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多米諾骨牌距離多少合适

多米諾骨牌距離多少合适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19 20:04:34

前言

紅塵練心

不能省略的修行環節


随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被稱為「時聖」,就是他說話做事都是恰到好處,發而皆中節,他所達到的境界叫做随心所欲不逾矩

我們有時随心所欲,一會兒就撞牆了,或是觸犯規則了,或是傷到他人了;有時候我們想不逾矩,因為拘謹,又太死闆了。孔子就做的恰到好處,所以《莊子》裡有這樣一個描述叫做遊刃有餘

遊刃有餘不是一下子達到的,我們都學過開車,知道這裡面有個學習的次第。

我們來到人世間,來到這個地球,其實都要先做基本的修身為人的功夫。我們不能總是想着逃離紅塵要「出世」,想一下就成仙成佛。

儒家在孔子的帶領下,主要就做了在紅塵中修行的功課。做完了自動就會上升到道家無為而成的層次。所以不要妄想跳過紅塵修行直接入道,猶如從小學、中學、大學然後上研究生,這樣就比較順理成章,也比較适合我們大部分人,除非你是天才,個别的天才可以直接上研究生,一般的我們都做不到。

問題是很多時候我們誤認為自己是天才,以為自己就是六祖,就是老子,然後總是在四處碰壁,頭破血流、一塌糊塗之後,還是要重頭再來,經常會有這樣的情況。

多米諾骨牌距離多少合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1

多米諾骨牌效應

「四書」學習會碰到一個主要概念,整個儒家或者說整個中國文化都會涉及這個概念。整個中國文化在很多朝代都被這個詞「格物」卡到了,所以文化就産生了很多的分歧,其實有時候就走偏了,像河流一樣誤把支流當主流。

為什麼儒家的文化到後來,越來越沒有生命力?最後變成封建社會所謂的腐朽文化,其實跟這個格物的認知有一定的關系,關鍵點就在這裡。

我們看一下原文,《禮記·大學》: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緻其知,緻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至,知至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這一段說的「格物」,就像多米諾骨牌效應,第一塊多米諾骨牌不推倒,後面的牌都不會倒。而且他反過來還把格物再講一遍。說明這個特别重要,這個搞不懂,整個儒家文化就搞不清楚了。

但「格物」它也不是放在書的第一句,所以我們也要知道它跟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跟知止也是有關系的,這個我們前面說過了。

多米諾骨牌距離多少合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2

格物的深層涵義

到底什麼是格物呢?

這裡面首先要把它歸歸類,這個在《大學》裡面叫做三綱八目。三綱就是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當然三綱還有很多種說法),八目就是格、緻、誠、正,修、齊、治、平;詳細的來說就是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格物可以有很多層次,有淺的、有深的,當然有錯的、有對的。

比如說廣為流傳的一種格物就是什麼呢?

認為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窮就是鑽研事物的道理這個方向。這個方向聽起來也沒問題,用在現代社會特别容易被理解,因為科學就是這樣的方向,就是不斷的去研究事物,把萬事萬物都研究透了。

但是物格後能知緻嗎?能知緻而意誠嗎?好像這個多米諾骨牌推歪了,後面的都倒不了。

通常我們去看書或者網上去找這段話的翻譯,格物就是窮究事物的道理。這個說法放在這裡,是比較局限的。窮究事物的道理,其他就能全部搞定了嗎?就能把心搞好了?

窮究事物的道理,逐物意移,有時候把心搞得越來越亂了,格物有時候變成「逐物」了,就變成千字文裡面是「逐物意移」,這不是明顯跟「意誠」相反了?

我們自己會不會有感覺,就是你成天研究這個、研究那個,腦子細分心就越亂,整個研究工作、研究賺錢、研究享受,心它會更迷亂了。所以意亂情迷、逐物意移,或者叫迷心逐物。我們現代人似乎都在這個怪圈裡。

當然這個「物」,它本來就是有人、事、物幾方面的區别,不要理解為就是物質,人、事、物都是物。

窮究事物的道理,當然有的人說是為了不追逐事物,最後想明白了,把它放下或者合理的使用。這個可以作為格物的一個淺層面,可以這樣去理解,但還是太偏了,根本無法從此入手理解整個儒家文化。

另一種格物說法是把事物分類,分格,有用陰陽五行分的,八卦分的等等,這個好一些,至少是從一種高度上去認識世界。

還有一種格物是說格除心中的物欲。這些都是格物的一面,就像鑽石,有許多面,但還不是根本。

多米諾骨牌距離多少合适(達到遊刃有餘的境界)3

紅塵練心

曆史上講格物比較有影響是王陽明。

陽明心學現在也比較有名,其實他本人并沒有把自己的論述稱為「心學」。是我們後人總結說王陽明研究的學問叫「心學」,王陽明把自己寫的東西都燒掉了,因為他覺得先賢把道理全部說盡了,自己不用畫蛇添足,後來的《傳習錄》,隻是他的學生記錄的對話錄。

在王陽明之前,還有一個陸象山,跟王陽明的理念差不多,他們組合起來叫陸王心學。王陽明講的更詳細一點,而且王陽明事功做的比較好,在當時政治界、軍事界,功業比較大,影響也比較大。

陸象山是和朱熹一個時代的,陸象山認為格物是通過萬事萬物反觀自心,通過萬事萬物去檢驗自己的心,自己心有沒有被污染、有沒有需要被擦拭、有沒有變得更明亮?

王陽明把反觀自心講得更通透了,他認為格緻誠正講的是一個意思。用我們這個燈做個比喻,他認為主體就是這個心。儒家的學問都是在心上去下功夫,心就像這個燈一樣,但是這個燈你怎麼來判斷它好不好呢?它是要通過燈能不能發光來判斷,不能發光燈就有問題。

那光怎麼來判斷呢?這個光要用亮不亮來判斷,怎麼樣判斷亮不亮?你要通過能不能照見外在的事物,來知道亮不亮。

這個就是格物,通過萬事萬物了解了我們自己内在的「心燈」亮不亮。

完整的是這樣「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發便是意,意之明覺便是知,知之所觸便是物」。心是主體,所謂意就是心發出來的光,光的明亮就是知,明亮程度判定要通過能不能看清外物。所以通過萬事萬物我們就可以反觀自心,回到自己的心。

這個在儒家就叫正心,在道家叫做練心就是借事練心。

如果你成天呆在家裡打坐,而你沒接觸外事的時候,你也不知道自己功夫怎麼樣。我們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或者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你沒個對手,功夫再高也沒有用,有時功夫也是假功夫。你不碰到事,就不會起情緒,就不知道自己的修養如何。這跟打遊戲也是一樣,沒個怪獸障礙的,那個遊戲怎麼玩呢?玩不下去,水平也提高不了。

所以呂祖說,真常須應物,應物要不迷。不迷性自住,性住氣自回。這就是描述借事煉心的道理,跟格物的意思也統一了。

所以道家講煉己,就是借事練心,跟儒家的正心是一樣的,佛家就講明心,明心見性。實際都是一樣的道理,大道至簡,我們需要的是先做好紅塵練心的功夫,修行不是變得索影行怪,離群索居,不是去逃避世間責任。

天上無不忠不孝之神仙,人都做不好,到哪去成仙成佛呢?

明白了這層,格緻誠正,修齊治平,整個才能通暢。而且有了這個主要意思,上面講的窮究事物之理,把事物分類,格除物欲等方面,才有個主心骨,才能展示出鑽石多面的光輝。

那格物有沒有更深的含義呢?其實還有個重要的的隐秘的層面,這跟我們上面講的止于至善的功夫息息相關,我們下面再講。

如果你喜歡中醫、文化、健康、養生,請點擊右上角關注我們。這裡有趣,不簡單。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