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幾千年的文化背後,藏着很多古人依靠經驗得來的道理,其實有一部分成為諺語流傳至今讓人印象深刻,但随着現代社會的逐步發展,很多年輕人對于一些流傳下來的老話已經十分陌生,更不要說是了解其中的含義了。
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北方的老人常常會說一句“男怕八月,女怕臘月”,但很多人隻能夠聽懂字面意思,卻不知道這兩句話代表着什麼。
為什麼有這樣的說法,其實這是和封建時期的小農經濟有關系,古時候由于科學技術不夠發達,人們隻能夠依靠個人去耕種,也正是因為如此,古時候對男孩非常的重視,畢竟男孩是當時主要的勞動力,一個人想要吃飽穿暖就必須有男人去耕種,女子因為體力等多種原因隻能留在家裡,不能從事農耕生産。
不過就算不是主要的勞動力,這女子在家庭裡面的作用也是很大的,一個已婚的婦人需要負責全家人的一日三餐和衣着服飾,這裡面也是有不少的學問。
例如怎麼樣買什麼樣的菜能夠既滿足全家人的溫飽又能夠花最少的錢,所以在了解了古代男女的分工之後就會發現這句話也不難理解,這裡的“怕”其實就是擔心的意思。
因為南北方的處于不同的氣溫帶,所以在氣候上也有差距,北方的八月是農耕收獲的時間,主要的糧食作物都是在這個時候成熟,也要盡快将已經成熟的糧食從田裡收走。
可以說一年的辛苦就看這個月了,百姓們開心的同時也會有一些擔憂,害怕這一年的收成不好,也擔心會突然下暴雨,畢竟夏天突然下雨也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家裡面的男人都會想要趕緊把糧食收割儲存起來,每天都很辛苦,所以就有了"男怕八月"這一說。
至于“女怕臘月”也是和封建社會男女的分工問題所影響的,因為臘月的最後一天就是農曆新年了。
這是中國百姓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很多家庭都會花比較長的時間買年貨和布置裝飾,還需要給丈夫和家裡的小孩子縫制新衣,為年夜飯做準備,而這些工作都需要花不少的心思。
幾乎從臘月一開始家裡的女子都不停地在忙碌,還要擔心飯菜不合口味,有一些新年要用的東西沒有準備妥當,這樣的擔心要一直持續到新年結束,所以就有了“女怕臘月”這一個說法。
不管是哪一個地方的諺語都是由社會經驗所總結而來,“男怕八月,女怕臘月”這句話就是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依據多年的生活經曆而來。
一般來說古人總結的諺語大概分為三個部分,第一種是通過長時間的觀察所發現的自然規律或合适農業生産經驗,像什麼“長蟲過道,大雨要到”,大概的意思就是如果看到一些蟲子在聚集的時候就說明要下大雨了。
第二種就是總結一些生活經驗,例如“寒從腳起,病從口入”,這就是想要告訴人們保護身體需要從細節做起,這也能夠解釋為什麼很多女性或者是老年人在睡覺之前會泡腳,或者是在吃東西的時候一定要處理幹淨,這些都是受古人的經驗影響。
最後一種是總結人生經驗的,例如“放虎歸山,必有後患”這種話,就是總結了很多次經驗之後得出的,明朝皇帝朱允炆就是因為一時心軟放過了自己的叔叔,而燕王在離開京城之後立刻就組織兵力起兵造反,最後搶了自己侄子的皇位,這就是放虎歸山的後果。
所以前人的經驗還是值得學習的。雖然經過了很長的時間,很多諺語未必适合現代生活,但還是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隻要把一些能用的諺語總結下來還是有意義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