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1 14:24:58

除了在母親的子宮孕育期外,身體在青春期變化的速度比在生命其他階段都來得快。如此劇烈的身體變化自然也會引發心理上的劇變。

1、青少年期,在精神上要完成的議題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待孩子青少年期做出的某些)1

青春期和青少年期很難明确區分。因為青少年期的本質和進程是環繞着青春期的劇變而生的。

青少年期可以狹義地定義為孩子在面對重大的身體、情緒變化時所進行的複雜的調适。

要進行這項調适,孩子必須在經曆過兒童期(5歲-11歲)會有的态度與心智功能的變化之後,去尋找一個新的"存在于世界中的我”的觀感。

為了成就這份關系(我與外在世界的關系),可以采取的方式非常多元,包括各種行為、防禦與适應模式,以及從“循規蹈矩”、“裝大人”“好孩子”,“厭學”、“逃學”、“壞”等形形色色的樣貌。這樣的樣貌可能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才能漸漸安定下來。

這時,青少年面臨的精神上要完成的議題對他們而言是相當苛刻和繁重,因為他們必須:協調心理上成人結構與嬰兒結構的關系;從家庭生活過渡到世界中的生活;尋找并建立自己的認同,特别是性方面的認同;簡單來說,就是處理分離、失落、選擇、獨立的能力,也許還包含對外在世界生活的幻滅。

2、順利通過青少年期對個人的生命周期的意義和功能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待孩子青少年期做出的某些)2

概括來說,青少年期如今被視為個人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重要的階段。重要的人格方面在這個關鍵時期開始塑形,并在最後整合成一個較為協調、穩定的自我感。

就性格和人格成長而言,青少年期所面對的挑戰及其解決之道是促成個人未來生活模式的核心力量。

當意識上的思考與身體新的感官變化産生的沖動,兩者間産生沖突的時候,這種沖突部分,有些是情緒性的,有些是生理變化導緻。

個體是否有能力處理這種沖突,這些問題将如何被處理:是被加以思考?被強烈地抑制?還是被以其他防禦的方式忽略存在?這取決于:

個體在嬰兒期産生的沖動和感受獲得初始涵容的質量;個體在兒童期達到的穩定程度;以及個體在當時必須面對的内在和外在壓力有多少。

個體多半會認為沖突會使自己“超出負荷”,因此必須排除,或需要從意識可以覺察到的層次驅逐出去。

“違抗行為”被當做宣洩壓力的方式。根據統計,這種違抗行為發生的高峰期是在14歲。

個體常認為違抗行為可以纾解攻擊沖動及性沖動所引發的精神緊張。此外這種違抗行為經常引來懲罰,即使隻是短暫性的,這也能緩解内在潛意識的罪惡感。

違抗行為也挑戰了外在權威的界限,無論外在權威是真正的父母親,或是代表父母親的人,比如老師。同時也挑戰了内在父母的形象,對個體而言,内在父母在感覺上可能比他們所代表的的真正人物更為嚴厲,更具批判性。

有時候,内在父母擁有驚人的巨大力量,誇張程度與外在現實不成比例。但卻真實地呈現在内在現實中潛意識恐懼的劇烈程度。

3、青少年通過“行動化”避免内在沖突所形成的心理模式。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待孩子青少年期做出的某些)3

面對所經曆的痛苦,人們大多數傾向于将其驅離,而不是加以涵容。青少年也常會将内在的沖突行動化,通過行動表達,而沒想到要試着加以解決。這裡的行動化,指的是以行動代替思考,以降低内在沖突。

這樣做的目的是要将無法思考的焦慮内容排除在外,或暫時擱置,好讓自己不用面對所處的真實情境,也不用和内在真正的感覺接觸。他們通過采取各種防禦機制保護自己,使自己不會感覺到自身内在心智狀态太過混亂、混淆、分裂,這樣便能避免面對自己的内在沖突。

因此青少年傾向于沖動地行動,而不是加以思考;偏好和團體一起行動,而不願冒險成為單獨一人。常以生理的不适取代精神上的痛苦,也就是将問題軀體化,以極端的,非好即壞的态度,來感受世界、自己和他人。

另一種較為不易察覺的焦慮逃避形式是變得“假成熟”。通過獲取知識保護自己,而并非熱愛知識。在青少年這個年齡層,很多人以聰明才智作為防禦機制,避免真正的思考,或借此避開親密關系以及遭受現實情緒困擾的風險。

4、投射機制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待孩子青少年期做出的某些)4

以投射機制來排除不舒服的感覺,是青少年的特征。

将自己的特征歸于别人的潛意識過程,意味着如果把“壞的”特質投射到别人身上,那個人就可以成為問題的所在。如果把好的特質投射到别人身上,那麼自己喜歡的、好的特質都在那個人身上,而不在自己。

當把這種有活力的、有想象力的特質從自己身上剝除,隻留下蠢笨、平庸的特質給自己的經驗,可能會成為自我懷疑、憂郁、缺乏自信的基礎。

就某方面而言,青少年期的投射傾向若調适得當,便可以相當正向地緩和内在沖突。他們能從他人身上看到部分的自我,然後決定要擁有或抛棄那個部分的自我。

投射機制,隻要不是太極端,是可以在這個階段通過對自我的好奇産生,或是在焦慮中産生,使個體得以借此去探索并接觸自己在情緒上的可能性,也就是那些還沒被整合到個體的自我認知中的種種情緒變化。

青少年在穿着打扮、音樂喜好及對事物的品位上經常改變,這種多變的現象精确地展現了青少年在這個自我探索過程中的不确定感。

那是一種“必須暫時成為他人”,好了解自己是否适合“成為那樣的人”的需求。

5、被期待的發展過程

精神分析與兒童心理健康的銜接(從精神分析的視角看待孩子青少年期做出的某些)5

如果一切發展順利,青少年期被期待的發展過程具有的特征,可以用生命奮鬥過程中一個基本的方面來描述,也就是從以自私、自戀為主的心智狀态,朝向真誠地關心他人的感受及經驗來發展。

喬治·艾略特以活潑的方式将這個發展描述為:

從傾向于将世界當成“一個乳房,能哺育我們至高無上的自我”的體驗,到有能力去認知到他人是具有獨立自我中心的個體,了解到個體中“投射出來的光與影必然有所不同。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