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今年迎來六百歲生日的故宮,是我國古代宮城發展史上現存的唯一完整實例和最高典範,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築群。回望故宮六百年,《中國書寫:紫禁城六百年》集結了書寫紫禁城的燦爛文字,由故宮博物院故宮文化傳播研究所所長、作家祝勇主編,精選彙聚了鄭欣淼、揚之水、李潔非、蔣藍、張宏傑等專家學者的篇章,由上海文藝出版社新近出版。全書分“建築春秋”“國家寶藏”“兩朝煙雨”“百年曆程”四輯,多角度呈現曆史悠久、輝煌燦爛的紫禁城文化。現節選摘編蔣藍《故宮神獸》一節如下:
文/蔣藍
【雲龍大石雕】
故宮裡,在許多宮殿的前台都有石雕,用浮雕的手法刻出遊龍、翔鳳等圖案。這些石雕主要為了裝飾,顯示皇家的威嚴和氣派。外朝太和殿前的三層台階中,也有三塊與保和殿後大小一樣的石雕,太和殿前的大石雕雖與保和殿後石雕尺寸大小相同,但不是一塊完整的石料,而是由三塊不等的石料拼接而成的。保和殿後的雲龍大石雕,是故宮最大的一塊石雕,原是明代的“艾葉青石”雕刻而成。據推斷應與紫禁城同時而建,即明永樂十八年(公元1420年),至今已有580餘年的曆史了。雲龍石雕長16.57米,寬3.07米,厚1.70米左右,重250噸。石雕四周飾以番草圖案,下部為海水江崖,中間雕刻着流雲襯托着九條蟠龍和五座浮山,象征帝王的“九五之尊”。雲龍生動,布局嚴謹,雕刻精細,一絲不苟,有着較高的藝術價值。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皇太後七旬萬壽大慶,乾隆皇帝命内務府将保和殿後最大石雕磨去原雕,重新雕刻。内務府大臣遵照乾隆皇帝的谕旨,挑選出最好的匠人,畫好圖樣,呈乾隆皇帝審定,再命石工按圖樣精雕細刻。此後乾隆皇帝親自前往查看,對石雕做工十分滿意,但對石雕兩邊的踏跺紋飾與石雕不協調不滿意。此後内務府又據乾隆皇帝的要求,修雕了兩邊的路石,與石雕紋飾協調一緻。今天人們看到的大石雕藝術布局,就是清代乾隆皇帝時雕刻而成的。這在内務府的檔案中有詳細記載。
石料采自房山大石窩鎮,那裡的漢白玉開采、加工肇始于漢代。當時石料的采運非常困難,運輸沿途每隔一裡挖井一口,汲水潑成冰道,這叫“冰船”托運。此舉征用民夫2萬人,調集上千匹騾子,耗銀11萬兩,數十天才走完這一百多裡的“冰道”,将龐然大物運到京城。
這塊大石雕又如何從午門運至三台安裝的?至今不得而知。當時有這樣一個傳說,石料運抵大明門外,工部和督運官員入朝奏報皇帝,皇帝命從午門運入保和殿後面。官員回奏,因石料過大無法拽入。皇帝大怒,說皇帝金口玉言誰敢不遵?鑒于石頭竟敢“違抗”聖旨,下令将石料在午門外施以廷杖,杖後再運入紫禁城。午門曆來就是皇帝大打官員屁股之地,因此,對石頭也不例外。
據傳說這塊石頭是在午門廷杖後,變得“馴服”起來,再被人拽入紫禁城而雕成。我想廷杖肯定有之,至于石頭是否因此而縮小個頭,那得看天子之怒的力道了。
【太和門銅獅】
邁進故宮凹型城門樓的午門,跨過内金水橋,就是金磚鋪地的廣場,正北面就是太和門。太和門建于明朝初,原稱奉天門,後稱皇極門,清朝入京後改稱太和門。現存的太和門高23.8米,為清朝光緒年間重修。
太和門前的這對獅子體格最為龐大,堪稱中國現存最大的銅獅,也是故宮當中唯一沒有鎏金的銅獅。兩個獅子的體格大小略有差異,大約在三二十十厘米之間。它們成雙成對,左雄右雌;雄獅踏球,不僅象征權力,亦代表統一寰宇;雌獅在戲逗小獅,寓意子嗣昌盛。獅子雄視古今,使得空曠的太和門廣場更為空疏。這種中國古建築獨具風格的陳設顯示了宮廷的奢華和帝王的威儀。由于年代的久遠,獅身有不少修補過的小方塊,猶如歲月的滄桑淚痕。
明朝規定,文武官員每天拂曉,要到奉天門早朝,皇帝也親自來受朝拜和處理政事,這叫禦門聽政。把銅獅置于太和門的兩旁,一方面最高權力可以對大臣們顯示威嚴,一方面使統治者的強力形象深入人心。
太和門前的廣場上的大銅獅是清乾隆年間鑄造的。外形呈金字塔形,銅獅高2.36米,前後長2.4米,寬0.7米,基座高2.04米,其中銅基座就有0.7米,總高4.4米。據《欽定日下舊聞考》記載:“太和門,九間三門,重檐,崇基,石闌,前後陛各出三,左右陛各出一,門前列銅獅二。”
銅獅頭頂螺旋卷毛(螺髻)排列疏密整齊,舌頭頂着上颚,張嘴露牙,似在咆哮,胸前绶帶上雕花精美,前挂銮鈴肩挂纓穗,肢爪強勁有力,前肢後肘有三團卷毛,後背有錦帶盤花結,獅尾向内甩翻呈卷花狀。雄獅挺胸,右前爪下有一個纏繞绶帶的镂空繡球,象征着寰宇置于掌控的氣勢。雌獅低視,左前爪下逗弄幼崽,幼獅仰面朝天,口含雌獅爪尖,十分有趣,寓意子嗣昌盛。威猛的雄獅含帶一絲頑皮,雌獅顯示至上的母愛。造型流暢生動,就連須彌座的銅雕花紋,也細緻得無以複加,反而顯得有些繁瑣。
這對大銅獅是故宮皇權至高無上的象征,負責鎮守皇宮,辟邪驅惡。同時也顯示了清朝銅鑄工藝的高超水準。
圖片:出版方、故宮官網編輯:許旸責任編輯:宣晶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