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與肥義謀胡服騎射以教百姓,曰:“愚者所笑,賢者察焉。雖驅世以笑我,胡地、中山,吾必有之!”遂胡服。
——《資治通鑒·第三卷》
閱讀提示: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改革的原因、阻力及其啟示。
在近代史上,林則徐搜羅人才翻譯外國書刊,被稱作是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是林則徐的好友,1842年,魏源在林則徐主持編譯的《四洲志》的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首次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主張,因而魏源被稱為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第一人。但在浩瀚的中國曆史長河中,若說“放眼看世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我認為第一人既不是林則徐,也不是魏源,而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在“放眼看世界”和“師夷長技以制夷”方面,要比林則徐、魏源早兩千多年。
趙武靈王在當時雖然不稱王,但他畢竟是中原正統文化養育成長起來的一國之君。一國之君就應該有作為一國之君的尊嚴和驕傲,否則,便有可能成為衆人嘲笑的對象。遠的不說,與趙武靈王幾乎同時代的魏襄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大家應該還記得,孟子嘲笑魏襄王時說:“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見所畏焉。”魏襄王為什麼被孟子如此嘲笑?因為他喪失了作為君王的尊嚴與驕傲。
趙武靈王是要吸取魏襄王的前車之鑒,極力維護自己作為君王的尊嚴與驕傲?還是要放下作為的君王的尊嚴與驕傲,向胡人學習?這需要趙武靈王作出自己的選擇。這個選擇,對趙武靈王來說顯然是極為艱難的。而這,正是他推行胡服騎射的第一重主要阻力。
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的第二重主要阻力來自于臣子。《資治通鑒》說:“國人皆不欲,公子成稱疾不朝。”趙武靈王要推行胡服騎射,但是國中的士人有不少反對,公子成甚至假稱有病不上朝。公子成是趙武靈王的叔叔,連自己的叔叔都反對,還假病搞罷工,可見當時趙武靈王所面臨的阻力之大。
面對以上兩重主要阻力,趙武靈王的解決之道體現了他作為改革家的務實、遠見、魄力、毅力以及政治智慧。
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向北進攻中山國,軍隊經房子城,抵達代地,再向北直抵大漠深處,向西攻到黃河,登上黃華山頂。
在登上黃華山頂後,趙武靈王與大臣肥義商議讓百姓改穿短衣胡服,學騎馬與射箭(胡服騎射)的事。他說:“愚蠢的人會嘲笑我,但聰明的人一定會理解我的。即使天下的人都嘲笑我,我也要這樣做,一定要把北方胡人的領地和中山國都奪過來!”于是自己帶頭改穿胡服。
趙武靈王在對肥義說這話時,事實上已經放下了自己的身段。是的,作為一國之君的尊嚴與驕傲很重要,但如果沒有實力的支撐,那麼,這種尊嚴與驕傲隻能是虛榮與自負,隻能是鏡中花水中月,同樣會淪為衆人的笑柄。
像魏襄王那樣打臉充胖子,沒有實力也要維護所謂的尊嚴與驕傲,可能被人嘲笑;像商鞅那樣務實,暫時放下尊嚴與驕傲,通過太監景監得以觐見秦孝公,也可能被人嘲笑。趙武靈王顯然是選擇了後者,他甯願暫時放下尊嚴和驕傲,甯願暫時被人誤解,甯願暫時被人嘲笑,也要推行胡服騎射。他自己以身作則改穿胡服便已經表明了決心。
至于國中士人的反對,趙武靈王選擇的突破口也是非常明智的。擒賊先擒王,打蛇打七寸。在所有反對的國中士人中,公子成顯然是群賊之王、蛇之七寸,所以,要說服國人同意胡服騎射,必須先讓公子成同意。
趙武靈王敏銳地抓住這個關鍵,派人前去傳話給公子成,勸說道:“家聽于親,國聽于君。現在我(趙武靈王)向人民宣傳改變服裝,而叔父您不穿,我擔心天下人會議論我徇私情。治理國家有一定章法,總以有利人民為根本;辦理政事有一定常規,執行命令是最重要的。宣傳道德要先針對卑賤的下層,而推行法令必須從貴族近臣做起。所以我希望能借助叔父您的榜樣來完成改穿胡服的功業。”
“家聽于親,國聽于君。今寡人作教易服而公叔不服,吾恐天下議己也。制國有常,利民為本;從政有經,令行為上。明德先論于賤,而從政先信于貴,故願慕公叔之義以成胡服之功也。”
趙武靈王的這段話有禮有節,既顧念宗族親情,又言明厲害關系,很有意思,同時也體現了趙武靈王本人治國理政的理念。
但公子成還不領情,他以堅持中原正統文化為理由,說:“我聽說,中國是在聖賢之人教化下,用禮樂儀制,使遠方國家前來遊觀,讓四方夷族學習效法的地方。現在君王您舍此不顧,去仿效遠方外國的服裝,是擅改古代習慣、違背人心的舉動,我希望您慎重考慮。”
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聞中國者,聖賢之所教也,禮樂之所用也,遠方之所觀赴也,蠻夷之所則效也。今王舍此而襲遠方之服,變古之道,逆人之心,臣願王孰圖之也!”
使者回報趙武靈王,趙武靈王于是親自登門解釋說:“我國東面有齊國、中山國;北面有燕國、東胡;西面是樓煩,與秦、韓兩國接壤,如果沒有騎馬射箭的訓練,怎麼能守得住呢?先前中山國倚仗齊國的強兵,侵犯我們領土,掠奪人民,又引水圍灌城,如果不是老天保佑,城幾乎就失守了。此事先王深以為恥。所以我決心改變服裝,學習騎射,想以此抵禦四面的災難,一報中山 國之仇。而叔父您一味依循中國舊俗,厭惡改變服裝,已經忘記了城的奇恥大辱,我對您深感失望啊!”
使者以報。王自往請之,曰:“吾國東有齊、中山,北有燕、東胡,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則何以守之哉?先時中山負齊之強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圍;微社稷之神靈,則幾于不守也。先君醜之,故寡人變服騎射,欲以備四境之難,報中山之怨。而叔順中國之俗,惡變服之名,以忘事之醜,非寡人之所望也!”
趙武靈王親自前往解釋,在姿态上表現出了足夠的敬意和誠意,而他的話,從趙國的現實情況出發,接着談及趙國曾經所受的恥辱,可謂情深意切。
另外,趙武靈王也是話裡有話,他的弦外之音是:公子成你是要忍受恥辱維持“舊俗”呢?還是要放棄“舊俗”變法圖強?必須作出選擇。
公子成聽到趙武靈王這番軟中帶硬的話,終于翻然醒悟,欣然從命。于是趙武靈王親自賜給他胡服,第二天公子成便穿戴胡服上朝。由于有了公子成作為榜樣,胡服騎射的阻力頓去。趙武靈王這才正式下達改穿胡服的法令,提倡學習騎馬射箭。
從趙武靈王推行胡服騎射這個事件中,我們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幾個有益的啟示:
1、無論是為人處事,還是治國理政,都應該務實。貪圖虛名,做那些有名無實的事,最終都将淪為曆史的笑話。
2、不恥下問,虛心學習别人的優點和長處,從而揚長避短是自強的捷徑。“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是這個道理,“古為今用,洋為中用”是這個道理,“胡服騎射”也是這個道理。
3、面對困難與阻力,不僅要有魄力和毅力,還要有正确的解決之道,而不是一味地打壓,逼迫服從。諸位可以想想,同樣是變法改革,為什麼吳起、商鞅會被後世評價為刻薄寡恩之人,而李悝、趙武靈王卻沒人說他們刻薄寡恩?面對國人以及公子成的反對,趙武靈王如果采取激烈的手段,他的胡服騎射或許也能強力推行下去,但結果會如何?收效會如何?
4、化解矛盾解決問題需要智慧,面對不同的矛盾和問題應靈活采用不同的策略。其中,做到有禮有節有效溝通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前提,盡可能地讓雙方理解彼此的底線和關切則是化解矛盾解決問題的關鍵。
(歡迎關注“至簡點評”一起交流讨論 讀懂曆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