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每個人都或多或少會發生各種小意外,而造成流血事件。例如跑步時不小心摔跤造成皮膚擦傷、炒菜時不小心被燙傷、碰到尖銳的東西而被劃傷等。
那麼,遇到這類意外的小傷害,傷口該如何處理呢?
近日,暨南大學附屬順德醫院康複醫學科護士長肖麗萍副主任護師做客醫聯媒體《對話名醫·林欣》直播間,進行了一場主題為“創口到底怎麼處理好得快?專家手把手教學”的直播,一同探讨了網友們所關心的傷口護理的相關問題。
日常生活常見的傷口主要分為兩種,一類是急性傷口:包括擦傷、割傷、砸傷、擠傷、刺傷、咬傷和燒傷等;另一類就是慢性傷口,包括褥瘡、靜脈性潰瘍等。
急性傷口的處理方法急性傷口多和意外傷害有關,比較容易引起皮膚和軟組織的損傷,嚴重的時候還會出現斷肢。
傷口處理得好,可以快速愈合;傷口處理得不好,可能會出現化膿感染,甚至引發全身的感染,危及生命的狀況。
肖麗萍護士長針對這一點,詳細講述了急性傷口的正确處理程序。
平時意外出現傷口時,首先是用生理鹽水或流動的自來水,對傷口進行清洗,同時注意自來水的水量、水流不要太大,避免刺激傷口。
再使用紗布或是鑷子把傷口内髒東西清潔幹淨。輕柔地清洗後,用0.5%的碘伏進行消毒,消毒完成就可以用紅黴素軟膏,或是複方黃柏液進行塗抹、濕敷。
傷口如果有出血狀況,可以先止血。比較小的傷口,它一般都會自動止血。如果想要快速止血,最好用一塊幹淨的布附在一個硬一些的物體上壓迫創口。
如果傷口在四肢上,可将止血帶或松緊帶紮在傷口的上端,紮前應先墊上毛巾,把受傷的部位擡高,使它相對高于心髒,血會慢慢止住。
絕大多數傷口20分鐘之内就可以止血。如果超過20分鐘無法止血,可能就需要到醫院進行進一步處理。
最後,如果出現較大的傷口,同時伴有感染症狀時,還是建議到醫院進行專業的處理。
慢性傷口的處理方法慢性傷口是指無法在一個月内愈合的傷口,例如常見的褥瘡和靜脈性潰瘍。
對于慢性傷口的處理,肖麗萍護士長談到,慢性傷口需要定時清潔消毒,并用無菌敷料包紮隔離。
敷料一般需要根據傷口程度和醫生指示來選擇,避免傷口受到感染,也可加快傷口愈合速度。
同時患者也應當保持均衡營養的飲食狀态,以及做适量的運動以促進血液循環等。
受傷後,為了促進傷口的快速愈合,飲食上也要多加注意。
肖麗萍護士長就建議,多吃含有豐富蛋白的食物,例如肝髒、牛奶、豆類等等,這些食物可以提供傷口愈合所需的原材料。
同時也可以多吃維生素豐富的食物,例如胡蘿蔔、玉米、橙子等。
其中内含的維生素A、維生素C和維生素E可以促進膠原的産生,促進肉芽組織的新生和毛細血管的修複,也可以促進傷口愈合。
少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包括煎炸食品、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這些都不利于創面的愈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