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小農戶是大生産的嗎

小農戶是大生産的嗎

圖文 更新时间:2025-02-12 16:53:00

曾幾何時,小就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一位國外學者的名言,成為國内一些學者的口頭禅。就農業來說,有些時候,從某些角度看,小,确實是美的。但是,更多的時候,小不是美(beautiful), 而是痛(painful)。當涉及到“小生産與大市場”的矛盾時,就是如此。

小農戶是大生産的嗎(如何理解小農戶的)1

盡管“大市場”的含義,不是那麼一目了然,不過,“小生産”的含義,卻是比較清楚的,不太會發生歧義。小生産,就是小農戶生産,就是經營規模很小的農業生産方式。我國農戶平均占有耕地為8.8畝。其中,浙江、福建、廣東和北京四省市,農戶平均占地規模最小,隻有3.2畝~2.4畝。

在農業生産方面,小,就是痛。

首先,小生産之痛,是農民之痛。因為,規模小,意味着收入水平低。以水稻為例。我國稻谷生産的前三名是湖南、黑龍江和江西。這三個省農戶的平均占有耕地面積,分别是:湖南4.6畝,黑龍江53.7畝,江西5.5畝,黑龍江農民的土地規模遠遠高于其他兩個省。即便考慮到湖南和江西可以種植兩季水稻,種植面積加倍,這兩個省每個農戶平均種植水稻的面積,也不過為9.2畝和11.0畝。假定三個省單産、價格和成本均一樣(實際上,黑龍江的稻谷單産和價格水平,均比其他兩省高出10%以上),那麼,從事水稻生産的農民收入水平,湖南僅僅是黑龍江的17%,江西是黑龍江的20%。假定農民種植水稻每畝可以獲得1000元淨收入,則黑龍江每戶農民收入為5.37萬元,湖南為0.92萬元,江西為1.1萬元。顯然,小,就是痛。

對于農民來說,小生産還有很多不利之處。例如,不利于機械化,不利于技術進步成果的推廣采納,在購買生産資料和出售農産品時,難以讨價還價,難以獲得價格優惠,等等。

小生産之痛,也是國家之痛。這些年,國家通過各種強農惠農政策,提供的财政補貼數額已經不少了。按照每畝土地的補貼标準看,已經不亞于歐美國家了。但是,平均到每個農戶,還是太少,遠遠無法與歐美國家比。因為,這些國家農民的平均占地規模,比我國大得多。其中,歐盟27個成員國平均為210畝,歐盟原有12個成員國平均為350畝,巴西為1000畝,美國為2500畝,加拿大為4700畝。與我國比較,分别是我國平均規模的24倍到530倍。規模太小,勞動生産率就低,成本就高,國際市場競争力就差。面對如此巨大的規模差異,在自由貿易的大趨勢下,我國如何保護好小農戶,是件大難事。

小生産之痛,更是消費者之痛。這突出地表現在價格、安全和質量上。

在價格方面,由于規模太小,難以機械化,因此,随着勞動力成本的不斷增加,農産品的成本必然不斷增加。這使得我國農産品的價格水平,普遍高于國際市場。對于消費者來說,這顯然是不利的。同時,小生産也容易導緻“共振”效應,即,當市場價格發生變動時,數量龐大的小生産者,都按照同一方向調整生産,結果,往往導緻調整的幅度過大,進而造成更大的市場波動。這對于消費者來說,也是不利的。

在食品安全方面,小生産對于消費者的不利影響,更為突出。主要是,由于生産者數量巨大,規模狹小,可追溯體系的建立,就很困難。尤其是在蔬菜、水果和水産品生産方面。分散的小農戶生産,無法進行各自獨立的收儲和運輸,也難以在各個營銷環節中,包括儲運、加工和銷售等,進行全程的标識跟蹤。

在質量方面,小生産更是難以與大市場很好對接。大市場對産品的質量要求和均一性要求,無法直接從小生産者那裡獲得滿足。面對汪洋大海一樣的小生産者,大型的加工商,難以直接建立有效的訂單關系,因為操作的成本太高。如果沒有一定的組織模式創新,小生産與大市場的對接,幾乎是不可能的。

對于農民來說,克服小生産之痛,有兩條主要出路。

一是内涵發展之路,用先進技術和設施,從事高附加值産品的生産。例如,在高水平的設施農業中,每畝地的産值,每年可以達到幾萬元,十幾萬元,乃至幾十萬元。土地規模小,但可以把産值做得很大。對于生産者來說,這其實是改變所面對的市場,從一個大市場,轉到另一個不那麼大的市場。

二是外延發展之路,這就是通過各種不同的生産組織方式,實現區域生産的規模化,通過區域規模化,化解小生産之痛,主要是解決好與大市場的對接。這就是組織創新。其中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新型合作組織。

而對于代表大市場的中間商來說,隻有後邊這一條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