農村人喜歡走親戚。一般來說,都講究禮尚往來,孔子雲:“來而不往非禮也。”在農村殘留着古代的禮節,也頗有君子之風。其實,走親戚的标準并非一緻,但接待标準卻大多有些門道。
以前人們走親戚都要帶上草紙包的點心,到親戚家走訪。親戚一家都很高興,就要留下吃飯,做好吃的招待。但親戚一家不會吃這些點心,而是會拿着這些點心到别的親戚家去,照樣會受到接待,别的親戚也不吃點心,再拿着那些包裝好的點心走親戚。一來二去,那包點心可能會少一點,換了包裝紙,轉一圈又回到買點心的親戚家裡。而第一個接受點心的親戚要回訪的時候,可能就不是拿着點心了,不能把人家送過來的點心再原封不動地送回去,大多數情況下要拿着和點心相當的東西,譬如一鍋點了紅點的雪白饅頭,或者帶了大公雞、豬肉、粉條去串門。
過年過節走親戚很有一種互相幫襯的意思。有人家裡窮,過年過節發愁了,親戚就會帶上禮物幫襯一下。大家都是互相幫襯着過日子,并不會因為禮物多少,貴重與否而把接待标準弄得有所不同。但大家都知道,親戚帶來的禮物是一筆債,早晚要還的。表面上和諧美滿,其實都是債權人和債務人的關系。禮物再輕也代表着很深的情誼。要是還不起,就讓人笑話了。而大多數親戚帶禮物來就是要主人招待一番的,不必要非得還。如此一來,招待标準就要符合禮物的價值,還要符合當地的風俗。
親戚帶來了點心,家裡人就要請吃一頓過年的飯;親戚帶來了白面饅頭,家裡人就要熱一熱,弄一鍋肉菜,再弄幾個小菜,招待親戚吃喝。親戚帶來了大公雞和豬肉,主人就要“殺雞設酒做食”,款待親戚們。當然,當地的風俗也是不可逾越的。有的地方招待親戚用白米飯,白米飯底下壓着好多肉,算是實在而不張揚了;還有的地方用木頭雞招待親戚,還要招呼親戚一起吃,其實隻是看看而已,算是行過了禮節。那時候,家裡人都窮,也就不互相計較了。
可是,随着時代的發展,人們日子好起來了,走親戚就有了另外的意味。相互走親戚一定要買有價值的東西,主人收到了價值一百多塊錢的禮物,就要還回去一百多塊錢的禮物,而不能有大差大離。當然,人們走親戚也不吃飯了,一是大家都很忙,忙着掙錢;二是大家都省事兒,不至于忙活一整天累得腰酸背疼。于是大家都省了很多環節,當把一切禮物換算成錢的價值的時候,也就能從容應對了。
禮節大多還在,隻是省了不少程序,也省了不少的麻煩。究其實還是生活節奏加快了,人們沒有太多的閑暇時間走親戚了,也就不再保留那些今人看做繁文缛節的禮節了。更有那過年過節就到領導家送禮的,算是借了走親戚的東風,給自己謀方便了。那麼,走親戚也就成了“無事不登三寶殿”式的功利行為,并不值得提倡了。但是,在農村還有着古樸的走親戚傳統,似乎可以稱為原初的互助典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