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快遞業末端的的智能快遞櫃,近期普遍開啟了收費模式,收件人取件時需掃碼支付一定費用才能将快遞取出。這一改變引發争議。快遞櫃悄然收費對不對?到底該由誰來買單?
居住在北京昌平某社區的趙女士發現,從上個月開始,社區裡的智能快遞櫃開始收費,短信取件提示“服務費每天5角”。
我認為我跟快遞公司之間,已經有付費的協議,你就應該把寄送的東西送到顧客的手裡。你要是一筆兩筆還好,如果很多,比如我整天在淘寶上逛、買東西,你老讓我付費,我可能就覺得不太合适。而且如果說讓我給快遞櫃付費的話,也應該通知我一下,然後我可以選擇是否付費。
快遞櫃的出現提供了末端配送的便利,從去年開始,智能快遞櫃迎來快速發展,包括順豐、菜鳥、郵政、海爾等巨頭紛紛布局。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全國快遞櫃數量在20萬個以上。在前期廣泛布點、免費推廣培育大衆使用習慣後,企業也開始探索盈利模式,近鄰寶、豐巢、速遞易等企業先後開始向快遞員和收件人收取費用。近鄰寶一位負責人表示,目前,付費方是“可商量”的:快遞員可自行選擇由自己付費或由收件人付費。
“
快遞員可以在我們提供的客戶端上來選擇是自己付費,還是用戶付費,這樣能夠相對實現市場化的選擇。
”
盡管快遞櫃企業強調,快遞員選擇收件人付費,須提前緻電收件人征得同意。然而在實際運營中,卻常常是消費者“被迫買單”。多數收件人表示,自己從未接到任何告知電話,“每次都是系統短信發出後,才得知快遞被放置櫃中”。而若要取出,必須付費,沒有商量。
對此快遞員也有苦衷。一位快遞員表示,将快遞放入快遞櫃也是無奈的選擇。網點快遞員一天的配送量為100單,如果要都送上門,真的無法完成派送任務。此外,快遞員每單的收入為1元左右,如果放入快遞櫃的每份物品都要自掏腰包,根本無法承擔這麼大的經濟壓力。
現在快遞櫃已經開始收費了,兩毛的、三毛的、五毛的......但你要是收得少,大家還能承受,但是收得多的話,一毛錢、兩毛錢對我們來說,就是生死攸關的。
中國郵政快遞報社輿情監測室的監測顯示,從今年3月份以來,就有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地消費者較為集中地反映智能快遞櫃的服務問題。比如,“快遞不能光快不遞”“快遞櫃不是‘甩手櫃’更不是‘錢櫃’”“快遞變‘快取’是對消費者權益的侵害”…...
北京郵電大學物流工程教研中心楊萌柯認為,快遞業“門到櫃”是行業未來的趨勢,但是應該在尊重消費者知情權的基礎上開展業務:
“
随着我國快遞的發展,尤其是城區快遞承受壓力過大,為了減少這種的人員、資源的浪費,采取門到櫃,進行一定的補充,也是未來的發展趨勢。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應該有選擇權和知情權。
”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表示,根據今年5月1日起施行《快遞暫行條例》有關規定,将快件放入快遞櫃,須征求消費者的同意,如果消費者不同意,就應該兌現“快遞送到家”的承諾。即使放入快遞櫃,也得完成告知義務,而不是放到快遞櫃裡一走了之。
如果是消費者原因,需要把貨品暫時存放到快遞櫃中,産生的費用該由誰承擔?北京彙佳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邱寶昌認為,從快遞物流企業運營的角度,這筆費用不應該轉嫁給消費者:
“
現在快遞櫃是幫助快遞公司降低了相應的來回成本,實際上這是快遞公司建設運維需要的成本和費用,應該是快遞公司的一個經營成本。所以由此産生的費用應當由快遞公司或與快遞公司約定的電子商務經營者承擔,而不應當單獨再向消費者收取費用。
”
國家郵政局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物流學博士方玺表示,由于現階段快遞櫃出現時間較短,快遞員和消費者均需逐漸适應,随着末端建設的完善,未來消費者可以在寄件過程中明确配送方式,在訂單中标注是否可接受代收服務。而快遞員應遵守行業規範,電話确認收件人是否方便親自接收。
記者:嚴紅霞
責編:吳 桐
編審:劉志軍、李 銳
圖片來自網絡,向原作者一并緻謝。
(來源:經濟之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