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某些人談某些事,我們常說對牛彈琴,意思是對方不懂,說也白說,因此自讨沒趣了。 (視覺中國/圖)
(本文首發于2019年7月18日《南方周末》)
對牛彈琴聽起來像個笑話,和安徒生童話裡的國王光屁股在鬧市昂首闊步差不多。試想一位褒衣廣袖的士人,面對席地而卧悠閑嚼着幹草的牛,一闆一眼地彈着《廣陵散》或《獨弦操》,是什麼樣的喜劇場面。對某些人談某些事,我們常說對牛彈琴,意思是對方不懂,說也白說,因此自讨沒趣了。大多數時候,倒不是說對方蠻橫,不講道理。秀才遇強盜,強盜當然不講理,而且說理直氣壯地不講理,可是我們從來不說和強盜講道理是對牛彈琴。如果非要類比,那是對虎彈琴。
愛畫山水和蔬果的大畫家石濤,畫了一幅《對牛彈琴圖》,畫面正是我想象中的情形:彈琴的高士容貌端正,儀态高尚,雙目平視,口中如在吟哦,很是怡然自得。一牛全黑,長角彎彎,頭微昂起,做默然聽琴狀。畫上除了朋友的題詩,還有石濤自己的兩首七古,分和兩位友人,其中第二首寫道:
“非此非彼到池頭,數盡知音何獨牛。此琴不對彼牛彈,地啞天聾無所由。此琴一彈轟入世,笑絕千群百群裡。朝牛暮犢不知音,一彈彈入墨牛耳。牛便傾心寐破雲,琴無聲兮猶有聞。世上琴聲盡說假,不如此牛聽得真。聽真聽假聚複散,琴聲如暮牛如旦。牛叫知音切莫彈,此彈一出琴先爛。”
是憤世嫉俗的意思。陽春白雪世人不識,隻好彈給老水牛聽了。兩首詩的第一首是唱和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内有這樣的句子:“有聲欲說心中事,到底不爨此焦桐。牛聲一呼真妙解,牛角豈無書卷在。”古人勤奮學習,書挂在牛角上,邊牧牛邊讀書,石濤說,陪伴了名人讀書的牛,自然不是凡牛,算個知識人了,因此能聽出樂中的妙意,一聲長鳴,勝過千言萬語。他說,我固然默默無聞,牛也不屑為了讨好人就學說人話啊。
石濤後來的出入進退,與此圖關系不大。曹寅感歎他“一笑雲山杜德機,閉門自覓鐘期子”,不過一時的激憤之行罷了。石濤後來其實是很風光的。
對牛彈琴典出東漢牟融的《理惑論》,故事說,過去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牛不顧,照常低頭吃草。牟子解釋,不是牛聽不見曲子,是曲子不合它的胃口。改為蚊子的嗡嗡聲,或者小牛犢的叫聲,它就立刻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很專注地聽了。
石濤畫牛是說反話,鐘子期死了,伯牙按傳說是把琴摔了,并沒有去找一頭“聽得真”的牛,“一彈彈入墨牛耳”。王勃《滕王閣序》有句:“楊意不逢,撫淩雲而自惜;鐘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令人想起孔子關于“失人”和“失言”的話。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不失人,不失言,這是做人的很高智慧,一般人做不到。做不到,除了學養,心理素質,還有患得患失的功利之心。失人,不過錯失了機會,問題不大。失言,對不恰當的人說了不恰當的話,小則尴尬,大則可能招緻災禍。所以,如果難免疏忽,甯可失人,不要失言。
有些人的失,不是因為患得患失,而是因為膽小或單純,知道不該說,還是忍不住說了,或不好意思不說。這種人,倒黴起來是很冤枉的。
要說對牛彈琴也等于一種失言,當然是比較無害的一種,沒有什麼損失,徒費言辭而已,頂多丢失一點臉面。古人相信禍從口出,如崔瑗《座右銘》就反複強調:“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阮籍就靠在一些關鍵事情上裝糊塗不表态躲過了殺身之禍。言多必失,沉默自然最高。有時候,知道言說不濟事,幹脆不說,以不攻為攻,不守為守,反而讓攻擊者無所措其利齒了。知堂最喜歡倪雲林的故事,倪雲林為張士誠的弟弟張士信所辱,絕口不言,有人問起此事,倪雲林說,“一說便俗。”倪雲林有潔癖,據說整他的人,就故意把他拴在馬桶上。張士信如何羞辱他,我們不知道。這種事,事後追叙,情何以堪。
一個更極端的例子是《水浒》第七回,林沖刺配滄州,解差董超和薛霸被收買,要在野豬林結果林沖的性命。林沖被綁在樹上,董薛拿起水火棍,說道,明年今日就是你周年。林沖哀求饒命,董超道:“說甚麼閑話?救你不得!”金聖歎批道:臨死求救,謂之閑話,為之絕倒。
這豈是對牛彈琴能比拟的。
張宗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