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體系認證基礎參考書?1.什麼是管理?它有哪些屬性?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時空中,通過策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活動來協調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實現個人或組織既定目标的過程這個定義包含以下豐富的含義:1)特定的時空是管,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管理體系認證基礎參考書?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1.什麼是管理?它有哪些屬性?
管理是指在特定的時空中,通過策劃、組織、領導、控制等活動來協調一切可運用的資源,實現個人或組織既定目标的過程。這個定義包含以下豐富的含義:1)特定的時空是管
理的必要條件;2)實現目标是管理的根本目的;3)協調資源是管理的本質。
管理的屬性:1)管理的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2)管理的科學性和藝術性;3)管理的動态性和創新性。
2.管理的職能是什麼?它們之間有什麼關系?
管理職能是管理系統中所涉及的管理功能。不同的管理學家對管理職能有不同的劃分,但基本上都包括策劃、組織、領導、控制四項基本職能。
策劃職能是對未來活動進行的一種預先的謀劃,包括研究活動條件、決策、編制計劃;
組織職能是規定組織成員在工作中合理的分工協作關系,包括設計組織結構、人員配備、組織運行、組織監督;
領導職能是管理者利用組織所賦予的權力去指揮影響和激勵組織成員為實現目标而努力工作的過程,包括指揮、協調、激勵;
控制職能是保證組織各部門各環節能按預定要求運作而實現組織目标的一項管理工作活動,主要是拟訂标準、尋找偏差、下達糾偏指令。
管理者通過執行策劃、組織、領導、控制這四項基本職能實現組織目标。
3、當代管理理論新發展:
(1)戰略管理理論。其中三大流派:戰略規劃學派、環境适應學派、産業組織學派。
(2)企業文化理論。企業文化由三部分組成:企業精神文化(核心層)、企業制度文化(中間層)、企業物質文化(最外層)。
(3)核心競争力理論。具有三大特征:獨特性、價值性、延展性。
(4)企業再造理論。包含了三方面的内涵:1)企業再造是一項戰略性的進行企業重構的系統工程;2)企業再造的核心是面向顧客滿意度的業務流程;3)企業再造的要素包括目
标、技術和人。
(5)學習型組織理論。該理論核心是“系統動力學"。
8.簡述管理學七大基原理的主要内容。
(1)系統原理。主要有6大要點:整體性原理、動态性原理、開放性原理、綜合性原理、層次性原理、環境适應性原理。
(2)人本原理。主要觀點:尊重人、依靠人、發展人、為了人。
(3)責任原理。分工合理、職責明确,職位設計和授權要合理。
(4)能級原理。需要從組織結構上劃分好合理的層次結構,然後經過科學有效地評估組織和成員的能力後對其運行能級進行劃分,最後通過建立完善的人事管理制度去選人用人做到人盡其才。
(5)效益原理。現代管理的基本目标在于獲得最佳管理效益,實現更好的社會效益。這就要求各項管理活動都要始終圍繞系統的整體優化目标,通過不斷地提高效率,使投入的人力、财力、物力、信息、時間等資源得到充分、合理、有效的利用,從而産生最佳的效益。
(6)信息原理。企業要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效果,要在激烈的市場競争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善于獲取信息、整理信息、組合信息、利用信息,對信息進行有效的管理,這就是管理的信息原理。
(7)适度原理。組織在業務活動範圍的選擇上既不能過寬,也不能過窄;在管理寬度的選擇上,既不能過大,也不能過小;在權力的分配上,既不能完全集中,也不能絕對分散,必須在兩個極端之間找到最恰當的點,進行适度管理,實現适度組合。
第二章管理體系概論
9.管理體系起源和發展階段各有什麼特點?
管理體系起源于近代産生的質量管理的概念,發展至今大緻可分為三個階段:
(1)質量檢驗階段。專職檢驗的特點是“三權分立”:檢驗活動與其他職能分離,出現了專職的檢驗員和獨立的檢驗部門,即有人專職制定标準,有人負責生産制造,有人專職按照标準檢驗産品質量。
(2)統計質量管理階段。統計質量管理把以前質量管理中的"事後把關"變成事先控制、預防為主、防檢結合,并開創了把數理方法應用于質量管理的新局面。
(3)全面質量管理階段。科學技術進步加速,使産品的複雜程度和技術含量不斷提高,人們對産品質量及可靠性要求,對品種、質量和服務的要求越來越高,特别是服務業的迅猛發展,進一步提出了關于服務質量及服務質量管理的新問題。隻有将影響質量的所有因素全部納入質量管理的軌道,并保持系統、協調的運作,才能确保産品的質量。
11.管理體系核心理念包括哪些内容?每個核心理念的主要内容是什麼?
管理體系核心理念包括:運用過程方法、采用PDCA循環、建立風險管理思維、追求持續成功、關注績效、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與、循證決策、關系管理。
(1)運用過程方法。管理體系倡導在建立、實施管理體系以及提高其有效性時采用過程方法,在實現其預期結果的過程中,系統地理解和管理相互關聯的過程有助于提高組織的有效性和效率。此種方法使組織能夠對體系中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過程進行有效地控制,以增強整體績效。
(2)采用PDCA循環。
P策劃:包括方針和目标的确定,以及活動規劃的制定
D實施:根據已知的信息,設計具體的方法、方案和計劃布局;再根據設計和布局,進行具體運作,實現計劃中的内容。
C檢查:總結執行計劃的結果,分清哪些對了,哪些錯了,明确效果,找出問題。
A處置:對總結檢查的結果進行處理,對成功的經驗加以肯定,并予以标準化;對于失敗的教訓也要總結,引起重視。對于沒有解決的問題,應提交給下一個PDCA循環去解決。
(3)建立風險管理思維。
為使風險管理變得有效而需要組織遵循風險原則,其目的是将風險管理過程整合到組織的整體治理、戰略和規劃、管理、報告過程、方針、價值觀和文化中。為了使風險管理有效,組織宜在各個層次中遵循以下原則:風險管理創造和保護價值,風險管理是整合所有組織過程中的部分,風險管理支持決策,風險管理有助于解決不确定問題,風險管理具備系統性、結構化和及時性,風險管理基于最可用的信息,風險管理是量體裁衣的,風險管理要考慮人文因素,風險管理是透明和包容的,風險管理是動态、選代和應對變化的,風
險管理可以實現組織的持續改進。
(4)追求持續成功。為獲得持續成功,組織應建立其使命、願景和價值觀,這些内容應被組織成員清楚地理解、接受和支持,還要得到其他利益相關方的認可。組織确定其戰略方向和發展方針是實現組織使命、追求持續成功的有效途徑。風險思維、方針和目标建立、資源配置、變更管理、糾正措施和持續改進等要求性條款充分體現了組織實現持續成功的具體内容。
(5)關注績效。績效管理是指各級管理者和員工為了達到組織目标共同參與的績效制定、績效溝通、績效考核評價、績效結果應用、績效目标提升的持續循環過程,績效管理的目的是持續提升個人、部門和組織的績效。
(6)以顧客為關注焦點。組織要生存就應把顧客的要求放在第一位,明确誰是自己的顧客,要主動了解顧客的需求,研究如何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并把它轉化為質量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滿足顧客的需求和期望。同時還應注意潛在的顧客,并有針對性地策劃未來的資源準備,保持市場競争力。
(7)領導作用。最高管理者要為組織的未來描繪清晰的藍圖,統一組織的宗旨和方向,将戰略、方針、過程和資源保持一緻,制定與組織環境相協調的目标,并通過明确過程職責、确定過程方法、配備過程資源、監視過程運行、評價過程績效、防範過程風險、創造過程機遇、改進過程結果等管理措施實現和提升管理目标。
(8)全員參與。實現全員參與的基本過程是識别管理問題,清楚每個人在這些問題中的作用、識别員工發揮積極性的約束條件、賦予權利、确定目标并進行評價;同時,要不斷為員工創造發揮的機會和充分交流的機會,通過表彰、授權和提高能力,促進在實現組織目标過程中的全員參與。
(9)循證決策。循證決策就是将數據和信息及其不确定性經過科學加工後形成證據,基于證據實施決策的理論。循證決策既可以支持運行層面,也可以支持戰略層面。循證決策需要系統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并在專業知識的支持下才能實現最優的結果。
(10)關系管理。顧客、供方、員工、投資方、政府、協會、銀行等相關方與組織的運行和發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關系。組織的績效既受相關方的影響,也影響着相關方。通過管理與相關方的關系,建立互利原則,一方面,最大限度地發揮相關方在組織績效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實現以平衡的方式滿足相關方的要求和期望。
12.PDCA有哪些特點?如何理解這些特點?
PDCA循環具有以下三個特點:
(1)閉環管理。PDCA循環是綜合性循環,4個階段是相對的,它們之間不能截然分開:
(2)環中有環。PDCA是大環套小環,相互銜接,互相促進。PDCA作為管理的一種科學方法,适用于各系統、過程和活動。系統中存在整體性的一個大的PDCA循環,各過程又有各自的PDCA循環,形成大環套小環,各個環之間相互銜接,相互聯系。
(3)螺旋上升。PDCA是周而複始的循環。每循環一次就上升一個台階。每次循環都有新的内容與目标,不斷提高。
13.什麼是過程?什麼是過程方法?請分别舉例說明。
過程就是利用輸入實現預期結果的相互關聯或相互作用的一組活動,如采購到設計到生産。
過程方法就是系統地識别和管理組織所應用的過程及其活動,将活動作為相互關聯、功能連貫的過程組成的系統來理解和管理時,可更加有效和高效地得到一緻的、可預知的結果。
14.管理體系建立和運行的主要步驟。
管理體系建立的主要步驟:
(1)管理體系策劃啟動。
首先,最高管理者應将管理體系策劃活動納入其議事日程,并使全體員工達成統一認識運用全員參與的概念,讓員工盡可能參與到管理體系的過程中去。其次,要建立一個工作組,并賦予工作組的指揮者有調動足夠資源的權限。第三,對拟建立的管理标準和知識進行學習和培訓,了解管理體系标準的要求,按照這些要求建立管理體系策劃方案。
(2)管理體系的策劃信息及内容。
管理體系的策劃信息和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理解組織所處的生存環境和相關方的需求和期望;2)确定管理體系的範圍;3)在管理體系範圍内确定管理過程及過程之間的相互關系;4)确定崗位、職責和權限;5)策劃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6)評審管理體系所在領域的初始狀況;7)指定方針和目标。
(3)創建體系文件。
組織的體系文件基本有以下類型:1)綱領性文件化信息。如戰略方向、方針、目标、管理手冊。2)程序性文件化信息,包括流程圖。3)作業性文件化信息,如加工圖、設備操作
規定、服務規範、檢驗方法。4)記錄性文件化信息,包括項目計劃、合同協議、原始記錄、統計報表、分析評價報告等。
管理體系運行的主要步驟
管理體系建立階段完成後,體系将進入試運行階段。試運行的目的是驗證管理體系文件的有效性和協調性,并對暴露的問題采取糾正和改進措施,從而進一步完善管理體系。
在管理體系運行的初期,各項活動及其結果不可避免地會發生偏離标準的現象,組織要通過過程的協調、溝通等方式,對過程、産品和服務進行連續監視,一旦發現偏離現象,及時采取糾正措施,這些措施包括對體系文件的進一步修訂。按照運行文件的執行是管理體系穩定運行的保障。
第三章管理體系标準的高層結構
15.管理體系标準高層結構的框架與核心内容。
框架:第0章引言,第1章範圍,第2章引用文件,第3章術語和定義,第4章組織環境,第5章領導作用,第6章策劃,第7章支持,第8章運行,第9章績效評價,第10章改進。
核心内容:(1)相同的标準框架和條款标題。(2)相同的通用術語和核心定義。(3)相同的條款核心文本。
16.管理體系标準高層結構的作用。
(1)提高相關方之間的溝通效率
(2)幫助組織實現其預期結果
(3)提高管理體系運行的兼容性
(4)鼓勵管理體系标準的創新
(5)鼓勵全球貿易自由
17.理體系标準高層結構各核心條款的原理和内涵。
參看《管理體系認證基礎》教材P73-88:每一個條款都有原理及内涵原文,理解即可。
第四章特定管理體系特征及原理
18.高層管理體系方法采用什麼樣的通用模型?
過程方法、PDCA循環、風險管理思維、追求持續成功、關注績效、以顧客為關注焦點、領導作用、全員參與、循證決策、關系管理。
19.舉例說明高層結構在某個特定管理體系中的應用。
質量管理體系采用過程方法,結合了"策劃-實施-檢查-處置”(PDCA)循環和基于風險的思維,關注組織環境分析和确定組織目标、戰略方向,考慮相關方需求和期望,提出應對風險和機遇的措施,強調領導作用和承諾,注重目标管理和績效管理,在複雜多變的環境變化中使組織能更好地應用質量管理體系,實現組織的目标并創造價值。過程方法,這種方法使組織能夠對其體系的過程之間相互關聯和相互依賴的關系進行有效控制,以提高組織整體績效。過程方法包括按照組織的戰略方向和質量方針,對各過程及其相互作用進行系統的規定和管理,從而實現預期結果。基于風險的思維應用于策劃和實施質量管理體系過
程,有利于提高質量管理體系有效性、獲得改進結果以及防止不利影響。
2.質量、環境、職業健康安全、能源、食品安全、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系列标準中的核心标準有哪些?
【參考答案】
(1)質量:GB/T19000/ISO9000《質量管理體系基礎和術語》、GB/T19001/ISO9001《質量管理體系要求》、GB/T19004/1S09004《追求組織的持續成功質量管理方法》、GB/T19002/SO9002《質量管理體系1SO9001:2015應用指南》、GB/T19011/ISO19011《管理體系審核指南》、GB/T19010/1S010001《質量管理顧客滿意組織行為規範指南》、GB/T19012/SO10002《質量管理顧客滿意組織處理投訴指南》等20個。(教材P96-102)
(2)環境:GB/T24001/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GBT24004/ISO14004《環境管理體系通用實施指南》、GB/T24024/ISO14020《環境管理環境标志和聲明通用原則》等14個。(教材P108-118)
(3)職業健康安全:ISO45001:2018《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
(4)能源:ISO50001《能源管理體系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0002《能源審核要求及使用指南》、ISO50003《能源管理體系能源管理體系審核認證機構要求》、ISO50004《能源管理體系實施、保持和改進指南》、GB/T36713《能源管理體系能源基準和能源績效參數》、ISO50007:2017《能源服務對用戶能源服務評估和改進的指導方針》、ISO50015《能源管理體系對能源績效的測量和驗證基本原則和指南》、ISO50047:2016《節能組織内部節能的測量》。
(5)食品安全:ISO22000《食品安全管理體系食品鍊中各類組織的要求》、ISO/TS22002《食品安全的前提方案第1部分至第6部分》、ISO/TS22003《食品安全管理體系提供食品安全管理體系審核和認證機構的要求》、ISO22004《食品安全管理體系1S022000:2005應用指南》、ISO22005《飼料和食品鍊的可追溯性體系設計和實施的一般原則與基本要求》。
(6)信息安全管理體系:GB/T29246/ISO/EC27000《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概述和詞彙》、GB/T22080/ISO/IEC27001《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體系要求》、GB/T22081/ISO/IEC27002《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實用規則》、GB/T31496/1S0/EC27003《信息技術安全技術信息安全管理體系實施指南》等11個。(教材P150-154)
23.如何理解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的公正性。
公正性定義是實際存在着的并被感知到的客觀性。其他可用于表示公正性的表述還有獨立、無利益沖突、沒有成見、沒有偏見、中立、公平、思想開明、不偏不倚、不受他人影響、平衡等。
公正,并被認為公正,是認證機構提供可建立信任的認證的必要條件。
公正性的組成包括:以客觀的且無偏見的方式實施認證活動;識别已存在的和潛在的利益沖突,且對其主動管理以确保客觀性;認證機構和從事管理體系審核的個人,獨立于與認證活動的結果有利益關系的任何其他組織或個人;意識到實施認證活動以及做出認證決定證明所應承擔的責任和義務。
開展管理體系認證活動中缺乏公正性,可能會導緻錯誤的或有缺陷的認證活動和結果。對公正性的威脅來源于:某種關系、某種活動、認證人員、财務方面的自身利益。
認證機構公正性管理措施:維護公正性的管理機制,最高管理者對公正性的承諾,識别、避免、減輕和管理利益沖突,确保獨立性。
24.管理體系認證機構的主要特征。
管理體系認證機構都有着共同的特征,這些特征表現在:法律地位、公正性、責任、信息公開與保密、風險管理、申投訴處理、許可與授權、認證證書與标志、認可、互認等方面。
25.如何理解認證中的公開信息和保密信息。
為了區分公開信息和保密信息,認證機構應将可公開獲取的信息告知客戶和機構相關的工作人員,除此之外的所有其他信息應視為保密信息,客戶自己公開的信息除外。
通常,認證機構應實施保密的信息包括:客戶申請認證的資料及文件;審核(含文件審核和現場審核)中所獲取的有關信息;客戶(含潛在客戶)檔案;通過其他渠道獲取的客戶保密信息;其他專門确定約定的保密信息。認證機構可予以披露的保密信息包括:履行法律責任,或者得到被認證的客戶的書面同意的信息。
不屬于認證機構履行保密責任的信息包括:出版物上公布的關于獲準認證客戶的認證狀态的信息及相關信息;特定獲證客戶被授予認證、保持、暫停或撤銷認證資格、擴大或縮小認證範圍的事實及認證範圍的詳細情況;客戶或獲證客戶已公開或應公開的信息;認證機構從其他合法渠道獲得的有關客戶或獲證客戶的公開信息。
26.管理體系認可及國際互認的内涵。
認可是表明合格評定機構具備實施特定合格評定工作能力的第三方證明,由認可機構按照相關國際标準或國家标準,對從事認證、檢測和檢驗等活動的合格評定機構實施評審,證實其滿足相關标準要求,進一步證明其具有從事認證、檢測和檢驗等活動的技術能力和管理能力,并頒發認可證書。
互認分為兩個層面:
(1)認可互認機制
認可層面的互認機制,由合格評定認可機構和其他有意在管理體系、産品、服務、人員和其他相似領域内從事合格評定活動的相關機構共同組建的合作機制。建立一套一緻的合格評定體系,通過确保已認可的認證證書的可信度來減少商業及其顧客的風險。國際認可論壇(IAF)建立了國際認可論壇多邊承認協議(IAF-MLA),國家認可機構隻有加入了IAF-MLA集團,才能表明其認可結果是等效的,帶有該簽約方認可标志的認證證書才具有國際等效性和互認性。
(2)認證互認機制
認證層面的互認機制是認證機構組成合作組織,通過成員之間的能力互認機制實現認證證書的互認和互換。國際認證聯盟(IONet)緻力于推動、支持各個成員機構頒發的證書在所有成員範圍内予以承認。
27.認證機構人力資源管理的輸入和輸出的主要内容
輸入:業務發展規劃已有業務變更需要、過程監測結果、合作方管理需要。
輸出:符合業務發展的認證相關人員、審核人員(數量、能力、适度超前儲備)。
第六章管理體系認證能力及認證過程
28.認證業務範圍類别及認證風險分級的主要内容。
認證業務範圍分為39大類,包括280個中類和615個小類。認可機構依據39大類對認證機構進行認可範圍管理。認證機構需要依據39大類向認可機構申請認可範圍。認證業務範圍分類:略。
認證機構可根據技術領域分析和特定管理體系領域的特點,對具體的認證業務範圍進行風險分級。認證業務範圍風險級别的表現方式可以是:高風險、中風險、低風險,或一級風險、二級風險、三級風險、有限風險、特殊風險等。
29.不同認證職能對知識和技能的通用要求。
1)業務管理實踐的知識;2)審核原則、實踐和技巧的知識;3)特定管理體系标準和(或)規範性文件的知識;4)認證機構過程的知識;5)客戶的業務領域的知識;6)客戶的産品、過程和組織的知識;7)與客戶組織中的各個層級相适應的語言技能;8)作記錄和撰寫報告的技能;9)表達技能;10)面談技能;11)審核管理技能。
30.舉例說明某種特定管理體系應具備的知識。
環境管理體系應具備的知識:1)環境術語;2)環境計量;3)環境監視和測量技術;4)環境因素和環境影響;5)生命周期觀點;6)環境績效評價;7)合規義務;8)應急準備和響應;9)運行控制;10)與場所相關的因素;11)範圍;12)溝通的信息;13)組織所處的環境;14)風險和機遇。
31.對認證人員的主要評價方法。
對認證人員的評價方法通常采用記錄審查、意見反饋、面談、觀察和考試五種方式實施評價。
32.管理體系認證的主要過程。
管理體系認證的主要過程是:認證前的活動、初次認證策劃、審核實施、認證決定、監督認證和再認證。
33.初次認證策劃和審核實施的主要内容。
(1)确定審核目标、範圍和準則
審核目的由認證機構确定。審核範圍和準則,由認證機構與客戶商讨後确定。
(2)選擇審核組
認證機構選擇和委派審核組的過程,包括審核組長和技術專家,審核組的選派需要考慮實現審核目的能力和公正性的要求。決定審核組的規模和組成時,認證機構應考慮的因素有:審核目的、範圍、準則和預計的審核時間;是否是結合、聯合或一體化審核;實現審核目的所需的審核組整體能力;認證要求(包括所有适用的法律、法規或合同要求);語言和文化。
(3)審核計劃
認證機構需要為審核方案中的每次審核編制審核計劃,審核計劃的内容主要包括:審核目的;審核準則;審核範圍,包括識别拟審核的組織和職能單元或過程;拟實施現場審核活動的日期和場所,包括對臨時場所的訪問和遠程審核活動;預計的現場審核活動持續時間;審核組成員及與審核組同行的人員的角色和職責。
(4)初次認證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的目的是:審核客戶的文件化的管理體系信息;評價客戶現場的具體情況,并與客戶的人員進行讨論,以确定第二階段的準備情況;審查客戶理解和實施标準要求的情況,特别是對管理體系的關鍵績效或重要的因素、過程、目标和運作的識别情況;收集關于客戶的管理體系範圍的必要信息,包括:客戶的場所、過程和使用的設備、已建立的控制的水平(特别當客戶為多場所時)、适用的法律法規要求;評審第二階段所需資源的配置情況,并與客戶商定第二階段的細節;結合管理體系标準或其他規範性文件充分了解客戶的管理體系和現場運作,以便為策劃第二階段提供關注點;評價客戶是否策劃和實施了内部審核與管理評審,以及管理體系的實施程度能否證明客戶已為第二階段做好準備。
(5)初次認證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審核的目的是評價客戶管理體系的實施情況,包括有效性。第二階段審核在應在客戶的現場進行。第二階段審核過程主要包括:召開首次會議;審核中的溝通;獲取和驗證信息确認和記錄審核發現;準備審核結論;召開末次會議;審核報告;客戶對不符合的原因分析;驗證糾正和糾正措施的有效性。審核組對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中收集的所有信息和證據進行分析,以評審審核發現并就審核結論達成一緻。
第七章管理體系專項認證技術
34.審核方案是怎麼建立、實施和調整變化的?
(1)建立審核方案:①明确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的崗位和責任;②審核方案管理人員的能力;③确定審核方案的範圍;④确定審核方案資源。
(2)實施審核方案:①審核方案管理人員活動;②規定每次審核目的、範圍、準則和審核方法;③審核組成員的選擇;④為審核組長分配每次的審核職責;⑤管理審核方案結果;6管理和保持審核方案記錄。
(3)調整審核方案:①評價審核方案;2修改審核方案;3改進審核方案:
35.确定初次審核、監督審核和再認證審核時間需要考慮的主要内容。
(1)初次審核。
初次審核包括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兩個階段的審核,不同的管理體系依據其行業特點、風險高低、過程複雜程度等因素,認證範圍内的有效員工數為基點,确定基本的審核時間指導值。
第一階段現場審核所需的審核員時間不宜少于1個審核人日。對于人數較少(如有效雇員的數量少于10人的組織)、風險較低的受審核組織可适當降低至0.5個人日。
第二階段現場審核所需的審核員時間,應基于第二階段的審核目的、範圍和程度,并結合第一階段審核的結果,包括對可能影響第二階段有效審核的潛在因素給予充分的考慮。通常情況下,對于已經實施了第一階段現場審核的項目,第二階段審核所用審核員時間不宜低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總的現場審核時間的70%。
部分非現場實施第一階段審核的情況,鑒于可能源于對受審核組織管理體系關鍵績效和運作情況的有限了解或在審核中可能遇到的不确定因素的影響,為确保審核的有效性,第二階段現場審核所需的審核員時間,不宜低于第一階段和第二階段總審核時間的80%~90%。
在确定審核時間時,要考慮客戶的體系、過程和産品或服務的所有屬性,并根據這些因素合理調整審核時間,增加審核時間的因素與減少審核時間的因素對審核時間的影響可以相互抵消。減少審核時間的因素對每個客戶組織的每次計算僅可以使用一次。
(2)監督審核
在初始認證的三年認證周期中,對特定組織實施監督審核的審核時間,與初次認證審核(第一階段 第二階段)的時間成比例,即每年實施監督審核的總時間約為初次認證審核時間的1/3。每次監督審核時,審核時間還要考慮認證客戶管理體系有關的更新信息及體系成熟度等方面的變化。監督審核時間通常情況下不會少于1個審核人日。
36.簡述對多場所組織的抽樣審核時,需要考慮哪些内容。
(1)條件
當每個場所均運行非常相似的過程、活動時,允許對這組場所進行抽樣。
(2)抽樣準則
應選取有代表性的不同場所,确保認證範圍内覆蓋的所有過程都能被審核到。同時,至少25%的樣本應随機抽取,其餘部分的選擇應考慮場所之間的差異盡可能大。
(3)抽樣數量
認證機構有形成文件的程序用于确定抽樣數量,認證機構對每個多場所組織的每次抽樣都要形成記錄,證明其操作符合要求。
(4)增加場所
如果已認證的多場所組織增加一個或一組新的場所,認證機構在确定證書中增加這些新場所前要先考慮是否審核新場所。在新場所納入證書後,需要重新确定後續監督或再認證審
核的抽樣數量。
(5)多場所組織的審核安排
在不适合場所抽樣的條件下,審核方案包括對所有場所的初次認證審核和再認證審核。在監督審核中,每年應覆蓋30%的場所(向上取整至整數)。每次審核都應包括中心職能。第二次監督審核選取的場所在随機抽樣部分通常不同于第一次監督審核所選取的場所。審核方案确保每個周期都能審核認證範圍的所有過程。如果對已認證的多場所組織增加一個新場所,除了在審核方案中策劃監督之外,該場所應在被增加到證書中之前被審核到。在新場所納入證書後,為确定後續監督或再認證審核的審核時間應将其與以前的場所累加。
在适合場所抽樣的條件下,應按照可抽樣部分和組織中剩餘不适用抽樣的場所建立整體的審核方案。
37.舉例說明結合審核抽樣的方案。
實施結合審核時,審核組應根據每一個管理體系标準或規範性文件的要求及其關注内容的不同(如:質量控制、環境因索及其影響控制、危險源及其風險控制)确定審核的現場、審核樣本的選擇、抽樣基數及抽樣數量。隻有在滿足各管理體系标準或規範性文件要求的前提下,才能考慮抽樣樣本的結合,而不能僅是考慮審核的經濟性和便利性。(教材P261有每個體系審核具體需關注的内容)
38.過程審核有哪些特征?
(1)顧客導向。在審核中,審核員不僅考慮受審核方的需要,而且考慮受審核方顧客的需要,關注受審核方是否已經正确理解顧客要求并在每個過程中予以落實。
(2)過程導向。在審核中,審核員關注過程、過程間的相互關系與接口和過程績效,以及關注每個過程的績效及其對QMS整體績效的影響。
(3)結果導向。在審核中,審核員關注過程結果,并将審核發現與它對受審核方提供合格産品能力的影響相關聯。
(4)關注QMS的持續改進。在審核中,審核員通過對過程績效的系統分析,發現過程的波動和改進點,促進受審核方在QMS的整體改進,提供增值服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