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宿舍上種菜?這是一個普通又讓人有些意外的故事,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大學生宿舍上種菜?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這是一個普通又讓人有些意外的故事。
說普通,和很多回鄉大學生的經曆一樣,姐姐餘青青和弟弟餘永斌都是大學畢業在城市工作了幾年後,同時回到了他們從小生活的江心洲上。江心洲是長江裡的小島,四面環水,島上和很多大山裡的村莊一樣,少見年輕人的身影。
而他們的不一樣,是記者和他們深入聊過之後察覺到的。要從城市回到各方面條件都很一般的村莊創業、生活,年輕的姐弟倆并沒有按一般的“劇情”發展,他們沒有思想上的激烈掙紮,和好不容易送他們到城市裡立足的父母也沒有什麼矛盾沖突。
讀書、考大學、在城市工作、回家鄉種菜,用姐弟倆的話說,雖然做的是選擇題,但每一次選擇都很自然,不糾結。
當大學生回農村創業不被另眼相看,不會讓别人覺得這是“沒出息”,鄉村振興就很有希望了。
忙得有勁
初冬的一個下午,記者來到姐弟倆和家人管理的金銅蔬菜基地。等在那裡的餘青青告訴記者,弟弟餘永斌負責銷售,下午通常不在,“我負責種菜,他負責賣菜”。
金銅蔬菜基地在安徽省銅陵市枞陽縣鐵銅江心洲上。這裡以前叫鐵銅鄉,今年上半年枞陽縣行政區劃調整,鐵銅鄉撤銷,并到相鄰的枞陽鎮——兩個地方隔着一條長江裡的夾江。
從鎮裡到江心洲上,需要坐渡船。
見到餘永斌時已是第二天上午,他開着拉菜的貨車回到基地。
1988年出生的姐姐和1990年出生的弟弟站在一起,雖然兩人皮膚都有些黑,但看起來很健康的樣子,并不顯老。
餘永斌的黑眼圈很重,問他是不是經常熬夜,他笑着回答:“我過的是老年人的生活,很少熬夜,晚上一般8點多就睡覺。”看出記者的驚訝,一旁的餘青青解釋說,弟弟淩晨兩點多就要起床去銅陵市區送菜,不早睡起不來。
“每天都這樣嗎?”記者問。
“基本上是吧,兩點多出發,小貨車跑得慢,從市裡回來差不多上午10點了,下午1點多再到基地裝菜,送到鄰市安慶的一個大型菜市場,下午6點多再回家,晚上必須要早睡。”餘永斌說。
餘青青會在晚上10點之前休息,早上四五點鐘起床,“蔬菜要早點采摘,我早起要準備摘菜的各種工具、裝菜的筐子等,工人來了就可以直接摘菜,節約時間。”餘青青笑着說,辛苦是肯定的,“但忙得也有勁。”
半個土專家
餘青青現在很忙。除了基地的事,她還要出去學習。
今年十一假期之後,她去了中國農村改革發源地——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參加“鄉村振興巾帼行動”培訓班;9月份,她到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學習,那裡是長三角知名蔬菜種植大縣。
餘青青說,去外地學習,每次都有不同的收獲。在小崗村,她認識了一位種植大戶,跟她請教了很多除草的技術要領。在和縣,她學到了一個防止辣椒倒伏的好法子,“我參觀了人家那個大棚,辣椒樹下面都拉着線,一排排很漂亮。我開始以為隻是為了美觀,後來才知道,還可以防倒伏。”曾為辣椒倒伏而煩惱的餘青青說。
餘青青大學專業是經濟學,她笑言原來腦子裡關于經濟學的知識現在都被蔬菜學占領了。在稍顯淩亂的辦公室兼會議室裡,擺放着各類蔬菜種植、病蟲害防治的專業書籍。“已經幹了7年,也算半個土專家了。”餘青青說。
除了蔬菜種植方面的專業書籍,餘青青看得最多的居然是大學課本。她至今留着大學時《宏觀經濟學》《微觀經濟學》等教材,有時間也會翻一翻。“現在看,和上學的時候看,感受真的不一樣。特别是微觀經濟學,結合我每天接觸的蔬菜供需結構變化、蔬菜價格波動,發現它裡面很多理論,越看越有意思。”餘青青說。
對大白菜、辣椒、茄子等各種常見蔬菜的特性,餘青青如數家珍。“最開始也是什麼都不懂,就靠這幾年,我爸帶一帶,自己看書,也請專家到基地來教。”餘青青說。
在蔬菜基地的前4年,餘青青每年都要花錢從外地請種菜師傅,有時候一來就是幾個月。“基本上每年兩位,4年請了8位專家,一個師傅有一個師傅的特長,我一邊學,一邊從實踐中再摸索。”餘青青說,現在的金銅蔬菜基地是集衆家之長。
和姐姐不同,餘永斌對種菜并沒有太多的研究。雖然農忙時也會幫着下地,但對他來說,更重要的是銷售。
餘永斌在武漢讀大學,專業是機械工程。“現在開車算是有一點專業對口。”餘永斌笑着說。站在一旁的姐姐補充:“翻地時他還要開旋耕機,很在行。”
有态度的年輕人
畢業後,餘青青在廣東從事教育培訓工作,餘永斌在安徽合肥的一家大型國企工作。兩個人2014年10月決定回鄉種菜時,都已在各自的城市站穩了腳跟,有了不錯的收入。
“我爸以前做點蔬菜生意,後來覺得還是回老家自己種劃算,就回來包地搞蔬菜種植。”餘青青說,2014年國慶節前後,家裡人一起商量了一下,她和弟弟決定回來一起幹。
“我們倆都不糾結,不管在城市還是回農村,有正事就行,而且我們都覺得農業未來發展前景很好。”餘青青說,父母也很開明,尊重他們的意見。
餘青青的父親——57歲的餘正樣,15歲出門打工,在安慶、蕪湖、南京等地拉過煤、賣過菜。對于家裡好不容易培養的兩個大學生回來種菜這件事,他覺得很正常。餘正樣說,孩子們學的專業雖然不是蔬菜種植,但經過大學的培養,眼界、思路都不一樣,對蔬菜基地的發展很有幫助。
現在金銅蔬菜基地一共流轉了300多畝地,建設了230多個蔬菜大棚,還有40多畝桃園和一些露天的菜地。
餘青青和餘永斌都已結婚,他們的另一半都有自己的事業。蔬菜基地主要由姐弟倆和他們的父母管理。在姐弟倆看來,如今,一家人在一起奮鬥的生活很好,蔬菜基地也蒸蒸日上,當年決定回鄉的這道選擇題是做對了。
蔬菜需水量大,基地剛開始時全部靠人工灌溉,難免澆灌不均勻,菜苗成活率沒有保障。在姐弟倆的堅持下,蔬菜基地開始進行智能化、自動化改造。
枞陽縣供電公司城郊中心供電所用電管理員錢磊,見證了基地從人工到智能化的過程。“這個需要一次性做出比較大的投入,很多人舍不得,他們姐弟很有遠見。”2019年,蔬菜基地投入30多萬元對農場進行電氣智能化改造,升級智慧電氣化大棚,添置了電滴灌、自動溫控系統等,普及水肥一體化技術應用。
種了7年的蔬菜,最難“伺候”、最難種好的菜是什麼?姐弟倆的答案讓我很驚訝。“就是最常見的大白菜,越普通越難種好。”餘永斌說,就像廚師,西紅柿炒蛋很常見,但真正做到好吃還是要點真功夫。
采訪結束時,我提議給姐弟倆拍張合影,他們把背景選在稍顯單調的育秧大棚裡,“每一棵菜都是從這裡開始萌芽的。”餘青青說。
本報記者陳尚營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