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0:39:40

12月3日,中老鐵路全線通車運營,這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後,首條以中方為主投資建設、全線采用中國技術标準、使用中國設備并與中國鐵路網直接連通的國際鐵路。

國鐵集團相關負責人介紹,中老鐵路線路全長1035公裡,其中昆明至玉溪段長106公裡,已于2016年12月建成通車。新建玉溪至磨憨段長507公裡,新建磨丁至萬象段長422公裡。

鐵路沿途山高谷深、地質複雜,跨越衆多水系,橋隧比高,被稱為一條“不是穿行在洞中、就是穿行在空中”的鐵路。

中老兩國建設者克服各種困難,貫通了安定隧道、友誼隧道等167座隧道,建成了元江特大橋等301座橋梁,新建隧道、橋梁總長達712公裡。在中老鐵路運營初期,全線投入運營的有昆明、玉溪、普洱、西雙版納、孟賽、琅勃拉邦、萬象等25座車站。

通過調取中老鐵路火車站、橋梁的衛星數據,可直觀地感受到這條鐵路修建之難度。參建的工作人員說:“中老鐵路不是鋪出來的,而是架出來、挖出來的。”沿線群衆也形象地說:“中老鐵路不是在天上(橋梁),就是在洞裡(隧道),看見它時在車站。”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1

對參建工作人員而言,中老鐵路玉磨段“太難修了。”玉磨段全長500多公裡,地處印度闆塊與歐亞闆塊碰撞縫合帶,自北向南翻越磨盤山、哀牢山、無量山“三山”,橫跨元江、阿墨江、把邊江、瀾滄江“四水”,共建橋梁136座。

衛星記錄着這些橋梁從無到有的修建過程。這些橋從太空俯瞰像“銀絲”,近觀卻是令人震驚的“山川奇迹”,展現了“遇水架橋”的魄力與實力。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2

(衛星視角看中老鐵路沿線橋梁)

衛星視角下的中老鐵路元江特大橋在群山間顯得格外壯美,跨江而過的“一抹紅”依舊清晰可見,甚至可以看到巨大橋墩在日光下的影子。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3

(衛星圖解元江特大橋建成難度)

這座橋全長約832米,最高的3号橋墩達154米,相當于50多層樓房的高度,對建設者提出極高挑戰。“峽谷深切地形讓施工場地狹窄,橋墩底斷層和滑坡體較多,岩體破碎,地底承受不了如此大的重量。”中鐵四局玉磨鐵路元江特大橋項目總工周佳午說,經過多次專家論證,最終确定由兩個鋼筋混凝土空心墩通過墩頂橫梁和中間“X”形鋼結構橫向連接的施工方案,在确保承重達标的前提下,有效減輕了橋墩自身重量。

此外,橄榄壩特大橋也讓建設者深感驕傲。橄榄壩特大橋是中老鐵路全線最長的橋梁。在衛星影像上,全長3.5公裡的大橋細如銀線,在壩中畫出一道弧線,東西穿越田野、魚塘、芭蕉林和橡膠林。“建橋是為減少對周邊生态系統的破壞、減少占用耕地,建成與山川同美、為旅遊添彩的風景線。”中鐵二十二局第二工程有限公司玉磨鐵路項目部總工楊帆說。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4

(衛星直觀呈現中老鐵路全線最長的橋梁——橄榄壩特大橋)

中老鐵路通車後,從雲南昆明至景洪僅需3個多小時,至老撾萬象有望實現直達運輸、當日通達。雲南普洱市、西雙版納州結束不通鐵路的曆史。從衛星圖片可看到沿線車站“一站一景”的鮮明特色,車站建築風格充分融合地域文化特色。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5

(衛星視角看中老鐵路沿線站點)

衛星俯瞰野象谷站,兩端以隧道的模式穿越山體,不直接穿越原始森林而進入車站。車站一端是勐養隧道,一端是西雙版納隧道,兩座都是10公裡以上的隧道。

中老鐵路建造過程(衛星圖解中老鐵路)6

(衛星俯瞰野象谷站)

這座車站展示着中老鐵路建設的基本原則: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态環境。野象谷火車站毗鄰亞洲象自然保護區,為保護亞洲象,設計單位進行了特殊設計。“這樣的建設模式相當于一條管道從山體内部穿過,施工均在地下,可減少對當地動植物生态環境的影響,鐵路開通後也不影響亞洲象的正常活動。”中鐵建設集團公司玉磨鐵路野象谷車站項目負責人王俊民說。

中老鐵路項鍊般串起沿線一顆顆明珠,成為中老兩國間的聯通之路、友誼之路。

出品:李銀、陳凱星、鄒聲文

策劃:王長山、齊慧傑

終審:李響

編輯:李夢婷

記者:王長山、丁怡全、章建華、王安浩維、胡超

衛星數據:長光衛星技術有限公司

聯合出品:

新華社新媒體中心

新華社衛星新聞實驗室

新華社雲南分社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