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林中練瑜伽
關于鬼故事《桃花源記》的傳說《桃花源記》是東晉文學家陶淵明的代表作,也是中學課本必背篇目,相信不少讀者都對此文非常熟悉。在這篇充滿想象力與奇幻色彩的短文中,陶淵明塑造了一個無比理想的社會圖景,不僅自然條件美,人際關系也是十分和諧。世外桃源也成了中國文化中理想社會的象征。
但這麼一個美好的世外桃源的傳奇,卻在近幾年頻頻被網友爆出是個鬼故事。這個說法來源于近幾年網友的“細思恐極”偏好:
“細思恐極!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原來是個鬼故事!”
一旦有人這麼一起頭,這話題的熱度一下子就上來了,網友們議論紛紛:《桃花源記》哪裡成了鬼故事了?
認為《桃花源記》是鬼故事的依據
這個傳說之所以聽起來貌似有理,主要在于它并非完全空穴來風,而是通過文本分析得出的結論,因此乍一看似乎還挺有道理。我們先來看看網友究竟是怎麼分析的:
首先,作者寫了“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捕魚人以捕魚為業,自然對平時捕魚的環境十分熟悉,怎麼會順着溪水走着走着而“忘路之遠近”,進入一個從沒見過的桃花林呢?據此,有人就提出疑問:漁人遇到的是不是鬼打牆?會不會是桃花源中鬼魂故意設計讓漁人來的呢?
其次,桃花源的布局,據說像極了墓地。在《桃花源記》中,漁人先是經過了“芳草鮮美,落英缤紛”的一片花草之地,然後看到了一個山洞,洞裡還有光。漁人就是從這個山洞進入到桃花源的。有人就說桃花源這個外窄内寬的格局,十分像墓地格局。而“阡”,在古代也有墓地的意思。更是證實了這是墓地的暗示。
桃花源
并且,我們都知道秦朝和魏晉的服飾是有明顯區别的,桃花源裡面的人分明和外面隔絕了幾個朝代,陶淵明又為什麼會寫“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呢?這是不是暗示他們穿的衣服是外面的後世子孫燒給死去的祖先穿的呢?所以桃源裡的人穿着和外面人一樣的衣服卻說不知道現在是哪個朝代?其實意味着他們已經死去了?
最後,故事的結尾,漁人分明到處做了記号,轉程帶人去找桃花源,卻怎麼都找不到了,若非鬼神之力,焉能做到如此?更為神異的是,南陽的劉子骥尋找未終,最後病死了,似乎更是佐證了這裡面有什麼詭異之事,因此“後遂無問津者”,這就更為桃花源添了許多神秘色彩。
據此,有人便說,經過分析,陶淵明的《桃花源記》真的是個鬼故事啊!
筆者辨析:《桃花源記》到底是不是鬼故事?
答案很明确:不是。
關于把《桃花源記》當鬼故事的說法,當個腦洞故事聽一聽就好,實在沒必要當真,因為這個說法真的漏洞百出。
首先,陶淵明不具備寫鬼故事的動機。
陶淵明,又名潛,字元亮,私谥“靖節” ,世稱靖節先生,浔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他是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也是中國第一隐士。被鐘嵘稱為 “古今隐逸詩人之宗 ”,作品留存在《陶淵明集》中。
作為古今第一隐逸者,陶淵明所處的亂世時代使得他本身就無法去選擇去朝堂建功立業,再加上他天性比較熱愛自然,《歸去來兮辭》序中他就說自己“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因此他對自然有着無盡的熱愛,雖也做過官,但終究覺得違背了自己的本性,而官宦生活也早已使他厭倦,因此他才會“不為五鬥米折腰”,辭官歸隐。
但他卻又并非是對社會漠不關心,他有對社會的關懷,也寫過一些“金剛怒目式”的詩作,如《讀山海經·其十》寫了“精衛銜微木,将以填滄海。刑天舞幹戚,猛志固常在。”表明自己的志氣。但他也明白身處的亂世是一個怎樣的時代,所以隻回歸自然,求心之達也。正由于他對社會有看法,因此陶翁寫《桃花源記》的意思很明确,就是寫了一個理想的社會圖景,勾畫了對于和諧安甯的社會環境的向往和對和諧友善的人際關系的憧憬。
其次,“阡”有墓地的意思也是在唐以後,但陶淵明是東晉人,那時的“阡”并不表示墓地。而且“阡”有墓地的意思不代表“阡陌”就有墓地的意思,阡陌隻指交錯的小路。所以這一條也是無中生有。
而漁人意外來到桃花源和之後都遍尋不着的描寫,都隻表明:桃花源與世隔絕,漁人隻是一個讀者的引路人,不寫漁人,我們怎麼能順着他的腳步來到這桃花源中呢?而後遍尋不着,更說明桃花源的虛妄,一是可能為了加強桃花源的神秘性,增加藝術色彩;二是陶淵明可能是在清醒的暗示:桃花源是不存在的,這終究隻是個理想。寫南陽劉子骥的“尋病終”也是一樣的道理。
而文中最大的漏洞/bug是:“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如果不是陶淵明真的沒意識到這個服飾變遷的問題,那就隻能是和上面一個解釋:這佐證了桃花源理想社會的理想型和虛幻性。
所以從這個角度看,《桃花源記》可能是一個喜劇掩蓋下的悲劇,但若說是鬼故事,實在是談不上。沒有切實證據,不足為信。
陶淵明
當然,筆者并不反對針對曆史材料開腦洞故事。文學改編也是一個熱門話題,改得好了也是能充分展現作者的想象力,甚至還能再現現實意義。題中這個問題我也很感興趣,也會覺得如果據此寫個小說大概會很有趣,但前提是我們必須明白,改編和原著不是一回事兒,改編者更不能打着原文旗号去招搖撞騙,曆史劇改編更是如此。不管腦洞開得有多大,都不要去強行誤導大家對原文的理解。《桃花源記》就是桃花源記,不是鬼故事,而是美好的希望。
文末附上原文,以便大家對照思考:
《桃花源記》原文 作者: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缤紛,漁人甚異之,複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複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發垂髫,并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複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歎惋。餘人各複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複得路。南陽劉子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亭林文學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