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冬天都有一場溫暖回憶?來源:光明日報編者按,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每個冬天都有一場溫暖回憶?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來源:光明日報
編者按
在這個特殊的春節裡,疫情來襲,十萬火急,一場全民防控的攻堅戰正在打響。病魔無情人有情,肆虐的疫情不能阻擋人們同舟共濟、打赢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心,也不能阻擋千家萬戶追求幸福生活、為夢想而奮鬥的腳步。本期《經濟廣角》把目光對準疫情陰霾下的普通人,他們有風暴中逆行的快遞小哥,有堅守醫用保障品生産一線的企業員工,有肩負扶貧、抗疫雙職責的扶貧幹部,還有更多在家中與父母共享親情的兒女們……他們的行動是抗擊疫情最有力的武器,他們的信心是這個新年中最早的春天。
圖為息邢高速河南正陽站防控疫情卡點。楊軍民攝/光明圖片
馬力全開保生産
“馬上裝箱,這批貨要立刻發出去。”2月3日,河南省駐馬店市正陽縣産業集聚區,淘兒甯藥械公司銷售總監張亞楠一路小跑進口罩生産車間,連聲喊道。
車間裡,機器轟鳴,生産線馬力全開,工人們正加緊生産醫用口罩。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市場上口罩等防疫用品供應緊張。張亞楠這些天也一直處于高度緊張的工作狀态。
抓生産,調撥口罩、酒精、84消毒液,把最急需的物資運往疫情防控一線,這個春節,張亞楠一直在工廠忙碌着。這個春節,也是32年來,張亞楠第一次沒有在家過年的一個春節。
公司裡,忙碌的不隻是張亞楠。由于年前原料儲備不足,需要去安徽進貨、催貨,有時一個星期要去四五次,張亞楠的同事王曉輝和周甯傑要輪班去,早上一早走,晚上兩三點鐘才能回來。“多虧了政府給開的證明,現在好多高速都封了,路上車輛都很少,晚上走夜路還是有點怕。”王曉輝憨笑着說。
84消毒液生産車間的工作同樣不輕松,銷售部的聞新成本來沒有車間生産任務,但看到車間人手少、任務繁重,他主動到84生産車間上夜班,如今一雙眼睛熬得通紅。
疫情發生後,口罩和一些消殺用品開始緊俏,公司在春節前便開始召集工人加班生産,滿足供應需求。大部分工人留了下來,初二後又有工人陸陸續續回廠,現在有162個工人堅守在崗位上。工人兩班倒,加班加點24小時不停歇生産,日産一次性使用口罩15萬隻,酒精、84消毒液近30噸,緩解了全市口罩和消殺物品供應短缺難題。
說起産量,張亞楠忍不住和記者分享了一個好消息。之前隻能生産普通口罩的他們,如今拿到了一次性醫用口罩的生産許可。“此前,我們隻具備普通口罩的生産條件。前不久,市裡市場監管局指定了專人全力協助我們準備申報材料,改進生産工藝,提升檢測能力,将普通型口罩生産線升級為醫用口罩生産。省藥監局也開辟了審批‘綠色通道’,市場監管局一邊幫助我們立即改進生産條件,着手準備生産物資;一邊抓緊幫助解決因檢驗設備不到位帶來的口罩質量檢驗難題。”公司負責人安繼東告訴記者,公司的許可品種由原來的2個增加到8個,新增加一次性使用醫用口罩等6個防疫急需品種。這意味着,公司每天新增産能20萬片,将極大地緩解駐馬店市一次性醫用口罩供應難題。
“我們所有産品絕不漲價,全額供應市場,并想盡一切辦法整合資源,擴大産能,以生産出更多平價醫療物資,保護人民的生命安全。”安繼東說。
不隻承諾不漲價,為讓更多人用上口罩等防疫用品,安繼東還第一時間發出公告,免費向産業集聚區企業員工發放口罩、消毒液等防護用品,此後又向縣清塵環保公司清潔環衛工人和部分單位捐獻口罩20萬片、酒精8噸、84消毒液8噸。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疫情阻擊戰中,這隻是一家企業、一座小城付出努力、貢獻力量的小小縮影。在全國,無數人逆行而上、加班加點,各行各業攜手并進、共克時艱,千千萬萬股力量彙聚升騰,疫情的陰霾終将被驅散。(記者 陳晨 通訊員 胡瑞琪 高萬寶)
浙江慈溪志願者開展義務心理咨詢助力疫情防控。新華社發
年味兒裡多了科技感
在山東省東營市廣饒縣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教師丁婷婷的兒時記憶裡,過年的傳統習俗就是除夕夜一家人圍在一起包水餃,坐在電視前看春晚,暖暖的情思包含着濃濃的年味兒。大年初一,鄉裡鄉親磕頭拜年,親朋好友互相問候,既道出了春節必備的“儀式感”,也讓年味兒變得更親切、更接地氣。
“如今,時代的變遷、科技的進步,逐漸改變了我們的生活方式,也讓年俗在‘老傳統’的基礎上又多了一些‘新意思’。”丁婷婷告訴記者,2020年春節,因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她的親朋好友們雖然宅在家裡過節,但也會搶紅包、網購年貨、視頻拜年、在支付寶上集五福等,“同樣很歡樂。這些活動讓過年的儀式感中有了科技感,讓餃子、豆包壓底的年味兒有了牛奶芝士的味道”。
日子沉靜下來,但年味兒一點沒減。“我平時就愛做些小視頻,今年過年,有了充裕的時間宅在家裡,我就給父母拍了很多日常生活的視頻,他們買菜、做飯、看書、打電話,甚至有時拌嘴都被我拍攝下來,然後制成了視頻。他們看了都很感動,發給親友,他們也都覺得非常好。”丁婷婷說。
流傳至今的傳統習俗是文化的傳承和智慧的沉澱,是文明大廈的基礎,是文化傳統中的精華,要繼承好、發揚好,真正發揮傳統習俗文化凝聚人心、娛樂大衆、豐富生活的作用。新媒體的大量運用、新方式的廣泛普及、新風尚的逐漸形成,既給衣食住行提供了便利,也在潛移默化地改變着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風俗習慣。“新”與“舊”的碰撞,傳統與時尚的融合,必将促進社會文明與時俱進,為推動建成更高質量、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涵養文化積澱。(記者 劉坤)
“他們的堅守帶來更多人的平安”
由于在外地工作,家住山東省昌邑市的楊園園回家次數不多。每年春節長假,陪伴家人、走親訪友幾乎占據了她所有的假期安排。然而,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形勢嚴峻,楊園園今年這個春節過得有些不一樣。
“按照我們這裡過年的習俗,大年初一我要去爺爺奶奶家拜年,初二去姥姥姥爺家,初三去姑姑家,幾乎每天都有拜年、聚餐的安排。”楊園園說,為了防控疫情,今年的拜年習俗有了新形式。“今年過年,大家在家庭微信群裡發了各種拜年視頻,雖然不能當面聚會,但這種拜年方式也很有趣,而且把值得紀念的瞬間都留了下來。”
大年初二,楊園園一大早就給姥姥撥通了電話:“姥姥,現在疫情形勢嚴峻,我今年不能去您家給您拜年啦。”“我知道,我們看了新聞,村裡大喇叭每天都在廣播,讓大家不串門、不聚餐,防止傳染。”讓楊園園想不到的是,老人在面對疫情時,也能科學理性地應對,這讓她也放心了很多。
“我看到周圍很多村裡,‘疫情當前,責任如山’‘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等條幅标語貼在醒目的地方,村民們在村口拉警戒線,開着電動車載着喇叭在村裡喊防控疫情的口号,戴上紅袖箍在村口檢查。這些舉措改變了春節團圓的方式,但卻給更多人帶來了安心和平安。”談起村裡的防控,楊園園很感動,“他們的堅守是今年春節最獨特的風景線。隻要我們萬衆一心,一定會渡過難關,邁過這道坎兒。”(記者 姚亞奇)
過一個健康防疫的春節
這個春節,突如其來的疫情改變了不少人的生活習慣:以前不大講衛生的,現在天天勤洗手;以前喜歡聚會熬夜的,現在每天早早入睡;以前不喜歡運動的,現在也練起了“防疫健身操”……“人人都能成為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守護者”,已經逐漸成為一種全社會共同的理念。
人們更講衛生也更講“養生”。為了提高免疫力,不少一向以“大魚大肉”為春節“保留節目”的家庭開始從“吃美味”向“吃營養”轉變。“為了讓家人均衡營養,我比平時多買了不少水果、蔬菜等綠色食品。”北京市民周林說。同時,野生動物也得到了保護。不僅如此,廢寝忘食地工作、通宵達旦打牌的減少了,吃好睡好休息好不再是一句空話。
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變成了“危險區”,原本準備外出旅遊的人們也紛紛停下腳步。“原計劃這個假期帶着家人去旅遊,誰想到遇上疫情,雖然生活有些單調,但不出門就是給防疫作貢獻。”西安市民陳鑫說。
外出串門打牌的人少了;享受天倫之樂的人多了。“每天晚飯後,一起和妻子兒女打掃衛生,一起在家看看電視聊聊天,感覺也挺幸福的。”福州市民蔡益說。
一些原本不願嘗試“新事物”的中老年朋友也饒有興緻地“玩”起了電子支付、共享單車。“紙币太‘髒’,上面不知有多少細菌。”一位在超市采購的退休職工王先生說,“手機一掃就能結賬,省去找零的麻煩,減少現金接觸病菌感染的可能性,比過去方便多了。”而平日習慣乘坐公交出行的林女士也第一次嘗試騎上了共享電動單車,“這樣既鍛煉了身體,又避免了擠車之苦,還可免去被交叉感染的擔憂”。(記者 邱玥)
麻佛寺村的春天
今年春節,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讓山東臨清市松林鎮麻佛寺村的村民們過了一個不一樣的“年”。
“村兩委成立了臨時值班小組,輪流在村口把守,禁止來訪客人進村,并給進出村的本村村民測體溫,我每天都會到現場。”麻佛寺村村支部書記張恩澤說。
“以前一下雨是‘坐車兩道溝、步行一腳泥’,車子進去就出不來。”張恩澤說,過年趕上天不好就更别提了,走一圈到家一褲子泥,現在村裡早實現了水泥路戶戶通,環境越來越好。
跟着張恩澤的腳步,麻佛寺村一幅秀美的鄉村畫卷在眼前徐徐展開:一排排嶄新的農居鱗次栉比,清澈見底的荷塘,寬敞的文化健身休閑廣場,文化牆上一幅幅尊老愛幼、倡導善行的宣傳畫賞心悅目,道路兩旁排列整齊的垃圾箱讓村莊更整潔……
走進貧困戶陳宗山家中,牆上一個大相框中的十張照片引人關注。“你看,那時候的房子還是土坯房,後邊這幾張是後搬進的新房。”照片背後是陳宗山家庭收入的變化。“我2019種地收了8240元,打工賺了2萬元,養老金1549.44元,計劃生育補貼120元,廠房分紅收益698元,我媳婦還加入了村裡的扶貧公益崗,每個月能領到600元。”陳宗山指着一行行數字高興地說。
陳宗山所說的廠房分紅收益是村裡在發展産業、增加集體收入中慢慢探索出的新思路。三年前,在已有産業基礎上,麻佛寺村打造了占地45畝的家具扶貧産業園,将産業園區的“扶貧車間”租給當地的家具生産企業,獲得的收入為貧困戶分紅。
“除了發展家具産業,村裡還搞起了合作社、發展光伏産業,并在廠房收益和光伏發電集體收益中拿出4萬資金,全部用于貧困戶分紅,2017年底就使村裡的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張恩澤說。
37歲患有視力一級殘疾的貧困戶郝繼蘭因此實現了脫貧,她說:“我看不見,自己照顧自己都很困難,家裡就隻能靠着當家的種點地,村裡一直幫我們想辦法想出路。村裡的廠房分紅讓我們家一年增加了698元的收入,加上合作社分紅和低保等,家庭年收入已破萬元。”通過産業項目帶動、政策扶持,麻佛寺村所有貧困戶均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标準,穩定實現了脫貧。
“現在村裡産業發展得紅紅火火,訂單滿滿,産品供不應求。目前因為疫情原因廠房還沒開工。”張恩澤說,我們一定會站好位于國家“神經末梢”的疫情防控崗,在條件允許後全速恢複生産,帶領百姓更好地增收緻富。(記者 李慧)
快遞小哥在某小區門口将貨品交給收貨人。新華社發
疫情中的“奔跑者”
26歲的湖北孝感人劉寶蘭是順豐速運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凱旋門營業點的派件員,原本打算大年二十九回老家過年的她,被蔓延的疫情改變了過年的安排。“家裡的疫情比較嚴重,你不要回來了。”遠在孝感的父母叮囑着劉寶蘭,希望她在鄭州過一個平安的春節。
父母的話雖然溫暖,但看到同事們都在加班加點工作,劉寶蘭還是主動提出春節期間加班。“平常有三十多人,春節放假了,很多人回老家,留下的隻有平常人數的三分之一。”劉寶蘭說,“這些天每個人都當作兩三個人來用,既然我留在這裡,就應該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春節前後,本該是快遞員最輕松的一段時間,由于人們都踏上了回鄉的旅途,快遞的攬收和派送量相比平常都要下降不少。但由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傳播,今年春節期間的快遞量出現了大幅提升,收派包裹的過程也有了新變化。
1月28日早晨7時,天色有些陰沉,劉寶蘭戴好口罩來到營業點。測量完體溫,領取過口罩、消毒水等防疫用品,分揀到自己需要派送的快遞後,她忙碌的一天也就正式開始了。
“我運送的包裹很多都和口罩有關,疫情當前,給不在身邊的家人朋友寄去一些防護用品,成了每個人最樸素的祝福。”劉寶蘭說,正因如此,她把自己的微信頭像換成了一張戴着口罩和護目鏡的照片。
受疫情的影響,快遞員每天的工作多了很多道工序。“每天上崗前,除了測量體溫、對運送快遞的車輛進行消毒外,自己還要洗手并戴上口罩作業。每半天送完回來後,車輛要再次消毒,自己也要立刻洗手和更換口罩。”劉寶蘭說。
送貨的途中,路上的行人少多了,連以往和自己一起跑的快遞夥伴也少了。現在在路上看到這些夥伴,劉寶蘭覺得特别親切。“以往見了面總互相開開玩笑,現在見面大家都會互相鼓勵一下,加加油、打打氣,畢竟這個時候在外四處奔跑的人,很需要鼓勁”。
在派送的過程中,快遞員們還會遭遇“最後100米”受阻的狀況。據劉寶蘭介紹,因為疫情防控需要,不少小區不允許快遞員進入,物業也不能幫業主接收快遞包裹,快遞員隻好等在小區門口。“畢竟是在特殊時期,安全最重要,雖然有時派件的時效性降低了,但客戶們對我們都十分理解。”她說。
數據顯示,1月24日至29日,全國郵政業攬收包裹8125萬件,同比增長76.6%,投遞包裹7817萬件,同比增長110.34%。大量的外賣小哥、快遞小哥成為疫情中的“逆行者”,在自己平凡的崗位上,為城市的正常運轉奉獻力量。
“父母要我少派件,少到人流多的地方去,但我幹的是這份工作,我必須要完成好。”劉寶蘭說,如今,快遞成了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紐帶,越來越多的人理解和認同快遞員的勞動和價值。“疫情來了,更顯現了我們的作用,我們一定會安全、衛生地把每一件包裹送到每一位客戶手中”。(記者 訾謙)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