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33個端午節的起源

33個端午節的起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0 17:14:10

33個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一個曆史悠久的節日中自然有諸多的故事點綴其中,年代久遠了自然也随着時代的不斷更替,增加不同時代的新元素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究端午節的千年“進化史” ,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33個端午節的起源?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33個端午節的起源(端午節千年進化史)1

33個端午節的起源

端午節與春節、清明節、中秋節并稱為中國民間的四大傳統節日。一個曆史悠久的節日中自然有諸多的故事點綴其中,年代久遠了自然也随着時代的不斷更替,增加不同時代的新元素。今天,讓我們一起探究端午節的千年“進化史” 。

漢代:系“五色縷”食“角黍”

兩漢之前,古人認為五月是“惡月”,五月初五更被視為“惡日”,《夏小正》中有“是月蓄藥,以蠲除毒氣”的記載,人們在這一天唯恐避之不及,完全不會有什麼慶祝節日的歡樂心情。為什麼會有這種觀念呢?這是因為仲夏五月,炎熱潮濕,蚊蠅繁殖,毒蟲出沒,百病滋生,對于醫療條件極差的古人而言,正是極易染病死亡的時節。

漢代民俗著作《風俗通》中記載當時在五月五日,用青、赤、黃、白、黑等五彩絲線合成細索,系于臂上,稱為“長命縷”,或“五色縷”。因為當時陰陽五行學說的流行,古人也寄希望于“五色縷”可以驅除瘟病,強身健體。

而吃粽子也是漢代端午的重要習俗。粽子又叫“角黍”,據《風俗通》記載:在五月五日節日前一天,用菰蘆葉裹糯米,以淳濃灰汁煮熟,于端午節吃。不過當時,吃粽子并無紀念意義,隻是當成一種時令食品而已。俗有“食過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之諺。意思是粽子一出現,歲序便進入夏季,這是一年生活轉折點的信号。陰曆五月正是酷熱季節來臨之際,吃這種米制涼食,能清熱降火,讓胃腸舒适,不失為時令佳品。

魏晉南北朝:采艾、踏百草、競渡

周處的《風土記》記載晉朝新興的端午習俗有“采艾懸戶上,踏百草、競渡”等。南北朝時,荊楚一帶的古人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采艾,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挂在門上,或是用來針灸。據說這種艾草在針灸的時候别具療效。一般人則将艾草紮成虎形,或是剪彩作為小虎,再貼艾葉于其上,在端午節時戴上。除了采艾之外,也采菖蒲來泡酒。懸艾固然是為了禳毒,踏百草就是後來稱為“鬥百草”的遊戲,這些活動仍不脫惡日去邪祟的本意。

而被視為端午特色的競渡習俗,也在此時出現。據宗懔的《荊楚歲時記》按語“按五月五日競渡,俗為屈原投汨羅日,傷其死所,故命舟楫以拯之。”随着魏晉南北朝的社會動蕩與戰亂,詩人屈原成為人們心目中崇拜的英雄,五月五日作為屈原逝世紀念日得到了人們的公認。古人把原有的端午風俗與紀念屈原結合起來,使這個節日散發出愛國的民族意味。

隋唐時期:充滿歡樂氣氛的仲夏盛典

進入隋唐時期,端午習俗雖然繼承前朝的諸多形式,但是已失去往日祭祀迷信的風味,而演變為宮廷和民間的歡樂活動。

到了端午日,社會上充滿着歡樂的氣氛。宮廷裡大擺筵席,皇帝照例賞賜群臣,在唐詩輯錄中關于端午獲得朝廷獎勵而感激涕零者寫詩記錄。愛享樂懂生活的唐玄宗便曾喜歡在端午大宴群臣,在炎炎烈日裡炫耀宮中樹深陰濃,長風徐徐。有美味佳釀,玉液瓊漿,感歎“節氣之循環,美君臣之相樂。”

民間活動更是豐富多彩,特别是南方水鄉,賽龍舟的規模和場面遠超前朝。此時社會穩定,民俗節日活動也得到了官府支持,競渡之風尤為鼎盛。龍舟競渡時,箫管齊鳴高奏古老的祭祀樂章,船夫要唱高亢的船歌,樂聲、歌聲、擊槳聲、水波聲彙聚成歡樂樂章,唐人詩歌中對端午賽龍舟的記錄甚為詳盡。

宋朝:精緻的節日和多樣的粽子

宋代端午節也依然以包粽子為主要特色,此時人們的飲食已極大豐富起來,端午不可缺少的标志性食物——粽子,就有角粽、錐粽、茭粽、筒粽、團粽、秤錘粽、九子粽等多種。

過節準備工作從五月初一便開始了,粽子、蜀葵、桃柳枝、杏、李、香印等物,到了端午這天要用來祭祀。宋朝的端午節物品,比起曆代,更見精緻。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卷八記載:端午節物,百索、艾花、銀樣鼓兒,花花巧畫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團。紫蘇、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藥相和,用梅紅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買桃、柳、葵花、蒲葉、艾葉。次日,家家陳于門首,與五色水團、茶酒供養。又針艾人于門上,士庶遞相宴賞。

宋人的巧思還不僅于此。同樣是禳毒的菖蒲及艾草,他們也會加點花樣,使它的外形藝術化。吳自牧的《夢梁錄》卷三記載南宋杭州的端午:“以艾與百草縛成天師,懸于門額上,或懸虎頭白澤。”也有人以泥塑天師像、以艾為頭,以蒜為拳,懸于門上辟邪。“天師”及“虎”是當時端午最常見出現的兩種形象,因為它們的外形威猛,足以祛病鎮惡。

明清:民俗活動規模越來越盛

明清時期,端午風俗活動形式雖變化不大,但是規模卻越來越盛。除北方無水鄉之便外,龍舟競渡成為各地普及的風俗。這種大規模龍舟競渡奪标,經常引起争鬥事件,所以常常由官府主持比賽,禁止兩岸抛擲磚瓦及賽船之間舉漿相鬥。

張岱的《陶庵夢憶》中記載:“瓜州龍船一二十隻,刻畫龍頭尾,取其怒;旁坐二十人持大楫,取其悍……自五月初一至十五日,日畫地而出,五日出金山,鎮江亦出。驚湍跳沫,群龍格鬥,偶堕洄渦,則百捷捽,蟠委出之。金山上人團簇,隔江望之,蟻附蜂屯,蠢蠢欲動。晚則萬艓齊開,兩岸汩汩然而沸。”

端午時節,明代新出現的風俗是用雄黃塗耳鼻,認為這樣可以避蟲毒。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解釋“雄黃味辛溫有毒,具有解蟲蛇毒、燥濕,殺蟲祛痰功效。”顧祿的《清喜錄》(1830年)卷五:“研雄黃末、屑蒲根,和酒以飲,謂之雄黃酒。又以塗酒染小兒額及手足心,随灑牆壁間,以祛毒蟲。”有的小孩子不敢喝酒,父母就會以雄黃酒在他們額上畫一個“王”字,以使百毒不侵。

從漢代就流傳下來的五色縷,在清代時被稱為“長壽線”。結五色絲為索,系在小孩子臂上,一般男左女右。對小孩子來說,還有一種風俗,就是編銅錢為虎頭形,挂在孩子胸前,以示其勇猛,稱為“老虎頭”;有的給小兒肚兜上繡虎形,稱為“老虎肚兜”,這些風俗一直流傳到近現代。

端午,它所蘊含的文化内涵是曆經時間長河沉澱下來的精華,是中國傳統文化的象征。即便是今天,當端午節來臨之際,我們可以在門前懸起艾草菖蒲,親手包一次粽子,互贈寄寓健康平安的禮物,将這個傳統節日的内涵傳承下去。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