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0:07:04

翰林是南北朝以及隋唐時期的一種官職,主要職能是起草朝廷内文件、命令,整理和管理檔案等,相當于現在的秘書。翰林最初從那些知識淵博,文筆又好的文人中提拔。

明朝起選拔翰林改為從進士中選拔,每場進士中的一甲進士是翰林的當然人選,直接為翰林士,二甲和三甲進士要通過再考試入取為翰林士,每三年一次。明朝以後,稱翰林出身一定是有進士"學位”,但進士不一定是翰林出身。所以,科舉進士還稱翰林出身的說法是不準确的。

但是在宋代以前翰林跟科舉沒一毛錢關系。

唐朝科舉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進士考時務策和詩賦、文章,明經考時務策與經義;前者難,後者易),并一直延續至後世。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科舉進士和翰林出身的區别)1

早期的翰林人選,主要是看皇帝的意思,隻要皇帝喜歡,就可以任命為翰林,不需要非得經過科舉考試,最經典的例子就是李白,李白從未參加過科舉,但還是被唐玄宗授予翰林供奉。

宋朝以後,科舉制度越發的正規化。這裡以明代科舉,簡要介紹一下科舉進士出身。

明代的科舉考試需要經過三次,第一次是鄉試,通過者稱舉人,第二次是會試,通過者将會拿到殿試的入場券。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科舉進士和翰林出身的區别)2

參加殿試之後,會根據成績分出一甲、二甲和三甲。一甲有三人,就是我們熟知的狀元、榜眼和探花,二甲有若幹人,稱為賜進士出身,三甲若幹人,稱為賜同進士出身。

其中一甲三人直接進入翰林院,而二甲和三甲挑選若幹精英進入翰林院成為庶吉士。

提起庶吉士,這在明朝是個相當厲害的存在,明英宗之後,朝廷上形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閣,因此庶吉士也被稱為“儲相”。

明代的内閣本為翰林院的分支機構。盡管内閣發展為明代外廷的權力中樞,實有“真宰相”之稱,但由于大學士的出身多為翰林,翰林學士又為其入閣的重要台階,二者的職責也有諸多重疊,所以明人一直将内閣與翰林院視為“同官”。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科舉進士和翰林出身的區别)3

明代的很多首相等都曾擔任過庶吉士,如明代的改革第一人張居正,即便是在清朝,很多漢人重臣也都先後擔任過翰林庶吉士。

因此,中了進士就有了成為翰林的資格,對于進士和翰林的關系可以這樣說,翰林一定是進士,但進士不一定是翰林。

什麼是進士科和科舉制(科舉進士和翰林出身的區别)4

翰林出身一定是中了進士的,但不是所有的進士都能有翰林出身。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