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基礎科學的進步以哲學的發展為前提?【世界教育之窗】作者:劉敏(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當代基礎科學的進步以哲學的發展為前提?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世界教育之窗】
作者:劉敏(北京師範大學國際與比較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法國在數學、物理、化學等多個基礎學科以及航空航天、軍工制造、汽車火車、生物醫藥等多個産業領域都享有世界聲譽,這些成就與法國的科學教育不無關系。
法國“尚智”的傳統可以追溯到蒙田的懷疑論和笛卡爾的科學理性主義。其後,孟德斯鸠、伏爾泰、狄德羅、盧梭等一大批啟蒙運動的思想巨擘推動了法國思想的解放,為科學的發展提供了哲學武器。
法國科學教育從一開始就呈現出科學哲學的特點,它關注人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思維的科學邏輯以及價值等問題。同時,在今天,法國的科學教育受到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影響,也呈現出新的特點。
1理解與實踐
自然科學的發展讓我們可以脫離無知的蒙昧。科學的目的首先是讓人學會描述并理解大自然以及人類創造的世界,理解世界因人類實踐而引發的變化。
法國教育部将科學素養納入“共同基礎”,即每個法國學生在中學畢業時必須掌握的知識、能力與文化的共同基礎。根據2015年修訂的“共同基礎”,基礎教育階段的科學教育需要提供給學生探索自然的基本數學和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探究欲,培養學生的思考能力、動手能力和批判能力。這裡關于科學教育的描述至少包含了兩層意思。
首先是求知欲和探究欲,這是促進包含科學教育在内的各類教育的密鑰。求知欲越強,學習的動力就越強。其次是“探究-實踐-反思”的模式,這既是獲得科學知識的重要路徑,也是科學思維訓練本身。法國一直非常注重科學實踐,20世紀末開始實施“做中學”就是鼓勵孩子接觸生活中的事物,開展探究式學習,通過科學實踐理解科學。今天,法國中小學的科學教育仍以這一項目的理念為指導。
比如,在小學低段“發現世界”這門課中有“水的三态”這一章節,課程整體設計為13小時50分鐘,其中“影響水的蒸發速度的因素”這一節計劃為1小時10分鐘講授 45分鐘分組實驗 1小時30分鐘實驗彙報和總結。教師會先提出“什麼是水的蒸發,如何可以加速水的蒸發”的問題,然後學生們根據日常經驗提出預設,随後開展實驗;學生分組測試“熱量、光線、風、表面積大小”四個因素對水蒸發的作用;最後學生們會在教師指導下描寫整個實驗過程并得出結論。
“共同基礎”也強調,在科學活動的過程中,除了調查研究、假設推理等思維能力之外,還要讓學生學會合作、運用科學術語表達和讨論、熟悉基本的安全規則等。通過“做中學”的過程,學生不僅習得了科學知識,還理解了知識是如何産生的。
2大叙事與學科融合
從分割的學科知識走向融合的科學整體,是法國科學教育一直以來的發展目标。科學是“大叙事”,正如化學和微觀物理學是在不同層次上研究相同的客體一樣。我們在吃東西的時候,不僅是一個生命的生物行為,還涉及化學的、數學的、醫學的乃至文化的行為。碎片化、單一學科、量化的認識模式割裂了知識本身,妨礙了我們對于整體和本質的認識。成人将知識分為物理、數學、生物、文學、哲學,學生們被迫在這樣割裂的、網格化的結構中學習。但是,科學教育需要學科融合,而這也為我們開展“大叙事”教學提供了依據。
法國的科學教育一直試圖建立“大叙事”的教學,融合各個學科,至少改革的方向是朝着這個目标努力的。2015年的“共同基礎”規定了學習的“五大領域”,分别為“思考和交流的語言”“學習的方法和工具”“個人和公民的培養”“自然和科技系統”“世界的展現和人類活動”,每個領域都包含若幹學科。如果說法國小學階段的全科教學模式更容易實現學科整合的話,在中學,其課程設置也嘗試以問題領域為中心。
比如,中學階段與科學相關的領域設置了物理—化學、生命和地球科學、技術等幾門課程。學生在物理-化學學科上學習科學原理和方法,在生命—地球科學上認識這些原理和方法所使用的環境,包括人體環境、地球環境、氣候環境等,然後學習技術,認識人類為改造環境、滿足發展需要而制造的各類技術元件,再根據項目目标完成調查、設計、建模和制作産品。當然數學貫穿其中,“數學為科學提供建模工具,其發展有賴于其他學科提出的問題,同時數學也促進了其他學科的發展”。為配合數字時代的教學改革,2019年教育部在高一年級設置了數字科學與技術課(SNT),學習内容包括互聯網、社交媒體、數據處理、物聯網、數碼攝影等數字科學的知識,以及未來能夠在生活和工作中使用到的數字技術。
科學教育不僅限于學校教育,博物館、大學實驗室、社區科學小組等校外場所的學習同樣非常重要。校外的學習為科學教育提供了更為豐富和生動的場景,擴大了參與者的範圍,促進了科普或者說科學教育的普及化。
法國的博物館教育非常有特色。全法擁有1240家各類主題的博物館。2009年3月,時任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歐盟26歲以下的青年人都可以免費參觀法國的所有公立博物館及其特展。這一舉措更是促進了博物館教育的發展。位于巴黎的“科學與工業城”是法國最受歡迎的科學博物館,也是歐洲最大的科普中心,1896年對外開放。除了永久性和臨時性科學技術展覽和天文館之外,博物館還有多媒體圖書館、球幕電影院、模拟實驗室、阿爾戈潛水艇等設置,并組織面向大衆的科普講座,邀請科學家與公衆交流。今天,随着線上學習方式的不斷普及,科學教育的場所得以更大範圍拓展。在線上,學生們可以與科學家、學術專家們交流,更近地開展科學對話。
3為了更美好的生活
盧梭早在其成名作《論科學與藝術》中就質疑了科學與藝術的發展與社會風尚進步的關系。雖然科學與技術帶給我們更為豐富和便利的物質生活,但與此同時,精神和道德的病态亦不斷滋長。今天的科學教育必須要回歸科學終極目标的問題,在教育的過程中引入“美好生活的願景”。
正如教育的“共同基礎”所強調的,科學教育要引導學生認識人類面臨的重大挑戰,理解個人和集體的責任,認識到自己對環境和健康所承擔的責任,明白人類的活動對于環境所造成的影響以及保護自然和生物多樣性的重要性。比如教師參考資料中就建議在講授“水的三态”這一章節時,可以引導學生思考氣候變化與淡水資源缺少等問題。
20世紀初,量子力學颠覆了古典科學的決定論,揭示出自然所包含的偶然性和不确定性,科學教育的目标注定不是傳授“确定”的知識,亦非單純地學習科學的邏輯。我們身邊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數據、測驗、評估結果,我們缺少的不是數據和技術,而是哲學的反思。21世紀,人類面臨着環境、和平、健康、氣候、貧困等巨大的挑戰,“黑天鵝”“灰犀牛”事件頻發,其中不乏技術的濫用造成的危機。因此科學教育中包含對于科學倫理的界定,以實現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美好生活”為目标。
今天,法國科學教育的發展表現出極強的時代特點。比如,強調通過評估改進教育政策和實踐的做法。法國參與了以PISA和TIMSS為代表的國際測評項目,根據測評結果,法國學生的科學素養在OECD成員國中僅處于中等偏上水平,化學成績相對更弱。為此法國教育部加強了對科學教師的培訓力度。此外,随着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同世界不少國家類似,法國的科學教育也逐漸融合技術教育。技術的進步為科學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工具,創造了更便于學習的場景,同時技術的使用也進一步促進了科學教育的普及。國際上倡導跨學科學習的STEM教育方案也逐漸被法國政府所接受,在2022年初的一份報告中,法國政府也使用了STIM(法語翻譯的“STEM”)一詞,強調以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為支柱,迎接新一輪産業革命帶來的挑戰。
除了國際化所賦予的時代特征之外,法國的科學教育更多地繼承了科學哲學的傳統。它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和懷疑精神,也注重鍛煉學生的動手和實踐能力,同時強調科學與人文關懷相結合。這兩年,全世界遭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挑戰,面對病毒、疫苗、新的學習方式等問題,科學教育是否幫助人們做好準備,是否能夠讓每個人做出科學且負責任決策,可以說科學教育面向未來的改革正當其時。
中國的科學技術發展深受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具有以人為本,執着且有韌性,重視教育等特點。随着中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環境不斷改善,今天的中國已經在多個科學技術領域走在世界前沿。2021年,我國《全民科學素質行動計劃綱要》正式開始實施,拉開了新時代科學教育的大幕。融合傳統與現代化理念的中國特色科學教育将培養出更多“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公民。
《光明日報》( 2022年06月09日14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