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融合的前提

融合的前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30 04:13:35

融合的前提?在2018年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至此,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成為全體教育人的共同目标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标實事求是地講,當前無論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一線校長教師對何為“五育”融合,“五育”融合從何而來,“五育”融合基本價值追求是什麼,“五育”融合如何落地等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共識度還不夠高,或見仁見智,自信心不強,亟待進行基本概念、本質要義的辨析和價值反思,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融合的前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融合的前提(融合本質的再認識)1

融合的前提

在2018年9月舉行的全國教育大會上旗幟鮮明地指出: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體系。至此,立德樹人,“五育”并舉,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任務成為全體教育人的共同目标。2019年發布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進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學生全面發展,大力發展素質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和勞動教育的有機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發展目标。實事求是地講,當前無論教育理論工作者還是一線校長教師對何為“五育”融合,“五育”融合從何而來,“五育”融合基本價值追求是什麼,“五育”融合如何落地等問題的認識還不夠清晰,共識度還不夠高,或見仁見智,自信心不強,亟待進行基本概念、本質要義的辨析和價值反思。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舉提法基礎上歸納出來的,是對“五育”并舉政策話語的理論提升。“五育”并舉,融合育人,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礎教育綜合改革面臨的重大課題。“五育”并舉更多是從名詞或副詞意義上的教育構成要素層面來說的,而“五育”融合則是從動詞和實踐意義來講的,從“五育”失衡到“五育”并舉,再到“五育”融通、“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是“五育”融合五個重要階段,其主旨就是要回歸教育的本質規律,回答教育究竟“如何培養人”這個根本問題。為方便國際學術交流,“五育”融合的英文表達為:直譯the Integration of Moral,Intellectual,Physical,Aesthetic and Labor Education,意譯:holistic education(全人教育)。

“五育”融合中的德智體美勞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價值追求,其中真、善、美為教育的終極價值,健和富為教育的手段價值,它們應該平衡在一起。“五育”融合的提出具有重大現實意義,是新時代基礎教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急需協同攻關的教育重大課題。“偏于智、疏于德、弱于體、抑于美、缺于勞”是對五育失衡以及“五唯”(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痼疾的總結和概況。為什麼學校教育在傳遞知識與價值的同時,又在不斷扼殺學生的好奇心、想象力和創造力?基礎教育的本質究竟是什麼?是培養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從德、智、體、美、勞等“五育”分别代表着真、善、美、健、富五種教育價值追求看,他們應該和諧統一在一起,尤其是信息技術和人工智能盛行的時代,我們更應該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全面的教育。

“五育”融合的提出既傳承了中國文化元素,又具國家視野和世界眼光,是深入汲取中外近現代思想家、教育家基于對國家命運、民族危機和“人的全面發展”以及全人教育、終身教育的深刻認識和實踐基礎上提出的。19世紀末嚴複提出“民力、民智、民德”的“體智德三育并舉”思想;梁啟超在《新民說》《新民議》呼籲“新民為當今中國第一要務”,提出“三不”(不惑、不憂、不懼)的君子人格思想;20世紀初王國維從康德哲學理論出發,率先從人的個體發展角度探讨教育的本質,提出教育旨在培養“完全之人物”,在德智體上加上精神層面的“美育”(情感)即“四育并舉”思想;蔡元培提出了“軍國民教育、實利主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觀教育、美感教育”等“德智體美群”和諧發展的“五育”并舉思想。馬克思教育理論家楊賢江在總結前人的基礎上,又接受了馬克思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提出新的德智體美勞全面和諧發展的新思想,提出教育與生産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青少年的身心發展和個性特征要貫徹實施到整個“五育”融合過程中。日本近代教育家小原國芳的基于“六育”(學問、道德、藝術、宗教、身體、生活)的全人教育思想對理解和诠釋“五育”融合有很大的啟示意義。西方新全人教育理念對更好诠釋和理解“五育”融合奠定了深層理論基礎。全人教育最早由美國學者隆·米勒對其進行系統化闡述,隆·米勒認為全人教育哺育完整的人的發展,即哺育人的智力、情感、社會、生理、創意/直覺、審美和精神潛力等方面的發展。後續者約翰·米勒從三個層面來解釋全人教育的内涵:一是教育全人,整合人的不同側面;二是将人視為整體而不是部分的組合進行教育;三是在整體的環境中進行。全人教育着重站在整體的角度看待世界和人,認為教育要整體培養人在智力、職業能力、道德等各方面的全面發展,而不是通過教育單獨培養人的各方面能力、素質,教育必然是整體、整個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把學生看作整體的人、完整的人。印度哲學家克裡希那穆提認為,教育的意義在于解放心靈、喚醒智慧,培養自由而完整的人(終身成長),為“五育”融合實踐指明了方向。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勞育的簡單拼湊、整合,而是實現“五育”之間的有機綜合滲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融合中任何一個育之所得,并不意味着其他四育将有所損失。“五育”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問題,迫切需要尋找一個契合點,把原先分離、割裂的教育形态,通過一個共同的契合點連接在一起。關于各育在全面培養體系的地位,有的學者認為應是德育為首;有人認為從内在邏輯出發考慮,“五育”的順序是體智德美勞;有人認為,德育和智育居主要地位,其他是次要地位。其實,“五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組成部分,應同等重視,不可偏廢,重在全面和融合。“五育之間關系”實踐邏輯應該是:五育之中一個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重在平衡。現階段實施“五育”融合,要以德為先,以智為本,以體為徑,以美為核,以勞育為重。

“五育”融合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極具時代特征和創新意義的教育熱點、難點和突破點。“五育”融合如何落地?一個基本指導原則是從“五育”融合視野深入反思區域或學校自身辦學過程“五育”失衡的深層症結和突破口,找準口子,做出樣子,創出牌子。“五育”融合在具體行動路徑上要先行先試,聚焦“五全”和“七進”,其中“五全”指“全員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息育人”;“七進”指五育要“進文化、進課程、進課堂、進生活、進評價、進治理、進生态”。

我們應形成這樣的共識:步入教育的新時代,我們正共同走着一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而有個性發展的時代新人的教育實踐之路,“五育”是一個整體,既内在統一又各有側重,目标是促進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維方式之後,不僅各育之間的關聯度、銜接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進方式、運行方式和發展方式也會随之發生革命性變化:此後,各育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之下,重新建構自身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機制。因此,我們需要樹立新時代的“五育”融合觀和基于“五育”融合的“新基本功”,學會在多元教育價值沖突與矛盾中辯證處理“五育”之間的關系,促進“五育”的相互融合,最終實現“五育”共美的整體育人功能。

總之,“五育”是一個彼此獨立又相互融合的複雜系統,隻有各育各司其職、協同共進共生,才能真正實現1 1大于2的“融合”效應。正如施瓦布所言,“實踐”是教育的真正語言。“五育”融合是一項“擇宜”的實踐藝術,“五育”融合是否做得好,關鍵在校長和教師。理論是行動的先導,行動反過來通過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又會自覺推動理論不斷豐富和向前發展。

讓我們以行動為基,以思考為翼,充分發揮個人智慧,根據學校規劃、教學目标、課程資源等條件,綜合采用一種或幾種融合創新範式并适時調整創新,在理論與實踐的雙向互動中作出“五育”融合的創造性轉化,發出自己獨特的教育主張和表達。

(作者系華東師範大學教授)

《中國教師報》2020年12月09日第6版

作者:甯本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