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我國古代的封建王朝,等級非常森嚴,從吃的、穿的、用的、工種,都很有講究。而《禮記 ·曲禮下》中的 :“天子死曰崩 ,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士死曰不祿 ,庶人曰死”。更是這種森嚴的等級制度的一種體現。
這個規定給人們制造了很多麻煩。
比如當時官員的喪禮,擺出靈堂,衆人祭拜。當時有很多人都搞“撞門喪”。所謂“撞門喪”是指祭拜的人和死掉的人不熟,有的根本就不認識。但同朝為官,死者為大,無論好壞都去拜一拜,具體操作過程如下:
進到靈堂,看清神位位置,如果不認識這人,就要先記住神位上的名字,然後跪地大哭:某某兄(一定要記準名字),你怎麼就死了啊,兄弟我晚來一步啊!
如果你這樣說了,大家就會懷疑你是來砸場子的,你祭拜的是官員,怎麼能用庶民的說法呢?
正确的方法是這樣的,進到靈堂,先去問家屬:您家老爺前居何職?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原是兵部武選司郎中。
這時心裡就有底了,這是個五品官,該用“卒”
那就拜吧!
别忙,還要再問一句:您家老爺可有世系爵位?
家屬回答:我家老爺襲伯爵位。
還是仔細點好啊,差點就用錯了。這時才能去神位前,跪地大哭:某某兄,你怎麼就薨了啊!
大功告成!
以上内容其實多有虛構。
據統計:
“崩”在《左轉》一共出現22次,13次為天子去世之意。
“薨”在《左轉》一共出現32次,27次為諸侯去世之意,5次為諸侯夫人去世之意。
“卒”在《左轉》一共出現291次,82次為卿、大夫等官吏的去世之意,81次為諸侯去世之意,11次為諸侯夫人去世之意。
“不祿”一詞在《左轉》中并未出現。
“死”在《左轉》中一共出現291次,分别為諸侯 、卿大夫 、一般人之死等 。
綜上所述 ,《禮記 》雖然按宗法禮教分等級規定了人去世的用語 ,但是根據研究人員對《左傳》的統計分析 ,發現其中對這些詞語的使用并不是很嚴格 ,且“不祿”一詞也沒有出現 ,同一時期的《國語》也是這樣。而 《戰國策》用法就更不嚴格了 ,不但沒有“不祿”一詞 ,“薨”與 “卒”各 僅僅出現兩次 ,其餘,除了“崩 ”的用法沒有改變外,所有人去世用的 都是“死”。由此可見 ,雖然統治階級想要按照宗法禮教來約束人們 對語言的使用,但是語言是沒有階級性的 ,書面語必将向着大衆化、 通俗化方向發展 ,這也非常符合語言的繼承性與發展性的根本規律。
以上内容參考摘錄于:
①當年明月《明朝那些事》
②張寶林、李慧慧、蔔佳夢、李洋,<《左傳》與《禮記》中崩、薨、卒、死辨析對比研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