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人記事要形象,一定離不開動作描寫。任何一個過程的完成,一般不是一個單一的動作就可以,而往往需要一連貫有先有後的人物動作。這些動作步步緊湊,如行雲流水。無動作,不具體,無連串動作描寫,無法達到出神入化的效果。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路要一步步走,達成千裡之行;沒有涓涓細流的彙聚,何來江海的浩瀚?這好比動作描寫,動詞要一個接一個用,才可有“千裡之遠”和“江海之廣”。
那在我們的文章中,為什麼要學會運用連貫動作描寫呢?
1:完整地再現事情的過程。
一件事情,先做什麼,後做什麼,有它内在的邏輯,和正确的方法。一位演員為演哭而懊惱,同行告訴他,隻要把哭分成幾個動作即可,第一縮上唇伸下唇,第二,把下巴哆嗦起來,第三,開始抽泣,第四,張開大嘴哭。從這個小故事告訴我們,哭就是一連串先後動作的組合而已。至少讓我們明白,再煽情的表演,離不開“行動”。同樣,精彩的寫作,也離不開動詞組合,那其實是事件過程的重現。
“自己拿起面皮,用筷子夾起餡,小心地放在面皮上,兩手使勁一捏。隻覺得粘乎乎的,仔細一看,“哎呀!”我不禁喊出聲來——原來是我用力過猛,擠破了面皮兒,餡冒出來了。我趕緊“急救”,又從另一邊冒出來了。我急忙又用另一塊面皮兒裹住那一邊,才算堵住了“漏洞”。我終于用三塊面皮包了一個餃子。”包餃子大家都很熟悉,“拿”“夾”“放”“捏”“擠”“冒”“裹”“堵”“包”,這幾個動詞,讓我們熟知了包餃子的過程,一種家常的溫馨撲面而來。
2:形象地體現事情或人物的變化。
大千世界的精彩,更多的體現在無窮的變化中。一個人的成長或退步,一個人微妙的情感或心理變化,會有外在的表現。恒定是相對的,變化是永遠的。而動詞能很好地體現“變化”的狀态。
“他左手提着一個舊尼龍袋,右手拿着一個鐵鈎子,佝偻着腰,在垃圾桶裡翻找着。不一會,鈎上來了兩個易拉罐,他的嘴角和眉稍微微上揚,笑意爬滿了那張蒼老的臉。突然,他停了下來,像被什麼吓到了一樣,張大了嘴巴,往後退了兩步。過了片刻,他又走到垃圾桶前,他放下鈎子,雙手伸進垃圾桶,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個蠕動的東西—一隻被人遺棄的、奄奄一息的小貓。他的嘴角抽動了幾下,臉上滿是憤怒,擡頭四處張望,似乎在尋找是誰丢棄了這可憐的小生命。”
蒼老的形象,卑微的職業,先用“提”“拿”“佝偻”“翻找”,刻畫一位“拾荒人”的形象;然後用“鈎”“上揚”具體體現他面對收獲時的高興的心情;而面對被遺棄的奄奄一息的小生命,“停下”“張大”“後退”“走到”“放下”“伸進”“捧出”這一連串動詞,寫出他面對生命被忽視時的失落、沉重、憐惜之情。從輕松的高興,到強烈的不滿,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給我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3:凸顯人物性格,體現人物心理。
每個人在事情中的表現都是個性化的,有意或無意的動作也是這個人生命的一部分,是厚積薄發難以複制的存在。“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這是專屬于李白的狂傲,那種自負、躊躇滿志的形象在這句詩裡表現得淋漓盡緻。
“年過花甲的他,戴着一副高度近視的眼鏡。他戰戰兢兢地取下眼鏡,用衣服的下擺随手擦了擦鏡片。‘額......’他剛要講話,可忽然又想起了什麼,手忙腳亂地在抽屜裡翻翻、在投影儀下面的桌子上找找,又匆匆往口袋裡掏了掏,掏出一小盒粉筆後,跟班長說:‘你去我辦公室的桌面抽屜找找我的語文書…’等找到回來後,這才放心地又‘嗯’了一聲。”
“戴着”“取下”“擦”“翻”“找”“掏”等詞語,形象地突出一位年邁、健忘、不拘小節的老教師形象,和沒有做好充足課前準備的忙亂的狀态和着急的心理。
4:呈現“動态”美,使文字有了動感。
在寫作中有一種手法,叫“以動寫靜,化靜為動”,如《與朱元思》書裡,“負勢競上,互相軒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本來靜止的山,卻通過動詞,展現一種高峻、險拔的特征,生機勃勃,富有動感。那何況本來以動态存在的事物或事情呢?動詞和生活、生命是對應的,熱氣騰騰的生活、生命是以運動的狀态存在,我們怎敢在文章中吝惜動詞呢?當然,并不是說動詞呈現都是“美感”的一面,也會寫出人物醜惡的一面,但是從寫作效果來說,描寫連續動作所産生的變動的美,即為動态美。
可以說,動作描寫是人物描寫方法中最重要的,也是細節描寫中最核心的表現方法。運用了連貫動作描寫,自然而然,就達成了“細節描寫”的效果,也脫離了大多學生喜歡“概括叙述”的通病。今天這節課,較為詳細地分析了”連貫動作描寫“的益處,希望同學們秉着一顆熱愛生活的心,觀察事物或事情的成長和變化,并把過程用筆”描繪“出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