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夏日的上午,雨後初晴。我跟随着江蘇如東供電退役軍人共産黨員服務隊來到鄉村巡查。此行的第一站,是如東縣虹橋村的“四季果園”。
搶修車沿着公路行進。一路上,隊長郭鵬告訴我,雖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但當地新農村建設并未停止,因此,他們這支隊伍需要時刻做好“戰疫情、搶農時”的準備,摸排農村的生産用電需求,給農電線路和設備“體檢”,到田間地頭“保電”。
接着,郭鵬饒有興緻地給我講起了“四季果園”經營者杜長泉的故事。說起來,原先杜家很窮,但是杜長泉不甘心,于是跟着建築工程隊到城裡打工,從油漆工當到包工頭。後來他看好養殖業行情,回村辦起了養雞場,規模越做越大。但杜長泉并不滿足,想到養雞場的雞糞可以做成有機肥,他又開始種植果樹,辦起了“四季果園”。
到達虹橋村。一下車,滿眼都是濃郁墨綠。我們沿着村裡的水泥路,去往“四季果園”的鋼梁大棚。挑開大棚門簾,隻見裡面一片透亮。大棚裡設備齊全,正中挂着液晶顯示屏,溫度變化一目了然。成排的果樹枝繁葉茂,正是鮮紅的桃子收獲的時節。在果園裡幹活的,大多是附近的村民。
杜長泉迎上來,笑着說:“郭隊長,見到你們格外親啊!上次你們過來,把壞了的七盞燈都接亮了,真是多虧你們幫忙!”
客氣的話不多說,服務隊的隊員們迅速分成兩組,一組檢測變電器,另一組查看線路,将滅蟲燈、加濕機和白熾燈都查一遍。
杜長泉因為要忙着照看另一片果園,便将一位女士喊來,說讓她代表自己招呼我們。原來,她是杜長泉的女兒,名叫杜涔誠,也是這片“四季果園”的經營者。
杜涔誠指着一位正在清理雜草的老奶奶,告訴我,她叫沈奶奶,是一位聾啞人。别看老奶奶不會說話,但是說什麼她都懂,上手特别快,做農活很認真。她的丈夫陳伯腿腳不靈便,也在這裡一起打工。老兩口是村裡的貧困戶,外出打工不好找工作,現在不出村就有活兒幹,除了低保戶補助,一人一年收入有三萬元。
沈奶奶看着我們,咧着嘴開心地笑。像沈奶奶這樣的貧困戶,四季果園接收了十三個。服務隊的隊員們常常說,保障好這樣的家庭農場用電,也是在為扶貧做貢獻!
杜家的大棚引進的是油桃,汁多味甜,但種植不易,需要遮陽系統、保溫系統和澆灌系統,還配置有農業物聯網監控系統,可以通過手機、電腦,遠程監測現場環境,随時可見溫度、濕度、氧氣濃度等數據。這些系統的工作順暢,都離不開電。沒了電,什麼都辦不成。
杜涔誠記得,春節那陣子父親常歎氣。今年初他擴大了生産規模。誰知趕上疫情,杜長泉急了。大棚裡的桃樹剛開花,萬一線路出了故障,就會影響一年的種植。讓他想不到的是,寒風裡,搶修車開進了虹橋村,服務隊的隊員們仍然像以往一樣過來巡查。這讓杜長泉大為感動。
桃子熟了。杜涔誠不時停下腳步,接聽電話:“買油桃啊,找我爸,找我,都行!”四季果園的油桃很受歡迎,訂售量可觀。
繼續巡查鄉村線路。下一站,何丫村,這也是如東供電退役軍人共産黨員服務隊多年幫扶的一個聯系點。
如東縣何丫村,以養對蝦聞名,曾被評為全國“一村一品”示範鄉村。看起來同樣的鋼架大棚,裡面不是蔬菜瓜果,而是一個個具備恒溫設施的蝦塘。
這裡養殖的蝦,是從廣東湛江引進的海鮮,學名南美白對蝦。1998年,該村村民黃小華在灘塗鹽堿地開挖露天池塘試養,收益是之前的近10倍。這讓村民們看到了希望,紛紛開始在灘塗墾區養蝦,荒地成了海水養殖業的寶地。
現任村黨總支書記秦志輝是帶領群衆緻富的有心人。2008年,何丫村南美白對蝦養殖已達300多戶,但秦志輝卻看到了不足。養蝦靠天吃飯,露天池塘養殖隻能一年一茬。
制約發展的瓶頸在溫度上。對蝦對低溫的适應性差,水溫18℃停止攝食,9℃開始死亡。秦志輝從大棚蔬菜的恒溫上受到啟發,試驗摸索大棚養對蝦的技術,這樣一年可出三茬蝦。已積累了豐富經驗的黃小華率先養殖,結果淨賺60萬元,一下子轟動了全村。
秦志輝告訴我,早些年何丫村靠的是沿海灘塗,隻能種粗放型農作物,而且産量有限。而今,村裡的思路變了,鹽堿地的價值也變了,大棚養蝦面積占村裡耕地的95%,形成了育苗、養殖到銷售的完整産業鍊。
郭鵬接過話頭,誇獎秦志輝:“黨的政策好,你們也能幹!”
秦志輝卻說:“也離不開你們的大力支持啊。”
秦志輝所說的“你們”,就是服務隊。原來,村裡早期搞養蝦那會兒,天冷了隻能燒鍋爐取暖。那時的何丫村煙囪林立,濃霧彌漫,空氣很差。煤改電,服務隊來了。淘汰燒煤鍋爐,電不光照明,還能取暖,保障蝦塘恒溫。從此,何丫村天藍了,水清了,空氣好了!
秦書記建議我,一定得去見見村民黃小華。我們來到村裡的一幢兩層小樓前,這裡就是黃小華的家。這樣的小樓在何丫村的綠樹叢中比比皆是。
見到郭鵬隊長,黃小華笑着說:“用電是我們村養殖業的堅強後盾!”他把服務隊比作何丫村村民的“福星”。說何丫村有今天,離不開服務隊。何丫村的蝦塘開到哪裡,電就通到哪裡。大棚内剛下苗時,怕的是倒春寒,隻有保證蝦池保溫裝置全天候開啟,才有蝦苗的存活率。等蝦苗長大,必須增加氧氣含量,需要每天定時啟動氧氣泵。這些都離不開用電。村裡剛開始對蝦養殖時,養殖戶不多,原先的變壓器容量足夠了,但是随着養殖戶增多,用電高峰期時就不夠了。村民們都很着急。那時大家還在打聽,增加用電需要哪些手續。沒想到,服務隊主動找來了。原來,他們通過後台數據監測,發現這個村的用電負荷陡增和末端用戶電壓偏低,了解到村裡對蝦規模化養殖擴大的現狀。于是他們向領導彙報,申請對何丫村變壓器增容,并且增加變壓器布點,還将原來小線徑的舊線換成了粗的絕緣線,由此解決了何丫村養殖戶的用電難題。
黃小華說,我們對蝦養殖戶,最怕的就是停電。尤其是夏天,蝦塘裡的增氧泵要不間斷地工作,天太熱了蝦受不了。今年剛入夏時,村裡就遇到了一回“險情”。那一次半夜突然停電,這麼多蝦苗怎麼辦?會悶死的!好在服務隊及時趕來,連夜搶修,一直到天亮!
秦書記接着說道:“我們村對蝦養殖産業越做越大。現在用電上有什麼問題,隻要微信一說,服務隊很快就會趕到現場。村民都很感恩他們。”
“以前靠天吃飯,現在靠電吃飯!”黃小華歸納起來兩句話,讓我印象尤其深刻。
黃小華和秦書記還約定好,他的蝦塘需要勞動力時,優先聘用村裡經濟條件差的村民。這些年,他請了村裡十六七個五保戶和貧困戶過來務工,人均年收入達七八萬元,順利幫助他們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養殖業帶動了全村奔小康!”秦書記說的沒有錯。如今的何丫村80%以上村民實現增收緻富。村民合作醫療全部由村裡承擔。對于困難村民,村裡代繳納水電費等。而如東供電退役軍人共産黨員服務隊送去的光與熱,在何丫村的緻富路上功不可沒。
陽光下,郭鵬和隊員們正在分頭測試線路,那一身身紅馬甲鮮豔閃亮。
告别何丫村時,他們的臉上布滿了汗珠。郭鵬一邊擦着汗一邊對我說:“服務隊的供電保障能為鄉村緻富出力、能為扶貧做貢獻,我們就是再辛苦,心裡也樂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8月15日 08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