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世上隻有媽媽好小男孩唱的兒歌

世上隻有媽媽好小男孩唱的兒歌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2-03 04:08:20

2016年8月1日訊,唱着“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孩子卻從沒見過一分錢的樣子。歌詞中“蓋起了大工廠,裝上了新機器”,已不是美麗的代名詞……父母們兒時的歌謠,在如今的孩子口中,已漸漸變了味道——它們不僅無法貼合現實社會,甚至與現代觀念相悖。可朗朗上口的旋律,仍使它們牢牢占據着兒歌的“TOP10“。

世上隻有媽媽好小男孩唱的兒歌(老兒歌真的OUT了嗎)1

代溝:一分錢沒用,為什麼交給警察叔叔

午飯過後,帶了一上午孩子的張亮,終于偷得一時的松閑。5歲的兒子獨自坐在地上,玩着手邊的小汽車,身旁兒歌播放器中,傳出悅耳的兒歌。

正當張亮沉醉于這來之不易的安甯,他的孩子突然轉過頭,滿臉寫着疑惑:“爸爸,什麼是一分錢啊?”

張亮被孩子問得一頭霧水,才發現兒歌播放器中,正一字一句地唱着:“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

“一分錢啊,就是……”到底該怎麼解釋“一分錢”,張亮竟一時語塞。翻了翻家中的零錢罐,也沒有“一分錢”的蹤影,張亮隻好舉着“一毛錢”的硬币,向孩子解釋:“一分錢比這個還小……好多個一分錢,就是一塊錢。”

“那一分錢幹嗎用啊?”孩子的“犀利”追問,張亮更加無以應對,他不得不承認,“分”這個幾乎隻出現在超市價簽上的單位,已經“沒什麼用了”。而面對孩子“沒什麼用,為什麼要交給警察叔叔”的問題,張亮隻好默默按下兒歌播放器“下一曲”的按鈕。

這已不是張亮第一次面對兒歌帶來的尴尬,就在半個月前,兒子也問過他,為什麼“世上隻有媽媽好”。那一次,他偷偷删掉了播放器中《世上隻有媽媽好》的播放文件:“這歌火起來的時候,我還是孩子呢。現在想跟孩子解釋,根本沒戲。”

孩子的一次次追問,讓張亮注意起兒歌播放器中,那些耳熟能詳的兒歌,雖經久不衰,“問題”卻不少:“不琢磨歌詞還好,一琢磨歌詞,很多老兒歌都跟時代脫鈎了。”

向孩子解釋了半天什麼是“手絹”,還特意去了一趟超市的孫妍,也有同樣的感觸,例如兒歌《小燕子》中對于“美麗”的定義,幾乎與“綠色環保”的現代觀念背道而馳:“大工廠、新機器,孩子從小受的教育就是這些是不環保的,可兒歌裡說這是美麗的,很難跟孩子解釋其中的原因。”

“歌沒有問題,但時間太久遠了。”孫妍笑言,如今傳唱率最高的幾首老兒歌,即便在她的兒時,也已經屬于“舊作”,因此與現實不符難以避免:“經常歌裡就養牛養雞鴨的,小孩唱着還挺高興的,但解釋起來就特麻煩。”

糾結:“無顔見爹娘”總比“賣房免傭金”強

雖然覺得舊兒歌脫離時代,但家長們不得不承認,老兒歌優美的旋律仍受孩子們喜愛。

“例如小二郎這歌,我就覺得特别不好。什麼‘沒有學問,無顔見爹娘’,這思想太封建了。我盡量不給孩子聽,可我發現孩子就會哼,問他哪聽的,他也說不出來。”縱然一分錢讓自己頗為難堪,張亮卻承認舊兒歌的影響力,“也可能我們這批父母是那一代人吧,教孩子唱歌,不自主地還是唱這些老兒歌。”

朗朗上口的老兒歌過了時,孩子耳濡目染的新旋律倒是“緊跟時代”,張亮的孩子時不時就在家中念叨起“買房賣房免傭金”,同樣令他頗為頭疼:“電視裡最多出現的就是廣告詞,孩子不學這個,就學了那個,相比之下,我甯可讓他學無顔見爹娘了。”

沒法完全擺脫那些“過時”的兒歌,張亮就盡量帶孩子學習他篩選後的兒歌,例如《讓我們蕩起雙槳》,就是他心目中的“中國好兒歌”:“歌詞優美,旋律也好,我還能帶着孩子去北海公園,給他講,這歌詞裡的白塔就在這兒。所以這歌有過時的,有不過時的,隻能家長給把把關了。”

“時代不同了,有些經典的兒童歌曲,其具體内容可能不符合現在的實際,但我們應該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實質。孩子問到其中的内容,家長應該解釋一下,當然這就要靠家長的水平了。” 兒歌創作者、重慶市作家協會兒童文學創作委員會副主任戚萬凱表示,兒歌中的精神力量不容忽視,如“一分錢”中體現了拾金不昧的美德:“歌曲是特定曆史時代和情景下的産物,帶有時代的烙印,包括國歌也是一樣。我認為對老的經典歌曲不用改編,曆史就是曆史,唱着那些歌曲,我們仿佛回到了那個特定的年代,喚起一個時代美好的回憶。”

症結:就連兒童節,也不給新兒歌傳播機會

與此同時,一個尴尬的事實是,舊兒歌也難以找到足夠優秀的“替代品”。

“搜搜就能看出來,除了喜羊羊、爸爸去哪兒,新兒歌出名的很少。舊兒歌過時了,可新兒歌也沒什麼營養啊。幼兒園最愛教小蘋果這種歌,我覺得一點兒都不适合小孩,但還能教啥呢?我也說不出來。”為了完成幼兒園給孩子布置的任務,孫妍曾專門去網絡上搜索過兒歌,她發現雖然兒歌名目繁多,演唱者乃至制作者也有許多分類,但位于搜索前列的,大多數都是比她“年紀大”的舊兒歌翻唱,或是舶來品:“兩隻老虎、小星星這種年頭長的不算,現在很多新兒歌也是外語歌,幼兒園幹脆就教英語版本的。新兒歌不是沒有,但别說我們家長不會唱,幼兒園老師都不會。”

“現在創作的歌曲多,但符合當代孩子實際、優美動聽的歌曲少。”在戚萬凱看來,與其說舊兒歌過時,不如說新兒歌缺位的問題更加嚴重,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則很複雜。

“時代變了,以前人們文化生活缺乏、單一,電影包括通過電影傳播的兒童歌曲,就非常容易引起人們的關注、傳唱。”戚萬凱表示,人們文化生活的多元化,加上兒童思想的成熟化,使得歌曲已經不是文化生活的主流,兒歌創作者的心态也發生了變化:“以前作者可以深入生活,沉心靜氣搞創作,現在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往往講速度講效率而少講質量。”

作為兒歌創作者,戚萬凱坦言,現實的掣肘亦令兒歌創作者難以發揮。

“新兒歌面世的機會很少,雖然現在有兒童歌曲雜志,但是新兒歌刊登很少,而且沒有譜曲也是半成品,不是真正的音樂作品。” 戚萬凱介紹,兒童歌曲大賽往往要求參賽者在提供曲譜的同時提供音樂小樣。而制作一首音樂小樣成本近萬元,普通兒童歌曲創作者隻能“望賽興歎”。

即便新創作的兒歌能夠面世,得到傳播的機會也很難。戚萬凱透露,有關部門每年都舉辦優秀童謠評選,然而評選出的優秀童謠無法得到宣傳推廣,甚至沒有頒獎典禮,“獲獎證書都是代領代發”,更談不上譜曲制作成音樂作品:“以前廣播、電影、電視台對兒童歌曲的傳播功不可沒,但現在卻沒有這方面的渠道,就連六一兒童節,也很少推出優秀的兒童歌曲。”

來源:北京晚報 北晚新視覺網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