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在我行授信的50萬備用金?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您在我行授信的50萬備用金?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頻繁收到的貸款短信截圖。
最近,你是不是頻繁收到各種貸款推銷短信?你是不是在疑惑,這類信息究竟是誰發的?這種貸款靠譜嗎?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調查後發現,你收到的貸款推銷短信中,大多出自貸款中介公司。從有貸款需求的個人到貸款中介,再到銀行,存在着一條“灰色”産業鍊。
這些貸款中介公司是如何拿到你的手機号的?銀行和中介公司之間又有何關聯?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采訪了貸款中介、銀行業内人士以及相關律師,試圖理清龐大貸款短信和電話背後的來龍去脈。
好奇問一下利率,就被頻繁“騷擾”
杭州的桃子女士,頻繁收到貸款經理的電話和微信,是從回複了一條貸款短信“1”開始的。
3月1日,桃子先是收到了内容開頭為“中國銀行”的短信,告知她有一筆“備用金”可授信。
桃子雖然不需要貸款,但她比較好奇,現在的貸款利率大概有多少?并想和自己的房貸利率做個比較。于是,桃子按照短信提示回複了數字1,很快,她接到了自稱是中國銀行貸款經理的電話。
電話裡,這位“貸款經理”詳細詢問了桃子的收入和房子等資産情況,以及是否存在借貸的狀況。當得知桃子開通了花呗之後,他便開始勸說桃子花呗已經被納入征信體系,如果逾期每個月要還的利息很高,不如貸款,并提出加桃子微信的要求。
讓桃子感到困擾的是,自己好奇問一下利率,就被頻繁“騷擾”。随後,桃子在工作時間,屢次遭到該“貸款經理”的電話推銷,她最後隻能将其号碼拉黑。
不僅如此,桃子在回複“1”後,又收到了兩條開頭為其他銀行的短信,同樣也是推銷貸款。桃子懷疑先前那位“貸款經理”的身份,他真的是該銀行的工作人員嗎?
桃子和“貸款經理”的對話截圖。
和桃子一樣,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也收到了類似的短信,回複消息後,就有人打電話過來。
一開始,對方自稱是“銀行直貸”,後在記者追問下,對方改口說是銀行的“中介渠道”。
這名自稱姓李的經理這樣向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推銷:“你買房,不一定是房地産公司幫你帶看房子啊。你想想,銀行的貸款經理就那麼幾個人,但是貸款需求又這麼多,我們會根據你的資金需要,幫你申請貸款。”
他詳細問了記者每月的入卡工資、公積金等數額,以及工作了幾年,是否有網貸信用卡等,最後詢問需求時間。
“每個銀行的政策不同,比如你要貸150萬元,我們可能通過三個銀行幫你貸出來。不過,貸款的先後順序也有講究,比如這家銀行利率低,但要求客戶名下隻能有兩筆貸款;而另一家銀行可以有六筆貸款,但貸出來的數額可能比較低。我們會幫你出一個利息最低的方案。”李經理說。
李經理邀請記者帶着身份證、銀行卡和征信報告,去他們公司面談,對方稱公司在蕭山區的一座大廈裡。李經理表示,他們的收費标準,是客戶實際到手貸款的1~3個點。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特地詢問李經理,“你如何得知我的電話号碼的?”
李經理問:“你之前在銀行做過貸款,或者辦過信用卡嗎?”
“沒有的”,記者否定後,他表示,公司和銀行有合作,可能是記者之前在銀行登記過信息,信息是銀行那邊給過來的。
誰在群發貸款推銷短信?
按照李經理說的地址,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來到蕭山區該大廈,這幢寫字樓裡就開着好幾家這樣的貸款中介公司。據了解,這些公司通常以“信息咨詢服務”的名義進行注冊。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以咨詢業務為由走進其中一家貸款中介,聽到裡面業務員打電話聲此起彼伏。“一天至少要打三百來個電話。”一位業務員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他們每天的主要業務方式有兩種——打電話或發短信找客戶,幫客戶對接銀行辦貸款。
陳旭(化名),從事貸款中介工作近5年,他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以貸款短信為例,貸款中介公司會以銀行名義編輯好推銷短信,并将需要推送的内容和号碼,交給專門做短信群發業務的公司。
如果短信來源是一串虛拟号,而内容是各家銀行的貸款産品,這都是貸款中介發過來的。
“短信群發公司和運營商都有合作,這也是為什麼你看到短信的來源都是虛拟号的原因。”陳旭解釋說。
小時新聞記者和業務員的對話截圖。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以“短信群發”為關鍵詞,檢索到一家名為“湖南雲客”的公司,向其咨詢貸款短信群發業務。該業務員表示,貸款類的短信7分5一條,貸款中介公司需要提供與銀行的合同,來證明自己有辦理貸款的資質,“最近貸款詐騙很多,我們審核嚴格一些。”該業務員說。
但陳旭表示,很少有銀行願意和中介公司簽訂正式合同,即便有,也是私下合約。因為會牽扯到很多責任認定上的麻煩。
“當然,并不是每一個短信群發公司都需要審核資質,他們很多管理都比較松。”陳旭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手機号碼從哪裡來的?
那麼,這些貸款中介公司提供的号碼,都是從哪裡得來的呢?
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調查發現,他們獲得号碼的主要渠道有三種:一是在貸款中介公司在各個平台投放貸款廣告後的需求信息;二是通過區号随機組合;三是購買一些“号碼名單”。
和房産中介一樣,你會發現,隻要你在某一個貸款廣告裡留下了自己的聯系方式,那麼很快你就會接到數個貸款中介的推銷電話。
多名從事該行業的人士介紹,貸款中介之間會互相交換電話信息。這樣的圈子并不大,這些号碼信息就會在業務員之間私下流傳,而如果被視為是有貸款需求的“精準客戶”,那麼你就會被貸款銷售的電話輪番“轟炸”。
有人說,自己根本沒有填過類似信息,為什麼還能收到這樣的短信或電話?陳旭解釋,他們會根據地區号段随意組合号碼的後四位。例如,如果1736707開頭的号碼是杭州的,那麼他們會盲打後四位的号碼。
“這樣做效率不高,但也是一種辦法。”陳旭說,中介公司給業務員的指标大概一天打100~300個電話。
CFP供圖
而第三種渠道,則是貸款中介在獲取信息上的“灰色地帶”。在一些QQ和微信群裡,有些人會向這些中介公司兜售“号碼名單”。這些名單往往被命名為“xx小區業主号碼名單”“xx車客戶名單”等等。這些名單上的個人信息基本以2~5元一條的價格,被重複賣給各家中介公司的業務員。
而兜售這些信息的人,有裝修公司、物業公司,或者某些信息公司的後台人員。他們能利用職務之便拿到一些姓名和号碼名單,私下兜售。
通常報價越高,賣的信息越真。陳旭就遇到過,有人号稱自己在銀行“有資源”,都是在銀行辦理抵押貸款的真實客戶信息,一條售價50元。
“洩露客戶信息,對于銀行來說是嚴格禁止的。”銀行從業者王博(化名)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銀監會對洩露數據行為有嚴格的監管辦法。
2020年,建設銀行曝出了數據洩露事件。浙江省餘姚市人民法院刑事判決書顯示,原建設銀行餘姚城建支行行長沈某某因犯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被判處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并處罰金人民币6000元。法院認定,2017年3月至4月,沈某某曾将非法獲取的餘姚市東城名苑業主财産信息1111條和其所在行貸款客戶财産信息127條,非法提供給他人用于招攬業務。
浙江豐國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陳松濤表示,這些販賣個人信息的行為,已經涉嫌觸犯《個人信息保護法》。根據相關法條規定:非法獲取、出售或者提供行蹤軌迹信息、通信内容、征信信息、财産信息五十條以上的,即被認定“情節嚴重”。
《刑法》第二百五十三條之一規定,違反國家有關規定,向他人出售或者提供公民個人信息,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情節特别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CFP供圖
這些貸款推銷短信有何風險?
一名銀行相關從業者告訴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銀行在跟合作機構簽訂協議時,對機構的資質有一定要求,也有監管責任。所以大部分銀行不會和助貸機構簽訂公對公的協議,多數為口頭約定或私下簽約。在協議中,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貸款中介公司不允許向客戶收費。
但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此前的調查顯示,中介公司的收費标準,是客戶實際到手貸款的1~3個點。
“如果遇到要收取手續費的中介公司,就要留個心了,這些中介公司很可能在資質以及操作上存在不規範。”這位銀行從業者說,除了要留意中介公司是否會收取手續費,更要警惕混雜在這些推銷短信裡的詐騙信息,“現在個人信息洩露比較多,很難判定這類短信的來源以及内容的真實性。”
“保險起見,這些短信最好不要信,收到了删除就好。如果想要借錢,就去正規的金融機構,現在手機銀行申請貸款很方便。”這位銀行從業者說。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