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上海的松江九亭滬亭北路的馬路中央有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在川流不息的馬路上屹立着一座三層小洋房,像是大海裡的一葉扁舟。
然而這片搖搖欲墜的扁舟卻承載了整整一大家子人,他們在魔都這片大海裡漂泊了整整14年。這14年裡,絡繹不絕的車倆仿佛洪水猛獸,這座單薄的小洋房随時都有可能遇到危險。
2003年,為了更好地建設城市,政府對這一路段進行統一拆遷。作為補償,每一位在這裡的住戶都能拿到豐厚的補償金。
那這座小洋房的主人張新國自然也不例外,如果他同意拆遷,他能拿到4套房産以及270萬元的補償款。
這些補償别說19年前,即使放在現在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張新國的所有鄰居都高高興興地拿了賠償款住進了新家,隻剩他一戶孤零零地留在這大馬路上。
周邊所有的房子都拆了,隻有他們家像一座被人遺忘的孤島,上海市民也戲稱他家為“上海最牛釘子戶”。
有一天,張新國一家人正在高高興興吃着飯,家裡突然來了個“不速之客”。一輛大貨車橫沖直撞進了他們家,将漂亮的小洋房都撞出了一個大窟窿。
頓時一桌子的菜都沒心情吃了,張新國看着這個大窟窿心疼得不行,而肇事司機卻态度很差不願道歉,張新國便直接将對方告上法庭。
原來司機不僅不認為自己過失,反而指責張新國一家非把房子建在大馬路上,這也危及了他們自己的行車安全。
雖然最後張新國拿到了賠償,可這場官司打得他早已心力交瘁,他越想越不是滋味。
可即便這樣,他仍然不願意搬離這危險地帶,有什麼比一家子的安全還要來得重要呢?
張新國為什麼不願搬走?他們一家究竟在堅持什麼?
全村最靓的崽如今看來這房子也不算時髦了,可在十多年前,這座小洋房可沒少讓張新國一家出盡風頭。
張新國曾經是上海市建設公司的一名員工,自己工作足夠努力,公司待遇也很好,張新國早早便存了不少的積蓄。
年少有成的他很快邂逅了美麗的妻子,沒過多久郎才女貌的二人便結為了夫妻,二人一直生活在張家祖宅。準确說這裡是張新國嶽父一家的祖宅,他們從1951年就在這裡長住。那時沒有車流不息的滬亭北路的大馬路,上海松江區的經濟也不去現在這般蓬勃,就是個普通的農村。
結了婚後的張新國工作更加努力,他還自己做起了生意,用自己一點一滴的汗水為他們的美好未來添磚加瓦。
婚後不久,妻子很快生下一兒一女。1996年,張新國也一咬牙拿出幾乎所有的積蓄幾十萬在原宅地的基礎上又蓋起一棟樓房。
現在的幾十萬想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買房那确實是癡人說夢,可當時是90年代,這幾十萬可以在當時上海最繁華的地帶買上一套大房子了。
雖然張新國沒在市區買房,可他也用幾十萬将這座宅子修建成了他夢想中的房子。
外觀上既有東方的典雅也有西方的時髦,磚紅色的外牆,朱紅色的大門,弧形的鐵藝長窗。這樣明亮鮮豔的小洋房在農村可稀罕了,從遠處看第一眼便注意到張新國家。
看起來既洋氣又大氣,樓層又高,在旁邊一些角屋和低窪房間的襯托下更加顯得鶴立雞群。每次有人來家裡拜訪都對他的房子贊不絕口,村子裡路過的人時不時投來豔羨的眼光,更是讓張新國覺得特别有面兒。
他的家不僅是給他安全感十足的港灣,更是讓他能夠随時炫耀的作品。
這座紅色的小洋房就是他們村裡“最靓的那個崽”,甚至比他本人還要出名。
不過張新國的兒女們卻不像他這般會賺錢了。
時間匆匆過,一轉眼張新國的兒子和女兒也都成了家,可他們卻沒有單獨購房的能力。于是結婚後,兒子和女兒都拖家帶口地住進了張新國的小洋樓裡。
房子面積雖不小,可突如其來多出了這麼多人,這座漂亮的小洋房裡也顯得有些擁擠。
曾經舒适寬敞頓時變得逼仄擁擠,連帶着生活質量都下降了,幹什麼都不方便。這麼多人生活在同個屋檐下,即使關系再親密,也難免摩擦出矛盾。
時間并未撫平這些矛盾,反而日積月累到了無法調合的地步,曾經的歡聲笑語和其樂融融早已消失不見,耳邊随時響起的都是争吵聲。
終于,張新國無法忍受,他提出要擴建房子。于是經過一大家子人的商議,最終決定張新國将做生意的所有積蓄拿出來擴建房子,而裝修等其他費用則由兒女兩家共同分攤。
張新國為了最大化擴建房子面積,還将隔壁得宅基地一同買下,最終房子的總面積達到了300多平方米,足夠容納下這一大家子人了。
于是這座漂亮的小洋房又上了一層樓,他的兒女們一共籌集了十五萬元,從内到外将房子裝修了個遍,内部采用中式設計,外部用了當時最流行的仿歐式,不僅外表精美了,裡面的裝潢也新潮得很。
房子大了,一家人的生活寬松了不少,張新國臉上的也更有面子。
為了能夠多賺點錢,在不影響生活質量的前提下,他還将富餘的一樓出租了出去。一年的租金便能支撐他們的日常開銷,也算是物盡其用了。
眼看着一家人因為小洋房日子過得很滋潤,可快活的時光就那麼幾年,在2003年上海市出台了一份市政建設規劃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釘子戶
當時出台的政策表明,整個滬亭北路都會被拆遷而後再重新規劃。這一消息一出來,所有滬亭北路的居民包括張新國一家都歡呼雀躍,因為拆遷不僅能拿到一大筆補償款,還能分到幾套房子。
雖然張新國很愛自己的這套小洋房,但誰會嫌房子新呢?更何況和這麼多人一起住,他也想和妻子安安靜靜地在新房裡度過他們的晚年。
可是,當他看到拆遷方案時,心裡的美好期許瞬間破滅了。
他的小洋房那可是村裡最大最豪華的,但拆遷辦告知的結果,卻讓張新國徹底傻了眼。
拆遷不按照房屋的實際面積計算,而是按宅基地證書上的面積來計算。意思就是,這小洋房雖然有三層,但最後結算隻能按照一層的面積。
而拆遷辦之所以這樣做,也是為了杜絕違規亂建。那會政策才一出台,就有一些鑽漏洞的人打算違章擴建趁機多撈一筆。有的人為了多分房子,搶在拆遷前往上拼命蓋,甚至蓋個四層五層,給拆遷工作帶來很多困擾。
出此政策既是為了避免有人鑽空子,也是為了杜絕違規亂建。
至于補貼的房産,也是按照家中實際人口來算的。張新國隻有一兒一女,因此可以分到大中小三套房産,外加上一套多子女政策的補貼房,總共是四套,總計400平米以及230萬元的拆遷賠償款和部分裝修賠償金。
不過這四套房也不是免費到手,還需要以4500元一平米的價格購買,購房款從賠償金裡扣,扣除後還剩下70萬元。在2003年,4套新房外加70萬元,那可不是小數字。
可是對比了鄰居家,張新國那是十萬個不滿意。
鄰居一個普通的小平房,拆遷後居然可以分到兩大兩中兩小六套房子。鄰居本來有三個兒子,小兒子智力有缺陷年幼時走丢了至今仍然下落不明,可即便如此,還是能分到房子,這更是讓張新國妒意橫生。
他視作寶貝的豪華小洋房竟然還沒有鄰居的小平房分到的房産多,張新國心裡恨不平衡,這都是他多年來辛辛苦苦積攢的積蓄和半生的心血啊。
而兒女之間竟也為了這幾套房子終日争論不休,他們都想分到最大的那套,昔日和睦的姐弟倆為了幾套房子甚至惡語相向。
這些苦悶和不甘心重重地壓在了他的心頭,他不停地找當地的拆遷辦和開發商争取更多的權益,依舊竹籃打水一場空。
在一個個輾轉反側的深夜,他突然想起之前購買隔壁宅基地時由于手續繁雜忘記在證書上蓋章,如若重新蓋章就能證明隔壁宅基地屬于自己,或許可以多分一些賠償款。
而是第二天一大早他就動身四處找關系,将自己的住建局檔案提取出來,還特地将已經移居外的老鄰居請回來做了證。
在他的不斷努力下,國土局最終在他的證書上蓋了章,他也确實能多拿到一些賠償款,可這些依然離張新國内心裡的數字差了很遠,他仍然覺得不夠。
于是他又想起自己還有一張老宅基地的證書,想為自己争取更多的賠款,可這一次,卻被回絕了。
原來這小洋樓是他嶽父家的地基,其中一份宅基地證書是他嶽父本人的,而另一份則是1951年嶽父的兄弟辦理的轉讓證書。
那會也不太懂不太重視,證書上沒有加蓋土地局的公章,而且時隔太久遠,這張破舊的證書上的字迹都難以分辨了,所以拆遷隊沒法承認這份證書是有效的。
一次次的碰壁終于點燃了他的怒火,他在簽字現場拒絕簽字并且大喊:“這就是真的,憑什麼不算數呢?!”
除了張新國,在場的所有居民都是開開心心來簽字拿補貼的。
無奈拆遷辦和開發商問他,究竟想要多少的賠償?
沒想到張新國一開口,讓這些見過無數大小場面的開發商和拆遷辦的人都大跌眼鏡。
“我要六套房産外加一億拆遷款!”
看着張新國斬釘截鐵的樣子,這些人既震驚又有點想笑。這個條件簡直獅子大開口,這完全就是無理取鬧,根本不可能答應。
拆遷辦也派了很多工作人員苦口婆心地勸說,可張新國卻鐵了心似的,一點都不動搖。
這樣硬碰硬也不是辦法,于是拆遷辦做了最終決定:繞開這座小洋房,不再進行拆遷,而是直接開始修建公路。
這下換作态度強硬的張新國傻了眼,他以為他的頑固會換來妥協,而沒想到,卻換來了一場噩夢。
于是滬亭北路建設工程正式開工,所有沿線的房子都被拆除,隻有這棟紅色的小洋樓仿佛釘子一般突兀地紮在馬路中間,這一紮,便是14年。
這一釘子,不僅釘在了馬路上,也釘在了張新國一家人的心上。
馬路上的14年
這一做法讓張新國氣憤不已,他多次去投訴、去旁聽拆遷案、去檔案館查資料,可他發現像他這樣的案子大多以失敗告終。
于是他決定心一橫,就這麼耗下去,釘子戶就釘子到底。
上海本就車流量大,這裡本來是要建設四車道的,就因為這座小洋房,隻能改為兩車道。而兩車道根本不夠用,每到高峰期就開始堵車。
而這房子讓交通顯得更為擁堵不堪,有的司機甚至專門在路過他們家時鳴笛,以表示不滿。
難受的不止這條路上的司機和施工隊,張新國一家更是仿佛置立于水深火熱之中。
施工車作業的噪音配上司機的鳴笛,每一聲都聽的人頭痛欲裂。即使關緊了門窗還是能感覺到車尾氣和灰塵從外面飄進來,無論如何收拾家具總是蒙着一層灰。
而這條特殊的路段是不是發生大大小小的車禍,終于有一天這場車禍發生在了他們家裡。
那一刻,煩躁的生活更是被攪和得焦頭爛額,一家子人整天在提心挑擔中生活,他們夜不能寐,一閉上眼睛耳邊總會響起刺耳的鳴笛。雖然住在四四方方的房子裡,卻仿佛睡在毫無安全感的橋洞中。
每當大型車輛經過時,這座扁舟般的小洋房也會随着一起震動,更是讓人心慌。
而在那次車禍後不久,張新國的嶽母因為年紀大經不起折騰,在一個夜晚突發心髒病離世,這一噩耗像一道閃電,他看着疲憊不堪的家人們,第一次反思自己的堅持是不是錯了。
陸輝這14年的釘子戶讓政府也很頭疼,不過政府從來沒有采取過強硬的措施,在這14年間,從未斷過水、電和煤氣。
可張新國雖然執拗,可這14年的執拗也确實讓他筋疲力盡。
2016年,新上任的拆遷辦主任陸輝找到了他。然而令張新國意外的是,陸輝隻是和他聊聊家常,并未提及搬遷的事情。
一來二去,兩人也漸漸熟絡了起來,看着張新國慢慢放下了防備,陸輝才将搬遷的事說了出來。不過這次的張新國卻不像以往那麼抵觸,在陸輝真誠的話語裡,他似乎有了動搖。
其實他的家庭早在這紛雜的環境裡出了分歧,在噪音的影響下,所有人都似乎憋着一股怨氣,經常為一件小事大動幹戈,而兒女還在為當初的分房吵個不休。
“如果你們再不搬,法院就要采取強制措施,到時候可能隻分得到一套房子。”
“現在搬得話,依舊能享受和當初一樣的政策。你現在生活在什麼環境裡,你自己想清楚了。”
此時的張新國上了歲數,确實經不起折騰了。其實他心裡在嶽母過世後早已有了悔意,隻是當時鬧得沸沸揚揚,如果反悔面子上抹不開。
而陸輝的出現,正好給了他一個台階。
他不僅同意了搬遷,還期盼着早一點搬。這座他曾經最引以為傲的小洋房卻仿佛一座牢籠,将他們一家人困住了14年。
2017年,伴随着一聲巨響,這座小洋樓也應聲倒地。而壓在他心裡14年的那座巨山,也終于被推翻了。
他和家人住進了敞亮嶄新的房子裡,手裡還拿到了和當年一樣的270萬賠償。
雖然如今的270萬和14年前的270萬不能同日而語,可依然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如今房價飛漲,現在的一棟房子價格早已是當初的好幾倍甚至更高。
可惜的是,這場14年的鬧劇也令張國新一家隻能挑選剩下的房型了,最終這場鬧劇也隻能潦草收場。
如果不是當初這麼固執和不甘心,他們也就不必經受那麼多年的折磨,現在也能住上更好的新房。
不過張新國一家現在遠離了危險、遠離了噪音、遠離了家庭的紛争,搬家的這一天,是他14年來最開心的一天。
追求自己的利益沒有問題,但人還是要學會審時度勢,他自身的眼界和格局造成了他如今的結果。這14年他看上去似乎沒有損失什麼,可那些因為争論日漸消磨的親情、那些本該擁有的和睦時光、那些一個個輾轉反側的夜晚又如何去彌補?
如今張新國一家住進了嶄新的房子,可曾經家庭的矛盾、子女間的争吵,是否還能重修于好呢?
參考資料:[1]百度百科 “上海最牛釘子戶”——張新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