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社會組織人才培養規劃

社會組織人才培養規劃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0-01 19:24:56

今年,民政部和教育部着力動員和引導社會組織參與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并在近期發布的《關于引導社會組織助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中提出引導學校、職業培訓機構、研究機構、相關行業協會商會等,積極面向畢業生開展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與此同時,在職公益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再次引發關注。

社會組織人才培養規劃(打破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瓶頸)1

9月28日,深圳國際公益學院作為社會力量專業能力培養的重要機構,組織益論沙龍,聯合深圳市慈善事業聯合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劉國玲,漢斯·賽德爾基金會山東巴伐利亞師資培訓中心項目辦負責人袁東升,北京工蟻坊科技公司負責人張倩倩,公益人力資源公司聯合創始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EMP校友石敏,高級人力資源管理師曹源,并聯合媒體,聚焦社會組織的職業教育,共同探讨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瓶頸與突圍路徑。同時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公益網校歐陽海燕發布《面向行業需求的在線公益教育課程建設報告》,該報告是“千百計劃|百個項目資助計劃”資助的階段成果。

5年就業增長27.21%,專業人才缺口百萬

據深圳國際公益學院《面向行業需求的在線公益教育課程建設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底,全國共有社會組織90.2萬個,比上年增長0.9%,比2017年增長了18.37%;全國社會組織吸納社會各類人員就業1100萬人,與2017年的864.7萬人相比,增長了27.21%。

社會組織人才培養規劃(打破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瓶頸)2

然而,根據2021年6月18日民政部與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印發的 《“十四五”民政事業發展規劃》所列出的2025年預期目标值,社會組織專職工作人員數量是1250萬人,截至2021年底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是1100萬人;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總量,2025年的預期目标值是200萬,截至2021年持證社會工作者的數量73.7萬。社會組織就業人數的增加與專業人才需求相比,缺口仍明顯。

在項目組對公益行業從業人員的專業背景分析中發現:大部分進入公益領域的從業人員屬于跨界轉行人士,擁有社工專業背景或系統學習過公益慈善相關課程的人,比例非常低。“通常是,憑着一腔熱情而來,說 ‘我要改變世界’,但學習到公益項目管理的時候,才恍然大悟原來改變世界是一個技術活,它不僅有階段模型,還有能力模型,不僅要按照流程,還要遵循原則。”歐陽海燕分享調研中的現象。

理想與現實,個人能力與崗位勝任力之間的差距,導緻社會組織從業人員流失率高,機構隊伍不穩定。甚至有把社會組織作為就業的“無奈選擇”。

社會組織職業培訓面臨的現狀

目前公益慈善領域專業人才的培養有兩大支柱,一是高校,二是行業。

高校的公益慈善教育,随着2022年2月教育部正式批準浙江工商大學、山東工商學院兩所高校開設慈善管理本科專業,意味着将有更多增量進入公益慈善領域,解決一部分行業發展對于專業人才的需求。然而,對于上千萬學科背景五花八門的在職人員來說,職業培訓更加影響着社會組織人才隊伍的建設。

社會組織人才培養規劃(打破社會組織人才培養瓶頸)3

現階段社會組織一面面臨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現實問題,包括社會需求的多元化、社區問題出現的常态化、以及應對突發事件、危機幹預等問題;一面是公益從業者缺乏完善的培訓體系、職業規劃與發展路徑、經驗分享與傳承等問題。

“因此我們需要系統性、專業性、目标性的培養。職業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組織職業培訓能力的提升,對第三次分配、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标尤為重要。” 劉國玲表示。

但現階段公益慈善領域職業培訓普遍存在課程體系設置不完整,各類培訓同質化程度高、跨界交流少,且缺少培訓的激勵是機制。同時存在一部分人頻繁受到培訓,一部分人鮮有培訓機會的内卷現象,這也對學習者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造成一定的浪費。

“職業培訓需要基于工作中的行動過程,以學習過程的整體性為目标,也就說以解決一個整體工作任務為目标,培養行動能力。” 對于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研究的袁東升認為,職業能力不僅僅是個人專業能力,現階段,國内職業教育往往更注重專業能力的培養,而忽視社會能力,個人能力和方法能力的培養。

作為一個跨界人士,張倩倩認為,公益行業在職業培訓上需要設計一套完善、成型的職業培訓體系,讓籌款、項目、人力資源、财務甚至秘書長等不同的從業人員都可以去選擇相應的職業培訓課程來參加,以更好地提升公益行業從業者工作績效。

愛一行幹一行,回應更高需求

随着社會組織數量的增長,吸納社會就業的能力在增加,這對公益慈善領域的職業培訓提出更高的要求。

“對公益慈善從業者的培訓要根據行業及個人職業發展的需要,為他們提供實用、具有價值的課程,幫助他們在培訓的過程中提高專業能力,提升職業價值感。”劉國玲表示。

作為深圳國際公益學院EMP校友和公益人力資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石敏深感,對于社會組織的職業培訓,要定目标、理方法、學知識,“特别是對于公益新人,職業培訓需結合職業工作場景自主學習;其次針對不同崗位可以設計職業課程;再次就是機構本身需要做員工内部培訓,做工作方法的重建與優化。”

深耕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多年,曹源認為,職業培訓要在幹中學、學中幹。“要改造教學過程,把一線有實戰經驗的老師推上講台,培訓要落地到具體項目上去,做項目全流程的跟進學習。”

面對一面就業内卷非常嚴重,降低求職的标準和對薪酬的期待,另一面卻面臨用工荒留人難,袁東升認為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專業對口率不足。“有句老話叫做學一行愛一行,我覺得這個邏輯是被動選擇的結果。根據中國職業教育發展報告(2021——2022年),我國職業教育畢業生的對口率是70%,但是據我觀察,6年後降低一半以上。如果能通過興趣和職業認同感的培養,真正實現愛一行幹一行,對口率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矛盾和困境也會得到緩解。”

“激勵公益從業者主動學習的意願也非常重要。”劉國玲以深慈聯與深圳國際公益學院的合作為例,一是到深圳國際公益學院參加培訓在資金方面給予優惠,二是合作開發公益慈善職業資格認證,系統地學習提升從業者的專業能力。

從源頭入手,探索破解路徑

在沙龍跨界的不斷碰撞中得出,社會組織人才培養困境的破解可從以下四點着手:

首先,社會組織要放遠眼光從源頭入手參與職業教育,從學校階段參與到從業人員的培養,先投入再獲益。

其次,課程的開發設置,要适合一個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在基本的通識課程設置之外,根據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設置實用課程,對本地區或其他地區的從業者給予指導。

再者,資源的有效整合。在課程的設計上能有更多跨界專家,将所需要的專業技能、職業能力整合起來,提升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培訓的成本上,通過争取政府、企業以及其他途徑的支持盡可能降低學習成本負擔,調動機構從業者參與培訓的積極性。

最後,培訓的過程中要與政府人才政策結合,除對慈善事業的熱愛、使命感,也需要建立有利于個人事業發展的激勵機制,讓從業者在工作中專業得到提升,個人受到尊重,從而創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記者】郭悅

【作者】 郭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 客戶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