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11-29 20:52:08

關于作者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1

王安石(1021年—1086年),字介甫,号半山,撫州臨川(今江西撫州)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慶曆二年(1042年),王安石進士及第。曆任揚州簽判、鄞縣知縣、舒州通判等職,政績顯著。熙甯二年(1069年),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主持變法。因守舊派反對,熙甯七年(1074年)罷相。一年後,宋神宗再次起用,旋又罷相,退居江甯。元祐元年(1086年),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郁然病逝于鐘山,追贈太傅。紹聖元年(1094年),獲谥“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潛心研究經學,著書立說,被譽為“通儒”,創“荊公新學”,促進宋代疑經變古學風的形成。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

在文學上,王安石具有突出成就。其散文簡潔峻切,短小精悍,論點鮮明,邏輯嚴密,有很強的說服力,充分發揮了古文的實際功用,名列“唐宋八大家”,歐陽修稱贊王安石:“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争先。”;其詩“學杜得其瘦硬”,擅長于說理與修辭,晚年詩風含蓄深沉、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北宋詩壇自成一家,世稱“王荊公體”;其詞寫物詠懷吊古,意境空闊蒼茫,形象淡遠純樸,營造出一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緻世界。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2

王安石《過從帖》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3

王安石行書《楞嚴經旨要》(局部)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4

王安石《書劄》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5

王安石《山水》

書湖陰先生壁原詩注釋譯文及賞析(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6

林散之草書《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

詩歌賞析

詩分唐宋,錢鐘書先生說“唐詩以豐神情韻擅長,宋詩以筋骨思理見勝”。唐詩之美在于自然渾融的意境;宋詩之美則在于瘦硬堅蒼的精思。之前分享過的林逋就是處于唐詩與宋詩之間十分出色的詩人,所以他的詩往往能在人工的構思下達到渾融的意境。今天分享的這首《書湖陰先生壁》也是一首宋詩,作者是我們非常熟悉的王安石。

說到王安石,其實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他應該是一位政治家而非詩人。因為他曾官至宰相,并且發動了中國曆史上非常有名的“王安石變法”。這場變法牽動了很多文人的命運,也令王安石陷入了古往今來無數人的是非褒貶之中。

曆史上很多人都把北宋滅亡的責任推到王安石身上,指責他是趙宋的千古罪人。而今天更多人則被其超越時代的眼光和境界所折服,紛紛感歎王安石是現代社會穿越過去的。時至今日,對王安石的評價,仍然是國際漢學界最為熱門的話題。但總的來說,這場變法的價值越來越被肯定。

這場變法究竟是怎麼回事呢?簡單說來,王安石為了改變北宋冗官、冗兵、冗費所導緻的積貧積弱局面,為了能夠有足夠的财政收入去解決外患,在宋神宗的支持下,采取了一系列既能減輕下層民衆負擔,又能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措施。但由于變法确實威脅到一些中間階層的利益,加上具體實施過程中地方官員的恣意發揮,雖然确有成效,但仍難逃衆多非議。

很多非議在變法開始之前就存在,但面對同僚的反對攻擊,面對皇帝的遲疑不決,面對變法過程中的兩度罷相,王安石大膽地堅持着:“人言不足恤,祖宗不足法,天變不足畏!”那種甘忍一切非議甘受一切後果,堅定不移将政治理想付諸實踐的氣魄,千載之下仍然令人肅然起敬。

這場變法還牽涉到中國曆史上另外兩位著名人物,一位是舊派領袖司馬光,就是我們兒時流傳的“砸缸”故事的主人公,也是著名史書《資治通鑒》的主編者;另一位就是我們所熟知的蘇轼。

司馬光是王安石變法最堅決的反對者,兩人因政見不合,彼此命運基本是“此起彼伏”的狀态,一個當政,另一個就下野。而蘇東坡作為一個比較實誠的文人,對兩派都不是全然肯定或是否定,一派當政狠命打壓對手時,他卻往往指出另一派政策中的優點,于是兩派均不待見他,以緻一貶再貶。

熙甯九年,王安石二度罷相後,退居江甯,也就是今天的南京。以此為界限,王安石詩歌可分為兩階段,前期多議論之辭,充斥着耐人尋味的哲理性和富于詩意的激情,成為體現宋詩“理趣”的最好标本。後期詩歌雖仍有政治傲骨,但卻體現着絢麗歸于平淡的人生境界,尤以七絕著稱,如同這首《書湖陰先生壁》:

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将綠繞,兩山排闼送青來。

湖陰先生是一位隐士,也是作者退居江甯時的鄰伴,這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牆壁上的。詩歌前兩句寫主人家庭院潔淨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則轉到院外,寫山、水、人之間的深情。

“茅檐”可見居室之簡陋,但在主人每日的細心打掃下卻顯得整潔幹淨。佛教北宗禅始祖神秀的佛偈說過:“身是菩提樹,心若明鏡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對住所的打掃意味着對心中雜念的清除,是主人專注于眼下幸福的生活态度,那些世事紛擾,不再關心。

一個“手自栽”将隐居生活的自給自足寫得靈動自然,而“一水”“兩山”的拟人化,也賦予無情的山水以自然靈動的真情。詩人表面上在寫朋友的生活狀态,實際上卻滲透着自己遠離政壇後的心境。

絕句的寫作有很多技巧規則,比如沒有必要兩聯對仗,尤其末聯,對仗的句子常常會給讀者沒有寫完的感覺。但王安石這首絕句卻全部對仗,但絲毫不會讓人覺得死闆,反而顯得自然靈動,活潑清新。甚至讓你忘了它背後藏着精巧工整的構思。

詩學的最高理想,就是能在人工最精巧的構思安排下,使詩歌産生渾然天成、未經人力雕琢的自然效果。用宋代江西詩派呂本中的話說就是“規矩備具,而能出于規矩之外”。王安石晚年的絕句,達到的就是這樣的境界。

公元1085年,宋神宗去世,宋哲宗即位初,高太後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為宰相,新法幾乎全被廢掉。公元1086年,王安石去世。令人唏噓感慨的是,力排衆議上書請求為王安石追贈谥号和榮銜的,不是别人,正是抱病中的司馬光。就在同一年,司馬光去世。

這對诤友,可謂相愛相殺了一輩子。但他們的敵對,從來僅限于具體政治理念,并且光明磊落,從不暗中落井下石。就精神上而言,想必當時沒有任何人可以比他們更了解彼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