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這是孔子論語中非常著名的語段,是孔子“仁“思想的代表性言論,也是孔子在治國方面對統治者所提出的建設性意見。在現在社會中無論是對統治者、管理者還是普通老百姓都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用。
字面解釋大家都明白,不擔心分的少,而是擔心分的不均勻;不擔心貧困而是擔心不安定。
字面意思簡單明了,但是如果純粹這樣理解恐怕無論對于管理者還是被管理者恐怕執行起來,都會很難執行。
簡單的道理執行起來困難,這恐怕多半是沒有理解透徹。
所謂困難,是根據現實來定的,現實中不管是單個個體還是組織,比較起來各有不同,有不同就有差異,有差異就會造成不均勻,而不均勻的現實如果按照均勻的結果來分配,沒有問題是絕對不可能的。
此外對于安定來講,大家追求的恐怕是現實與希望,是較為理想的現實,是富足的希望,而遠非簡單的安定,安定決解不了貧困,貧困也注定不會安定。
我想,如果簡單了解其字面意義,怎麼解讀都無可厚非,但是與實際挂鈎,現實運用,恐怕就該有更深層次的認識了。
就當下來講,什麼最寶貴,金銀财寶、香車寶馬、人才美女等等這些都是,但是卻不準确,簡單來講資源最寶貴。
資源涉及到有形的财富、能帶來财富的人以及各種無形的網絡。人際網、信息網、關系網等等。
這些資源的分配,以及資源合理的、連續的應用,視為均。對資源的亵渎以及對待資源濫用的方針和态度視為不均。
均和不均能産生的結果和影響力是巨大的,小到家庭的和睦,大到團隊的穩定和諧,都受此關聯。這才是給管理者真正的建議。
管理者是掌控着資源,但是能否一直掌控資源,掌控資源的多寡,以及是否能夠持續的、合理的去施政和管理,對于團隊的将來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而管理者對資源的掌控和政策的管理是決定着能否富足的關鍵,富足才能安定,
何為富足,富足不是有飯吃,也不是擁有巨大的财富,而是能夠在穩定的環境中持續的讓大家施展各自的才華,憑借各自的本身去實現自己的抱負,去滿足各自的小希望。
沒有集體就沒有個人,但是同樣沒有個人就沒有集體,集體是個人意志的集中體現,集體也是個人願望的整體滿足,脫離個人的集體不是完美的集體。集體與個人應該是相輔相成,彼此成全,彼此照應。
如此才能實現集體的長期繁榮和安定,才是孔子所提倡的“仁“,才是我們應該的理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