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食管炎主要發生在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如感染艾滋病、接受化療、免疫抑制治療等,最為常見的病原體是念珠菌和單純疱疹病毒。但是,由于某些原因,也常常見于免疫力正常的人群。比如食管粘膜受損、慢性食管炎症等。吞咽疼痛是食管感染的特征性症狀,吞咽困難、胸痛、消化道出血也很常見。今天主要說黴菌性食道炎,其他感染性食道炎,我們将在今後陸續刊出。
一、什麼是黴菌性食道炎
也稱念珠菌性食道炎,真菌性食道炎,主要是指某些真菌侵入食道粘膜形成的一種潰瘍性假膜性食道炎,90%以上是白色念球菌所緻。念珠菌廣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正常人皮膚、口腔、肛門、陰道中都可分離出該菌,但以消化道帶菌率最高,約占50%。但一般情況下并不緻病,當機體狀況發生一定變化,比如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某些藥物、某些食管疾病等,才會緻病。
二、免疫力下降是主要誘因
1、 由于大劑量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使可以産生抗黴菌物質的革蘭氏陰性杆菌被抑制,黴菌繁殖速度就會加快,從而引發黴菌感染。
2、長期應用大量腎上腺皮質激素,可促使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溶解,抗體減少,增加黴菌的毒素作用。
3、大劑量應用放射線照射及使用免疫抑制劑,可引起中性粒細胞和巨噬細胞數量下降,甚至直接損傷正常組織和細胞,為黴菌感染創造條件。
4、營養不良、年老體衰、消耗性疾病、術後等,都會導緻機體細胞免疫功能低下,降低白細胞的吞噬、殺菌功能,為黴菌性食管炎發作提供可能。
三、正常免疫力人群也會發病
原因可能有以下幾個因素:
1、嚴重的食管動力障礙,如食管失弛緩症、硬皮病。
2、局部激素的刺激:如哮喘病人使用的吸入性糖皮質激素。
3、胃酸減少;
4、糖尿病、酒精依賴症、年老等導緻免疫力低下的因素;
5、廣譜抗生素治療後,尤其是四環素。
四、症狀和體征
1、臨床主要表現為吞咽困難,吞咽疼痛;
2、消瘦:
由于吞咽困難及吞咽痛症狀的存在,病人會因疼痛而拒絕進食或進食困難、或減少進食,繼而引起消瘦和營養不良;
3、過敏:
黴菌性食管炎病人可因念珠菌的緻敏作用而發生皮膚或内髒的過敏反應:皮膚過敏可能出現濕疹、荨麻疹、環狀紅斑等;内髒過敏發生在消化道時,會出現胃腸不适、腹瀉等症狀;發生在呼吸道時,則會出現類似過敏性鼻炎或哮喘的症狀。
4、内鏡下可見粘附于食管粘膜的白色假膜或顆粒狀白斑,質脆,偶見狹窄或出血。
四、診斷和檢查
因為本病症狀沒有特異性,所以診斷主要依靠病史、内鏡和細胞學、病理學檢查等。食管鋇餐造影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有明确的導緻免疫力下降的疾病、或相關藥物應用史,比如抗生素,激素類,免疫抑制劑等;有放化療史,手術史等;有相關的真菌感染疾病,比如黴菌性陰道炎等;内鏡下可見粘附于食管粘膜的白色假膜或顆粒狀白斑,或呈念珠狀白色顆粒樣白班,大多縱行排列;用水沖洗不易沖走;但要注意與粘液相區别。進行細菌刷檢塗片,可發現白色念珠菌、隐球菌或球狀孢子菌等真菌感染、可見炎症、菌絲、成團的芽殖酵母。
五、治療
1、祛除病因:比如停用抗生素、激素類藥物及射線等;
2、提高免疫力;比如進食高營養、高蛋白食物;
3、抗真菌治療:
一般采用口服制劑,如氟康唑100mg/d,qd,7-14天,首次加倍。
如無效也可選用伊曲康唑、制黴菌素片等;
中藥錫類散、雲南白藥可作為輔助治療;
口服藥物無效者,可靜脈給藥卡泊芬淨50mg/天,7-14天;
重症患者,可用兩性黴素B靜注,10-15mg/天,總劑量達300-500mg。
可以考慮與促胃腸動力藥聯合用藥,比如多潘立酮、莫沙必利片等;
同時注意抗真菌藥物的不良反應。
4、手術治療:
如果病情比較嚴重,如出現食管狹窄、出血、穿孔等并發症時,可以考慮内鏡下治療或外科手術治療。
5、失弛緩治療:
對于合并真菌感染的食管失弛緩患者,需進行有效的失弛緩治療,否則食管炎很難治愈。
六、預後和預防
黴菌性食管炎一般預後較好,正規治療1-2周一般就能治愈,但容易複發,所以除了積極的治療,在平時要注意保護肌膚清潔和幹燥,避免外源性感染;去除各種誘因,提高患者的機體抵抗力,對于治療黴菌性食管炎,避免重複感染很重要。對于重症患者,去除病因更為重要。另外,飲食上不吃辛辣刺激食物,進食易消化、高營養食物,避免粗糙、生冷食物;不抽煙不喝酒。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