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北京冬奧會開幕式4日晚正式拉開帷幕,恰逢“立春”節氣。
其中,以《立春》為題的表演極具巧思。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十分獨特,不少網友在微博點贊:“創意好棒!”“太牛了!”
二十四節氣,蘊含了哪些文化意蘊?來,漲知識的時間到了!
立春
“立春一年端,種地早盤算。”“立”有開始的意思,蜇蟲始振,天氣逐漸轉暖。打春牛、戴春勝……人們以此迎接春天到來。
雨水
“東風既解凍,則散而為雨矣。”雨水節氣前後,春意更加明顯,有“占稻色”等習俗。
驚蟄
“到了驚蟄節,耕地不能歇。”驚蟄意味着仲春時節開始,人們開始為春耕忙碌。民間講究要在驚蟄時吃梨,或者吃炒豆。
春分
“節令到春分,栽樹要抓緊。”春分時晝夜平分,習俗包括“豎蛋”、送春牛圖等,農耕的大幕進一步拉開。
清明
“清明前後,種瓜點豆。”它是節氣,也是傳統節日。吃青團,踏青、放風筝……另外,掃墓祭祖也是清明節的一項重要習俗。
谷雨
“雨生百谷。”這是春季的最後一個節氣,也是播種移苗的好時機。有的農家會張貼谷雨貼,希望祛兇納吉。
立夏
“立夏不熱,五谷不結。”立夏表示孟夏時節開始,“鬥蛋”、“稱人”驗肥瘦等民俗頗受歡迎。
小滿
“小滿三日望麥黃。”圍繞農事活動和物候特點,民間有小滿祭車神、吃野菜等習俗。
芒種
“芒種忙,麥上場。”芒種時農事活動繁忙,也有“送花神”、“嫁樹”等有趣的習俗,飲食習慣一般偏于清淡。
夏至
“夏至三庚數頭伏。”夏至要吃面,古時又叫“夏至節”,女子之間還互相贈送折扇、脂粉等物。
小暑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時民間流行吃藕、“食新”,也有人家會趁着天氣晴好,晾曬衣物、書籍。
大暑
“大暑不暑,五谷不起。”大暑,指“炎熱之極”,比較适合飲涼茶,也有“喝暑羊”等習俗,暑月遊船頗有雅趣。
立秋
“立了秋,涼飕飕。”人們要“啃秋”“曬秋”。有的地方流行立秋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
處暑
“處暑滿地黃,家家修廪倉。”處暑時農活比較忙,也有說法稱,民間有處暑吃鴨子的習俗。
白露
“白露身不露。”這個時候,有飲“白露茶”、吃龍眼等多種習俗。
秋分
“秋分麥粒圓滾滾。”秋分有喝“秋湯”、吃湯圓、豎雞蛋等習俗。據說它曾是傳統的“祭月節”。
寒露
“寒露驚秋晚,朝看菊漸黃。”在忙碌的農事活動之餘,人們飲酒、登高,迎接寒露的來臨。
霜降
“霜降見霜,谷米滿倉。”霜降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民間有吃柿子、“煲羊肉”等食俗。
立冬
“立冬補冬,補嘴空。”這是冬天的第一個節氣,講究吃甘蔗、炒香飯等。或者,來頓餃子。
小雪
“小雪到來天漸寒。”節氣名字叫小雪,此時卻未必下雪。人們忙着做點香腸、臘肉,以備春節時享用。
大雪
“大雪紛紛是豐年。”時值冬天,萬物潛藏,繁忙的農事活動基本結束。這時,是進補的好時候。
冬至
“冬至大如年。”它是古人心中的大吉之日。吃餃子、吃湯圓……這也是屬于冬至的美食。
小寒
“小寒大寒,凍成一團。”小寒一般正值“三九”前後,氣溫極低,需注意防寒保暖。
大寒
“大寒迎年。”它臨近農曆新年,掃塵、貼年紅等過年前的一些活動,正好和大寒在時間段上有重疊之處。
可以說,“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淮南子》中有關于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
有的節氣反映四季變化,如立春、秋分;有的反映溫度變化,如小暑、大暑;有的反映天氣現象,如雨水、白露;有的則反映物候現象,如驚蟄、清明。
2016年,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成功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錄。
來源:中國新聞網,圖片來源:人民日報微博(央視截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