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社會關注度最高的莫過于“雙減”政策的落地實施。随着作業、考試減少,大批校外補習班被強制喊停,“減負”成為學生、老師、家長群體中最熱的話題。而在這場“減負”大讨論裡,有一個群體很少被提及但很重要,他們是幫兒女帶娃的老年人。“雙減”之後,他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
解放 自由時間多了,放長假去旅遊
長期以來,義務教育學校特别是小學“三點半”放學現象,帶來了家長因為未下班而接孩子難的問題,有的家長因此把孩子送到校外培訓機構。而承擔接送小孩去學校、培訓機構這一任務的,很多都是帶孫一族。“雙減”政策落地後,“帶孫一族”也實現了“減負”,有了更多屬于自己的時間。
家住湖北宜昌市高新區北苑街道68歲的羅瓊嘗到了“雙減”的甜頭。她做夢都沒有想到,每天下午三四點能在家舒舒服服地一邊追劇,一邊織毛衣。羅瓊有個上小學四年級的孫子,“雙減”以前,為了接送孫子、督促他學習,羅瓊每天的時間都排得滿滿的。她和兒子沒住在一起,之前每天上午要坐半小時公交車到兒子家附近的菜場,買好菜去兒子家準備一家人的午飯。匆匆吃過午飯,下午兩點鐘,她又要送孫子去上學,下午4點再去接回家。
對羅瓊來說,接送還不是最消耗精力的,管作業才是。羅瓊隻有初中文化水平,輔導作業力不從心。“雙減”之後,孫子中午在學校吃午餐,給她節省了大量時間,空出來的時間,羅瓊可以追劇、刷抖音。孫子放學的時間推遲到了下午5點多,孫子在學校就能把作業做一大半,有不懂的還可以問老師。晚上把孫子接回家,她隻需要幫忙做飯就行。“現在真是輕松多了。”羅瓊說。
因為在家太閑,湖北武漢65歲的雷碧虎幹脆給自己放了個長假。疫情加上帶孫任務,讓愛旅遊的雷碧虎在家“關”了兩年多。雷碧虎的孫子上小學三年級,和羅瓊一樣,“雙減”以前,雷碧虎每天的生活圍着孫子轉。都說爺爺帶孫粗心,雷碧虎卻比誰都細心,“晚餐至少要做三菜一湯,每天不重樣,輔導作業要戴上眼鏡逐字逐句檢查”。雷碧虎算了算,每晚給孫子做飯和檢查作業,起碼要花去3個小時。新學期開始,一切都變了,“孫子下午6點放學,兒媳下班到家了,都是她自己去接,不用我管了”。開學一個星期後,在家裡太閑的雷碧虎決定報個旅行團,“去雲南爬玉龍雪山,到貴州看古鎮,在四川吃火鍋……出去玩了半個月,也沒接到兒子兒媳的‘急救’電話,可能我該徹底解放了!”雷碧虎說。
“雙減”之後,很多帶孫族确實“解放”了。在上海的市民驿站裡,這樣的群體性變化尤其明顯。原來,為了配合帶孫族的時間安排,許多市民驿站有個不成文的規定:一般下午或者說是下午3點後,就不組織集體性的活動。因為通常下午3點一到,驿站裡的老人們馬上就作鳥獸散——他們忙着去學校接孩子,再把孩子送進各種補習班。對于“雙減”後的變化,驿站工作人員深有感觸,“‘雙減’之後,驿站的各種活動報名都爆滿,下午場次的活動同樣受歡迎”。
焦慮 節奏被打亂,陪伴任務更重了
有人歡喜,也有人憂。孩子回家沒了作業,周末沒了培訓班,一家人的生活節奏也跟着被打亂,最主要的是,孩子空出來的時間該怎麼打發?
擺在廣東深圳66歲的楊玉秀面前最大的問題是,沒有精力同時陪伴好兩個孫子。楊玉秀的兒子在一家互聯網公司上班,每天回家基本上都得到晚上9點多;兒媳是醫院的護士,經常需要上晚班。以前,雖然一個人要同時照看孫子和孫女,但楊玉秀能從容應對。楊玉秀的孫女上小學四年級,孫子還在上幼兒園。以前,孫女下午4點放學,孫子下午5點放學,楊玉秀每天接完孫女,再去幼兒園接孫子,吃完晚飯後送孫女去上培訓班,楊玉秀隻需照顧孫子一個人。碰上兒媳不上晚班的時候,楊玉秀還能抽空去樓下跳廣場舞。如今,孫女放學時間推遲到下午6點,楊玉秀感覺生活亂了套——她必須先接完幼兒園的孫子再去小學接孫女,輾轉回來已經晚上6點半。此時,楊玉秀想安心做頓晚飯,然而幾乎不可能。“孫女的培訓課沒了,兩個小家夥回家後總是打鬧,我一離開,家裡就變成了‘戰場’。”開學到現在一個多月,楊玉秀勉強熬着,可她發現身體有些吃不消了,“最近,腰肌勞損發作了,兩個小家夥一吵,我就頭暈難受”。不過,楊玉秀沒敢告訴兒子,“他最近準備請個做家務的保姆,但如果我倒下了,怕是請兩個保姆也不夠用啊。”楊玉秀有些犯愁。
如何給孫子更好的陪伴,也是擺在北京65歲的肖闫敏面前的最大難題。因為培訓機構爆雷跑路,孫子的培訓課被停了。肖闫敏介紹,孫子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兒媳每周隻休息一天,陪伴孫子的任務基本落在她的身上。以前,肖闫敏陪孫子坐車去上培訓班後,随後就到附近的老年大學學國畫,中午祖孫二人就在商場裡吃點東西,孫子繼續上下午的培訓課。等到下午3點多,孫子的課程結束,祖孫倆就順路去超市買點菜回家。現在,每周五,肖闫敏就要和孫子商量周六的“行程安排”。“我想帶他去博物館,他想要去周邊旅遊。他想去玩樂高,我在那待着很無聊。”肖闫敏說,為了陪伴好孫子,她這個學期的國畫課都沒有報名,“隻要孫子開心,我犧牲一點也沒關系”。
最近,肖闫敏開了一次家庭會議,主題是“高質量周末怎麼過”。會上,她和兒子的觀點分歧很大。肖闫敏希望孫子周末能去上點興趣班,兒子則覺得肖闫敏帶着孫子到處玩,會荒廢學業。肖闫敏心裡覺得委屈,為此,上個周末,她開始鬧“罷工”,陪孫子待在家裡看書、看電視。“我看得出來,小孩子心裡難受,我在家也憋得難受,真是‘兩難’啊。”肖闫敏說。
雙赢 互相陪伴,享受快樂帶孫
楊玉秀的“兩難”焦慮,到了浙江嘉興南湖的劉劍穎那兒,卻變成了雙赢。
悠長的國慶假期,劉劍穎一家祖孫三代生龍活虎地在籃球場上馳騁,切磋球技。而此前的中秋小長假,他們也是這樣度過的。劉劍穎的兒子兒媳工作很忙,經常加班或出差,孩子就交給老夫妻倆幫忙帶。“我舉雙手贊成國家的‘雙減’政策,好讓孩子回歸快樂的童年,有更多時間去參加體育運動,增強體質和意志品質。”劉劍穎今年65歲。2016年,為了幫襯兒子,他和愛人劉君從黑龍江齊齊哈爾來嘉興生活。老夫妻一輩子熱愛體育運動,為人熱情,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而這樣的基因、家風也在他們家代代相傳。劉君是1977年恢複全國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從大興安嶺走出來的她,深知知識改變命運的道理。但同時她也知道,良好的身體素質和意志品質才是人一輩子的财富。不讓孩子做溫室裡的花朵,這是二老一直以來的育兒宗旨。他們的兒子在3歲那年就被“扔”下遊泳池撲騰,5歲正式參加遊泳訓練,7歲開始參加省内的遊泳比賽。“說不心疼肯定是假的,畢竟體育鍛煉是辛苦而枯燥的,但它可以磨煉人的意志,從兒子到孫子,我們都是這樣對他們說的。”劉劍穎說。
2017年,孫子在嘉興上幼兒園,兩位老人鼓勵他去學遊泳、跆拳道,一次次摸爬滾打,一次次掉眼淚,都堅持下來了。“現在我們教他打籃球,這是一項集體項目,能培養他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協作能力。”劉君說,比起一次考試得第一名,陽光的性格更讓孩子受用終身。
今年夏天的東京奧運會,對于劉劍穎一家來說,也是一次難得的盛會。中國運動員奪冠,每一次在運動場上升起國旗、奏響國歌時,全家人都起身肅立,高聲唱響《義勇軍進行曲》。“孫子哪怕前一秒還在調皮,但隻要國歌聲響起,他比誰都認真。”劉君告訴記者,這是體育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的生動一課。劉劍穎的家是躍層,在頂樓的露台,每一年的國慶節都會舉行一場“特殊的升旗儀式”,今年也不例外。“樓頂裝了個旗杆,可以進行升國旗儀式,孫子戴上鮮豔的紅領巾,我也特地換上一件大紅色上衣,與國旗同框,我們用這樣的方式為祖國母親慶生。”劉君自豪地說。
在劉劍穎家的露台上,最多的就是各種運動器材,有瑜伽球、繩子、乒乓桌、籃球、走步機等。“地上是我畫的格子,通過跳格子遊戲,去鍛煉孫子的協調能力與反應速度。”隻要有空,劉劍穎就招呼一家人參與打球等運動。節假日,全家祖孫三代活躍在球場上,成為鄰裡羨慕的對象。
經過一個多月的摸索,浙江杭州67歲的俞秀英也找到了“快樂帶孫”的更多打開方式,“周末可以陪外孫女好好在市區逛街,吃喝玩樂,周邊旅遊,前段時間我們還抽空去了一趟千島湖”。除了逛街玩樂,每周六俞秀英還會帶着外孫女去遊泳,“我是杭州市水上救生協會的會員,每年市裡舉辦橫渡錢塘江活動,我都去當志願者”。俞秀英說,外孫女很喜歡遊泳,如今每周六都帶着她遊泳,“外孫女開心,我也放松”。
說法 帶孫族享受到了政策紅利
在業内學者看來,“雙減”之後,“帶孫一族”在一定程度上享受到了政策帶來的“紅利”。
國家注冊心理咨詢師付麗莉表示,“雙減”一方面減輕了孩子們的學業負擔,釋放了“帶孫一族”的壓力,同時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老人不能輔導孩子課業的痛點。另一方面,不僅孩子們的課外生活變得豐富多彩,祖輩們也有了更多時間,豐富自己的老年生活。他們中,有的報名老年大學課程,參加各種社交活動;有的全家總動員,或節假日戶外親子遊,或一起在家畫畫、寫字,家庭氛圍更為融洽。
全國婦聯家庭教育專家講師團成員樂善耀也認為,“雙減”政策的有效實施讓家庭教育回歸以生活為中心,讓祖輩更有機會成為孩子興趣和特長的發現者和引領者、滿足孩子興趣愛好的支持者和聆聽者。
湖北省宜昌市社科聯原副主席劉開美表示,“雙減”政策落地,部分家長可以自己接送孩子,家庭教育的責任重新回到父母身上,也減輕了轉嫁給老年人的負擔。此外,“雙減”政策的實施,還有助于家庭推進二孩、三孩計劃。劉開美說,當前的教育負擔非常重,以至于很多年輕人不願再生養。“雙減”政策下,學生學習壓力減輕的同時,家長的經濟負擔也有所緩解,用在輔導班上的錢大大減少,讓年輕的家長能更多地考慮二孩、三孩。
找記者、求報道、求幫助,各大應用市場下載“齊魯壹點”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點情報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體記者在線等你來報料!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