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02 23:28:41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2

即女紅,舊時多指女子針線方面的各種活計,如紡織、編織、縫紉、刺繡、拼布、貼布繡、剪花、漿染等。

女工

印象裡,女紅是精巧細緻的手工活

一塊緞,一塊錦

一塊绫、一塊絹

繡着美麗精緻的圖案

那些圖案,是一個女子最傾心的心念

12日下午,在中河街道堇山大廈的一間工作室裡,幾名學員正跟着市級非遺項目彩線刺繡的傳承人陳愛娥,學習套邊線迹技藝。針線在白絹上穿梭,簡單的線條,呈現别樣的美。

而在時代的更替中,曾經普通女子自小就開始習作的傳統女紅,逐漸淡出日常生活,已成為需要保護的非遺項目。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3

近幾年,随着傳統文化的複興,女紅也開始歸來。伴随着一針一線的優雅娴靜,越來越多的當代女性,開始重溫這項祖母時代的“必修課”。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4

區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陳素君說,在男耕女織時代,江南一帶的女子,大多從小學習描花刺繡、紡紗織布、裁衣縫紉等活計。舊時鄞州的女紅特色更為顯著,素有“家家織席,戶戶刺繡”之習俗。其中,鄞東女子多刺繡,女紅的收入有時還會賽過男子。

在五千年的中華民族文明史中,紡織和服飾是兩朵豔麗奪目的奇葩,女紅高手亦是層出不窮。據說三國時期的吳王趙夫人就有三項絕活:可在指間以彩絲織成龍鳳之錦是為“機絕”;能用針線在方帛之上繡出“五嶽列國”地圖是為“針絕”;又以膠續絲發作羅絲輕幔是為“絲絕”。相傳唐代永貞元年有一奇女子盧眉娘,年僅14歲,就能在一尺絹上繡七卷《法華經》,字僅粟粒之大,且點劃分明,品題章句,竟無遺漏。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5

沙金珠正在刺繡

唐宋時期的女紅已向精緻化發展。明代鄞人屠隆在《考磐餘事》中寫道:“宋之閨繡畫,山水人物樓台花鳥,針線細密,不露邊縫,其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故眉目畢具,絨彩奪目,而豐神宛然,設色開染,較畫更佳。女紅之巧,十指春風,迥不可及”。

上世紀90年代市工藝美術協會整理的古代名人事迹中,就有南宋著名繡娘朱如一,她在明州居住時,用碧絨線花費10年時間繡成《法華經》,繡品針腳綿密,點劃明顯,中間繡佛名多達八萬四千處。

明、清時期,出現了衆多商品性生産的專業作坊。在鄞縣城内藥行街、大梁街、車轎街集中多家作坊、店鋪,女紅民間技藝遍及家家戶戶。這一時期鄞縣又出了著名的繡女金星月,用十多年時間繡成巨幅五百羅漢帳,後來被她父親捐贈給昭慶寺,到寺裡參觀該繡品者絡繹不絕。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6

沙金珠作品

陳素君介紹,朱如一和金星月的繡品,都是具有甯波地方特色的金銀彩繡,這一流行在浙東區域的民間手工藝,源遠流長。光緒《鄞縣志》裡記載:“自唐至宋皆貢绫,巷蓋貢绫時,杼柚郡聚之。”據考證,舊時明州官營絲織作坊,舊址在今市區藥行街一帶。從唐宋以來金銀箔包絲線的金銀彩繡應用于貴族和僧人的服飾,華麗背後是千萬繡女的艱苦勞作。“可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金銀彩繡采用特殊的包、壓、填等手藝,使繡件産生華貴燦爛、異彩紛呈的視覺效果。

清晚期,甯波繡制的兩件大型金銀彩繡作品——“隋炀帝出巡圖”和“福祿壽三星圖”,無論構圖、設色和針法,堪稱這一時期的精品。同時,遍布城鄉的女紅高手們,憑一雙巧手描龍繡鳳,生活日用繡、閨閣繡及商品繡等各類繡品,争奇鬥豔,成為傳統工藝領域中的一大特色。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7

61歲的陳愛娥,東吳人,14歲開始繡花。“年輕的時候,我們那邊很多女子擅長刺繡,從上世紀70年代起,就為繡品廠的出口産品繡花。”當時,鄞州東鄉農村的不少家庭主婦以此為業。

陳愛娥記得,上世紀80年代後,她們還為很多日式和服繡各類花紋。當時,廠方要求很高,接到活的婦女們,繡工都是極為精湛的。

再往後,機器繡花開始逐漸替代手工,再後來是電腦制作。手工刺繡作為一個行業逐漸式微。鄞東的女子們,有的去企業上班,有的外出打工,有的自己創業,紛紛丢掉了原先用來謀生的女紅技藝。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8

陳愛娥制作的串珠飾品

2005年,全市開展了民間民族民俗主題普查,随後,又陸續開展非遺田野調查,時任區文化館副館長的陳素君,成為我區非遺工作的負責人。她在一次次普查中發現,傳統女紅技藝正面臨着傳承危機,“原先擅長各類女紅的婦女們普遍上了年紀,因為年老眼花,很少拿起針線。而‘70後’‘80後’的女性們,大多沒有接觸過女紅,傳統的技藝出現了斷層。”

陳愛娥就是在普查中被發掘出來的,當時她已近20年沒有接觸繡活了。在這20年間,她開過飯店,辦過修理廠。

2010年,陳愛娥成為市級非遺項目彩線刺繡的代表性傳承人。

陳素君還在民間走訪中發現了擅長金銀彩繡技藝的沙金珠、香包能手應惠珠、鞋帽制作高手馮香雲等,這些生活在下應、鐘公廟等地的婦女們,如今或是相關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或從事非遺項目的普及推廣工作,成為學員們手機微信裡頻頻亮相的“民間高手”。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9

周菅芬制作香包

令陳素君擔憂的是,這些女紅項目的傳承人們,大多已是一把年紀,沙金珠和馮香雲今年近70歲,年輕一點的應惠珠也快60歲了,而家住福明家園的虎頭鞋傳承人俞愛寶已91歲了。

“我在這些年的非遺工作中發現,技藝精湛、能做能教的藝人已經不多了,且多是老年人。”陳素君說。不僅活态傳承的狀況堪憂,在近幾年的資源整理過程中,頂針、量具、繞線闆、針拔、刮闆、噴水壺、繡花棚架、針線簍等女紅用具,也早已淡出現代人的視線。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0

俞愛寶老人做了70多年虎頭鞋。在不到10厘米長的鞋子上,虎目有神,五官俱全,周身還繡有圖案,或點綴串珠,十分精緻。别看鞋子小,從打袼褙到納鞋底,從做鞋面到繡花,一針一線凝聚着辛勞和巧思,僅虎頭上就需用刺繡、撥花、打籽等多種針法。

老人也成為福明家園社區“一寶”。“我們社區的很多居民之前是舊村拆遷的村民,有不少老人家擅長針線活,所以,傳統女紅現在已成為社區的一項特色文化品牌。”社區幹部王薇說。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1

馮香雲制作虎頭鞋

2014年,福明家園社區老年大學開設了女紅課,傳授各類紙藝、布藝、編繩等課程,在俞愛寶等女紅高手們的教授下,已有40多名學員掌握了各類女紅技藝。“社區裡搞活動,比如端午節做香包,參加活動的居民很多,場面很熱鬧。我們還向孩子們推廣傳統女紅,讓他們從小在針線之間,感受傳統文化和地域風俗的魅力。”王薇還表示,随着傳統女紅在社區裡推廣,一些年輕面孔,甚至是“95後”的女孩,也開始在老師傅的指點下,學習那些祖母時代的“淑女課程”。

在王薇看來,社區打造傳統女紅文化品牌,也是迎合了當代的某些潮流:“傳承女紅技藝,既是對非遺的保護,也可以讓當代女性從一針一線的從容細緻中,感受一種典雅娴靜的風範,在手工作業的慢時光中,讓心沉靜。”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2

周菅芬制作的傳統香包

2015年,中河街道城興社區成立女紅工作室,邀請馮香雲等師傅定期開展虎頭鞋、剪紙、刺繡等培訓課程,深受女性居民歡迎。

校園也是傳統女紅的推廣平台。陳愛娥在她所居住的東湖花園社區裡有一個彩線刺繡陳列館,成立4年來,她已經帶了四五十名學員,年齡跨度從30歲到70歲。她還走進鄞州高級中學、惠風書院等學校,開設非遺傳承課,“我給他們準備好工具、材料,在手絹、白布或扇面上畫好輪廓圖案,再讓他們一針一線繡出來。”讓陳愛娥意外的是,“鄞高”的刺繡課堂裡,男生的比例占了四分之一。在小學生的刺繡課上,陳愛娥也教香包、蛋套、串珠子等手工。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3

鄞州廣電台主持人姜琴說,會點女紅,比如編織、勾線,刺繡,還是很接地氣的,可以增加女性氣質,培養審美情趣。她有個手巧的堂姐,會設計制作耳環,會用串珠、鈎花等編織很多美麗的藝術品。“現在生活條件越來越好,大家對生活品質和生活美學的追求,也在不斷提升,女紅正在逐漸回歸到現代人的日常生活,也契合了這些需求。”她說。

河灣冰紅與老南紅(風物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14

陳愛娥刺繡作品

在堇山大廈“寸草心”工作室,《梅蘭竹菊》的刺繡作品,金魚、蝴蝶等各種造型的香包,亮閃閃的珠串工藝品等,琳琅滿目地陳列着。陳素君說,“寸草心”工作室還把點設在了東吳鎮的雪菜博物館和鐘公廟街道的汝意國藝文化館,便于召集一群上了年紀的民間藝人,多創作一些女紅藝術品。

《桃花扇》中曾言,“庸線懶針,幾曾作女紅?”大意是針線都好久未動了,什麼時候做過女紅啊?如今随着傳統文化的複興,女紅也開始歸來。一針一線,飽含情感。

來源 | 鄞州日報

編輯 | 娜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