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居家學啥

居家學啥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4 05:19:32

張國龍,四川人。文學博士。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兒童文學和創意寫作研究。出版有論著《成長小說概論》等,随筆集《荒草與陽光》等,長篇小說《梧桐街上的梅子》《許願樹巷的葉子》等20餘部。主持有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青春文學”與青少年亞文化研究》《動物觀嬗變與中國文學動物形象塑造》等,在《中國社會科學》等期刊上發表論文百餘篇。曾獲北京市政府獎、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獎、中國圖書獎、寶鋼優秀教師獎等。

居家學啥(居家在讀)1

文體雜拌兒與“雲頂”的守望寓言

——讀殷健靈的《雲頂》劄記

我很驚訝,生長于大上海的殷健靈,居然寫出了《雲頂》這部以大巴山留守兒童為原型的作品。令我這個曾經的巴蜀兒童讀來如同身臨其境,不由自主跟着她的筆觸彷佛重返童年現場。不得不歎服:如同老戲骨演誰像誰,好作家寫什麼都能寫出彩。

《雲頂》究竟是一部什麼樣的作品?

說它最像“小說”,卻與經典小說背道而馳。沒有故事主線,沒有主要人物形象,塑造了大巴山深處一個叫“雲頂”的地方衆多鮮活的留守兒童形象;無意在跌宕起伏的故事性上用力,行文多似散文筆調,但确實不是“散文“;有”兒童報告文學“的影子,卻不拘泥于報告文學近乎嚴苛的“紀實性”。頗似當下流行的“非虛構文學”,或者說是介于小說、散文和報告文學之間的一種邊緣性文體。這種文體雜拌兒顯然是一種創新,類似于《芒果街上的小屋》和《呼蘭河傳》。殷健靈顯然不肯走尋常路,苦心孤詣獨辟蹊徑。文體創新的難度不言而喻,既需要勇氣,更需要才華。駕馭不好,就不倫不類。

《雲頂》的不同尋常還表現在雙重視角的運用,即以第三人稱視角為主,輔以第一人稱視角。第三人視角較為客觀,第一人稱視角具有親曆性,二者相得益彰。主人公之一的苗苗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具有親曆性、純粹性,但片面、不成熟。成人視角雖全面、客觀、公允,卻或多或少會消解一定的矛盾沖突和藝術張力。而《雲頂》讓這兩種叙事視角彼此印證,互為補充,相得益彰。如同在作品中架設了兩台攝像機,覆蓋面無疑更廣,講述無疑更為深入、細緻,作品就更厚實。這種寫作方法在兒童文學中較為罕見,大多數兒童文學作家慣用單一叙事視角,盡最大努力讓故事脈絡一覽無餘,唯恐給兒童閱讀造成困擾。

文體創新也好,運用雙重叙事視角講述也罷,終歸不過是寫作技法。而《雲頂》真正打動讀者的,還在于塑造了令人感歎唏噓的兒童群像。《雲頂》中的每一個兒童各有一段令人潸然淚下的成長經曆,不幸中的萬幸,一個個不幸的兒童在雲頂相逢,大的照顧小的,小的呵護更小的。雖沒有血緣牽連,卻勝似兄弟姐妹。攜手成長,共渡無家可歸的童年歲月,奇迹般實現了”負負得正“。雲頂小學的守護人、鄉村教師楊果和春曉夫婦,他們曾經也是”留守兒童”,留守的創傷于他們來說堪比切膚之痛。然而,當他們歪歪扭扭長大成人,卻以感天動地的質樸、善良和悲憫,為雲頂的衆多留守兒童撐起了一把遮風擋雨的傘。許多長大成人的“雲頂的”孩子們,不管走了多遠走了多久,不管是飛黃騰達還是默默無聞,雲頂始終是他們歸來的心心念念。有錢出錢,沒錢出力,力所能及為當下的孩子們辦實事,用無私的愛撫慰雲頂不幸的童年。令人可歎可敬的是,被生活抛棄、被命運放逐的雲頂的孩子們,并沒有撫摸着童年創傷自怨自艾,而是把所有的負能量都轉化成了正能量。必須特别提及,與《呼蘭河傳》類似,《雲頂》看似沒有核心人物,但各個人物皆不可或缺。各個人物不是随意出場,而是一個人物的故事帶出另一個人物的故事,彼此勾連。很多人物形象令人淚目,更令人感歎、憐惜、欽佩。讓我骨鲠在喉的是,特别懂事的女童金枝,因為沒有錢交夥食費,竟然不肯多吃一口飯。當然,他們雖然各有各的不幸,但幸運地在雲頂相遇,互助互愛,茁壯成長。這是雲頂的“神奇”之處,也是文學的超拔力量,更是殷健靈的溫潤與悲憫。

“我想走到田野裡去,看幼小蠻荒的生命綻放。我想尋覓清澈與幹淨,還有人間久違的高尚。”殷健靈如是說。這不單單是她的憧憬,更是她的執念。這個相當優雅的都市女子,一次次跋山涉水造訪雲頂,以悲天憫人的筆觸書寫雲頂的困頓與輝光,沒有神化,沒有刻意拔高。雲頂,不啻為容納不幸的聖地。那些無家可歸、無人堪憐的孩子,雲頂就是他們的複樂園。(張國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