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症是引起腰痛或腰腿痛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常見于中老年患者,按病因分為先天性和後天性兩大類,原發性主要因椎管先天或發育性因素所緻,較少見;繼發性為退行性病變等後天因素所緻。
中醫認為此病屬于“腰痛病”範疇,發病機制可分為本虛與标實,本虛即先天腎氣不足,腎氣虛衰,筋骨經脈失養,或長期勞作耗傷人體精氣。标實是遭受外傷與慢性勞損,以及風寒濕邪的侵襲為其發病的外在因素。偶有閃挫導緻局部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其病理機制是腎虛不固,風寒濕邪阻絡,氣滞血瘀,營衛不得宣通,以緻腰腿痹阻疼痛。
【臨床表現】
1.長期伴有下腰痛、臀及大腿後部放射性疼痛,多為酸痛、麻痛,疼痛一般比較輕微,有慢性加重的趨勢。
2.神經源性間歇性跛行,這是最有特點的症狀。即行走數十米或百米出現下肢酸脹、乏力、疼痛甚至麻木,步态失穩,難以繼續行走,坐或下蹲休息後症狀可緩解或消失,但繼續行走後又重複上述表現。
3.馬尾神經綜合征,椎管内物體嚴重壓迫馬尾神經時,表現為會陰部麻木、刺痛,括約肌無力,大小便功能和性功能障礙等,嚴重影響生活質量。
【辨證論治】
中醫學主要将腰椎管狹窄症分為以下幾種症型,症型不同用藥治療方法都不同。
1.風寒痹阻證
證候:腰背部及下肢酸脹重者,時輕時重,遇冷加重,得熱痛緩,舌淡,苔白滑。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蠲痹湯或當歸四逆湯加減。
加減:急性發作而疼痛較甚者,加乳香、鈎藤、絲瓜,氣血虛弱者,加黃芪、何首烏。
2.腎氣虧虛證
證候:腰背酸痛、腿疼無力,遇勞更甚,卧則減輕,形羸氣短,肌肉瘦削,舌淡苔薄白,脈沉細。
治法:固腎攝氣。
方藥:大補元煎。
加減:若畏寒倦怠,加熟附子、杜仲、肉桂;若下肢冷痛,加巴戟天、補骨脂、仙茅。
3.氣虛血瘀證
證候:面色少華,神疲無力,腰背痛不耐久坐久行,疼痛如刺,痛處不移,下肢麻木,舌質紫黯,苔薄,脈弦緊。
治法:補氣,活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加減。
加減:若下肢無力,加鹿角霜、龜闆、鼈甲;腰痛, 各 加狗脊、續斷。
如果患上腰椎管狹窄症或者有腰痛的症狀,平時要注重腰部功能鍛煉,注意腰部保暖,避免體重超重,注意勞逸結合,從而避免加速腰椎間盤退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