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

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01 17:25:19

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來源:法治日報“嘭”的一聲,滢豆瑪準備起身上廁所時,不知怎麼摔到了地上,劇痛立即襲來71歲的她咬牙堅持從地上爬起來,扶着床沿、櫃子、門框進了衛生間,坐在馬桶上後久久無法起身 ,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孤寡獨居老人現狀調查)1

孤寡老人癱瘓在床無人照顧

來源:法治日報

“嘭”的一聲,滢豆瑪準備起身上廁所時,不知怎麼摔到了地上,劇痛立即襲來。71歲的她咬牙堅持從地上爬起來,扶着床沿、櫃子、門框進了衛生間,坐在馬桶上後久久無法起身。

不知過了多久,她硬撐起身體,連骨碌帶爬往床的方向挪動,還順手夾帶上一個塑料盆用于大小便應急。還好,床邊的桌子上有前晚準備的熱水和食品;但客廳沙發上的手機,她實在沒力氣去拿了。

第二天下午4點多,滢豆瑪家的門被打開了。原來是鄰居一天多沒見到她,又打不通電話,怕她出事,于是拿備用鑰匙打開了她家房門……

滢豆瑪是一位生活在北京的獨居老人。像這樣的老人在我國還有很多,他們因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無子女照料,無奈獨居;還有一些老人因種種原因沒有子女,又沒有老伴,成為孤寡老人,他們大多數進入養老院,也有少部分人獨自生活。這些老人不同程度存在沒人陪護、無人慰藉、就醫困難等問題。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近日在接受《法治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民政部将會同有關部門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明确目标方向、制度框架、工作任務、服務标準等關鍵内容,重點保障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的基本養老服務需求。加快養老服務專門立法進程,為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提供堅強法治保障。

住養老院沒家的感覺

住家裡擔心突發意外

“一個人生活,就要自強自立,内心要強大,不怕困難,披荊斬棘。”9月27日晚上,在北京市朝陽區利澤西園小區家中,已獨居幾十年的滢豆瑪對記者這樣說道。但回憶起3年前在家中摔倒的那場突發意外,她仍心有餘悸。

當時,她既無力出門求救,身邊也沒有通信設備,隻能忍着疼痛,爬到床上平躺下來。

鄰居打開她家門後,走到床前,看她躺在那裡,下意識地把手指伸到她鼻孔邊,看有沒有呼吸。這時,迷迷糊糊的滢豆瑪醒來,對鄰居說道:自己動不了了,可能是把腰摔壞了。

鄰居立即撥打了急救電話。

獨居在家,老人們最怕的就是這樣的突發意外。

年過古稀的高文英住在河南省駐馬店市驿城區的一個老小區,已獨居多年,因家住3樓、沒有電梯、腿腳不便,上下樓外出買東西成了她的一大難題。

每次出門前,她都要反複檢查是否帶了鑰匙,然後拿上門口的塑料椅子,扶着樓梯扶手,一步一步沿着樓梯往下挪,每下一層,都要放下椅子坐在上面歇一會兒。下到一樓後,把椅子放進停在樓門口的一個小推車裡,推着出去購物。

為了減少突發意外發生,高文英一般不下樓,平時就在家裡讀讀書、在客廳裡繞繞彎,困了就休息,餓了就自己做點吃的。即便如此,她仍堅持在家裡養老,“住在自己家裡自由,希望以後能老死在自己家裡”。

住自己家,還是去養老院,是很多孤寡、獨居老人不得不面臨的選擇。

年屆90歲的王淑芳為此糾結不已。王淑芳20世紀50年代大學畢業,先是在國家某部委工作,後來又調動到某央企,退休前是這家央企的高級經濟師、高級會計師。退休後她又被單位返聘,直到66歲才開始退休生活。

最初,她選擇在北京市昌平區一家養老機構養老,這家機構适老設施不錯,經常開展老年活動。當時,她坐地鐵往返于養老機構與家之間。

後來,她的股骨頭壞死,坐地鐵不方便,就離開養老機構住回家裡。但她家所在的樓房沒有電梯,又住4層,上下樓非常不便,不久後,她又住進了家門口附近的一家養老院。

9月30日下午,記者來到這家位于北京四環邊的養老院。王淑芳坐在輪椅上,由工作人員推出來停在院子裡的會客桌前。在工作人員的攙扶下,王淑芳佝偻着身體,顫顫巍巍地挪到藤椅上坐下,開始訴說自己的故事。

在王淑芳看來,入住養老院,有工作人員照顧,一日三餐吃得挺好,還能保證自己的安全。但她就是不習慣養老院的集體生活,“沒有家的感覺”。

“住在養老院裡,就要服從養老院的管理規定,過集體生活,叫你起床就得起床,叫你吃飯就得吃飯,叫你幹嘛就幹嘛。你說我今天想吃面條,明天想喝粥,那不可能,養老院有固定的食譜。”王淑芳說,在家裡就很自由,想睡到幾點就睡到幾點,想吃什麼就吃什麼,想出去就出去。

但她又沒有辦法不住這裡,“我老伴走了,也沒有兒女,我就是一個白發老太太,孤單一人”。

住院手術無親屬簽字

無直系親屬緻看病難

送到醫院後,經CT等檢查發現,滢豆瑪摔骨折了,需要馬上手術。但難題又随之而來——沒有家屬在手術通知書上簽字。無奈之下,她隻得聯系這家醫院的王醫生。

原來,多年前,滢豆瑪外出遊玩時摔倒緻小腿靠近腳踝部骨折,送到這家醫院救治。同樣面臨手術需要家屬簽字的難題,最後實在沒辦法,由醫院的王醫生簽字實施手術。因此,她與這位王醫生成了朋友。

這次又聯系王醫生,雖然王醫生因工作勞累突發心梗正在醫院接受治療,但還是同意給她簽字,讓滢豆瑪順利進行了手術。

手術後,滢豆瑪躺在病床上不吃不喝。護士問她原因,她說,因為自己手術後不能起床,躺在床上大小便不能自理,這樣做就是為了不給别人添麻煩。但這終究不是辦法,她還是請了護工照顧,直到出院回家。

談及就醫經曆,滢豆瑪深有感觸地說:“發病時沒有人陪着,去醫院需要挂号,做手術需要簽字,不能動還需要陪護,太難、太麻煩了。”幸運的是,她所住的利澤西園小區被評為“中國十大幸福小區”之一,鄰裡關系相處融洽,樓上樓下鄰居互相照應,讓她感到溫暖。

滢豆瑪稱,自己将來一定要“走”得有尊嚴,一旦病重,無法醫治了,不要上呼吸機,不要插管子,“那些東西一概不要,該走就走”。

獨居多年,高文英認為自己身體健康狀态“還可以”,稱這麼多年來從沒有去過醫院,一是年輕時久病成醫,現在有個小毛病自己能到藥店買藥;二是她“前半輩子吃了不少苦,現在遇事看得開,就少生病”。

但她也坦言:“沒人陪着,真不知道咋上醫院,像鄰居說的網上挂号、機器挂号,我都不會。”

住在養老院裡的王淑芳也深刻體會到了就醫難。

她告訴記者,她要是去三甲醫院看病,首先得向養老院提出申請,然後由直系親屬接走,送往醫院看病,“我沒有直系親屬,也沒有人來接我,我去醫院看病太難,3年多沒有去過醫院了”。

據了解,該養老院有兩名護士,還有一名兼職醫生。一般的小病,由護士到養老院隔壁的診所拿點藥;兼職醫生有時候過來轉一轉,給老人們做個心電圖等,但沒有更全面的診治。

王淑芳經常頭暈,醫生說是低血糖,她就在随身的袋子裡常備些巧克力,有需要時就拿出來吃一塊。

“我都90歲了,活一天算一天,有病也不想治療。”王淑芳稱。但她還是期待:如果自己不能去三甲醫院看病,養老院能不能定期請三甲醫院的科室醫生來巡診?

一天都說不上一句話

除了親戚沒人來看望

“你們能來跟我聊聊天,我很高興,在養老院裡,沒有人跟我聊天。”王淑芳對記者說。

王淑芳說,沒有新冠肺炎疫情時,會有大學生志願者到養老院慰問,陪他們聊聊天,演個節目、唱個歌,後來出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就沒有人來陪他們聊天了,“最嚴的時候,隻有直系親屬能進養老院探視。我沒有直系親屬,所以沒有人來看我”。

養老院的工作人員也很少主動跟她聊天,“她們人少,要照顧我們所有人,很忙,我有需要時就呼叫她們,比如說‘給我打點開水’‘給我洗下衣服’,然後說幾句話,她們就去忙别的了”。

在王淑芳看來,養老院的工作人員流動太快了,她好不容易認識了,沒多久就離職了,然後又換新的,這讓她很不适應。

老人之間的溝通也是困難重重,且不論疫情防控,養老院住的大多是高齡老人,“耳朵背,大家互相聽不清,你要跟人家說話,得趴到人家耳朵邊喊,聊天有障礙”。

“我有時候一天都說不上一句話。”王淑芳說。

養老院每天有做手工活動和棋牌活動,王淑芳一般情況下都會參加,而自由活動時基本沒事幹,多是睡覺打瞌睡。

難得的下樓時間,高文英遇到老鄰居就一起聊聊家長裡短。她渴望與人交流,但又無法經常出門,“我們這是小城市,除了幾個親戚朋友,平時也沒有人來看我”。

在滢豆瑪看來,一個人住,又整天在家裡待着,絕對不是什麼好事,容易出問題。她努力讓自己忙起來,成為小區裡的活躍人員,帶領老年人跳廣場舞,熱心小區公共事務,還在退休後注冊成為關愛空巢老人志願者,聯系4家空巢老人家庭。

由于朋友多,她便主動把自己的電話号碼留給信得過的人,把家門鑰匙留給信得過的鄰居,“遠親不如近鄰”。

有一次,她外出忘帶手機,有鄰居來找她,敲門沒人應、打電話屋裡響起鈴聲但沒人接。鄰居急了,向居委會反映。居委會書記趕到她家門口,找到有備用鑰匙的鄰居開門,發現她不在家。正着急時,滢豆瑪及時回了家,才讓大家松了一口氣。

居委會書記對她說:“阿姨,您以後出門千萬得帶着手機。”利澤西園小區也給了滢豆瑪力所能及的關注,比如在她家裡安裝火警報警器,直接連着消防部門。

有一次,滢豆瑪在家裡自己熏艾灸,滿屋子煙霧缭繞,觸發了火警報警器,不但消防部門來電話詢問情況,社區居委會和物業接報後也迅速趕到她家,發現虛驚一場。雖然給大家添了麻煩,但滢豆瑪也感受到社區的關懷和溫暖。

當天采訪結束離開滢豆瑪家已經晚上9點,她堅持送記者出門到電梯口。

“謝謝你們來看我,陪我聊聊天。”記者離開養老院時,王淑芳一直念叨着這句話。

生活保障體系初形成

養老服務存多項短闆

據民政部數據,當前,我國有納入最低生活保障範圍的老年人1338.6萬人,納入政府供養範圍的特困老年人388萬人,享受高齡補貼的老年人3104.4萬人,享受護理補貼的老年人81.3萬人,享受養老服務補貼的老年人535萬人,享受綜合老齡補貼的老年人132.9萬人。其中,不少為孤寡、獨居老人。

我國曆來高度重視孤寡老年人的權益保護工作。

老年人權益保障法規定:“老年人無勞動能力、無生活來源、無贍養人和扶養人,或者其贍養人和扶養人确無贍養能力或者扶養能力的,由地方各級人民政府依照有關規定給予供養或者救助。”“政府投資興辦的養老機構,應當優先保障經濟困難的孤寡、失能、高齡等老年人的服務需求。”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建立健全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體系。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健全基本養老服務體系。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應稱,近年來,民政部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會同相關部門将孤寡老年人權益保障列為重點工作大力推進。

在加強政策保障支持力度方面,民政部等9部門于2017年聯合印發《關于加強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意見》、民政部于2019年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貧困地區農村留守老年人關愛服務工作的通知》,形成了配套完善的政策體系。

在完善農村孤寡老年人生活保障體系方面,民政部門不斷健全完善老年人福利補貼制度,提升孤寡老年人生活質量。我國已初步形成了老年人福利補貼、社會救助和特困供養等相銜接、廣覆蓋、可持續的孤寡老年人生活保障體系。

此外,各地民政部門不斷加強農村養老服務設施建設。截至2020年底,全國共登記敬老院1.7萬家,床位174萬張,為孤寡老年人在機構養老提供了必要條件。同時,為農村孤寡老年人提供互助養老服務。截至2020年底,全國建有各類農村互助養老服務設施13.1萬個,為廣泛開展農村互助養老服務提供了平台。

疫情防控期間,各地民政部門發揮基層組織、社會組織、社區工作者、社會工作者、志願者等方面作用,對因疫情在家隔離的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開展走訪探視和關愛服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養老服務保障工作取得長足進展,孤寡老年人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民政部養老服務司在回複記者采訪時稱,同時,在制度層面還存在一些“短闆”,如國家層面沒有養老服務專門立法,基本養老服務制度框架尚未建立,政府投入保障不足等。

華中科技大學社會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保障學會青年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郭林告訴記者,我國現行法律法規政策對孤寡老人面臨的養老服務困境有所覆蓋,特别是通過集中供養和分散供養的方式,提供了基本的資金和服務保障,但總體上呈現出經濟和物質保障基本能夠實現,而照護服務尤其是醫療照護和精神慰藉“短闆”明顯的特點。

“随着生育率在一段時期内持續保持低位,未來獨居老年人群特别是獨居的老年女性群體的數量将會大幅度增加,如何滿足他們的日常活動、生活照料、就醫、醫療護理、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郭林說。

中國政法大學教授李超說,随着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老年群體日益龐大,老年人的養老問題尤其是失能、獨居、空巢等問題,已成為各級政府以及社會各界普遍關注的熱點。其中,孤寡、獨居老人是更加弱勢的群體,需要養老服務更多的關心、關愛。

“對于分散獨居的孤寡老人、不屬于特困人員的獨居老人而言,他們面臨的問題更為複雜,尤其是在生活照料、就醫服務、精神慰藉等方面存在很大空缺。”李超說。

在郭林看來,孤寡、獨居老人面臨的諸多養老服務困境,主要受制于人力、财力、物力資源不足的社會養老服務發展難題。

他分析稱,一方面是養老服務人力資源不足,制約了孤寡、獨居老人養老服務的實現。雖然特困救助等相關制度對為孤寡、獨居老人提供必要生活照料有明确規定,但受制于養老服務專業人員的缺乏,基本照護在許多地方尤其是農村地區基本難以實現,特别是不少鄉鎮敬老院僅能向入住其中的農村老年人提供初級生活照料服務,談不上提供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最迫切需要的醫療護理服務,精神慰藉服務更是缺乏。且由于不同地區經濟條件的差異,部分地方缺乏通過為購買基本照護服務滿足孤寡、獨居老人的照護需要的經濟基礎。

“另一方面是慈善養老、倫理互助等制度尚不健全,公共政策與傳統倫理互助性養老結合不夠。一些地區探索了鄰裡互助養老服務機制,但因缺乏相應的制度保障,沒有政策文件對其服務功能、公共支撐機制等進行系統規定來加以積極引導,導緻鄰裡互助和慈善養老難以可持續發展。”郭林認為。

推動養老服務專門立法

整合社會養老服務資源

如何更好地回應孤寡老人們的現實需求?

民政部養老服務司稱,民政部将會同有關部門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制度框架建設。加快推進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同時加快養老服務專門立法進程。

二是加強工作統籌銜接。加強養老服務體系建設與相關領域改革的聯動銜接,增強系統性、協同性。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推進基本養老服務,普惠性養老服務和市場化養老服務協同發展,形成政策合力,完善孤寡老年人等特殊困難老年人養老服務保障體系。

三是不斷推進改革創新。在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指導基礎上,鼓勵支持各地因地制宜開展探索創新,聚焦重要制度、落實措施、重點問題等關鍵環節,推動符合國情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早日成熟定型,确保孤寡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

對此問題,郭林認為,關鍵是要整合社會養老服務資源,提供養老服務,滿足孤寡、獨居老人的養老服務需要。除了完善城鄉孤寡、獨居老人的集中供養制度,提高集中供養質量以外,還應以提高孤寡、獨居老人的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水平為重點,加強社區适老化改造或建設,織牢社區居家養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資源網,化解孤寡、獨居老人的養老難題。同時,要積極探索孤寡、獨居老年人監護制度。

“可以通過具體政策支持和公共補貼引導等措施,實施鄰裡互助或熟人互助養老服務機制,充分發揮低齡老年人和健康老年人的作用,向孤寡、獨居老人提供日常探視、生活照料等基本養老服務。應當明确孤寡、獨居老人供養的财政責任,完善為孤寡、獨居老人購買養老服務的方式,滿足其養老服務需求。”郭林說。

郭林還提出,要重視對孤寡、獨居老人的精神慰藉。有條件的地方可探索将精神慰藉納入特困老人的供養制度中,通過發揮社會工作者等主體的作用,向城鄉孤寡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務;還要發揮好社區和鄰裡在精神慰藉中的功能,更好地滿足孤寡、獨居老人的精神慰藉需要。

李超的建議是,實行社區居委會、村委會負責制,建立孤寡、獨居老人定期尋訪制度。社區居委會、村委會建立相關檔案系統,及時了解老人情況;鼓勵民間資本投入,完善居家養老模式,通過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為孤寡、獨居老人提供免費服務。

“建立志願者幫扶系統,依托基層老年協會、志願者組織、社區社會組織等資源,組織老年人開展互助服務,廣泛推進社區志願服務,積極探索建立起以一對一、多對一結對為主要形式,提供生活照料、情感關懷、緊急援助等服務。”李超說。

李超認為,由于現有政策對孤寡老人的界定較為狹窄,建議經濟發達地區在嚴格落實國家政策基礎上,擴大對孤寡老人及相關人群的幫扶範圍,将子女長期不在身邊、沒有子女照顧的獨居老人納入關愛範圍。根據老年人經濟情況,由老年人所在社區,在尊重老年人意願基礎上,幫助老年人制定個性化養老服務方案。

陳寒松是利澤西園一區業委會主任,平時與小區的獨居老人接觸比較多。在他看來,孤寡、獨居老人最需要的是就醫服務和心理健康服務,要在制度上發揮社區提供養老服務的樞紐作用。比如,以每個社區為單位,由政府扶持建立照顧獨居、孤寡老人的服務站和提供心理咨詢服務,推廣社區醫院的密度和服務内容,鼓勵物業加入獨居、散居孤寡老人的照顧服務中,充分利用大數據,增加社區醫院家庭醫生上門或者遠程服務。

“總之,大部分老人還是要在社區養老,亟須發揮社區優勢,讓社區、物業、業委會參與其中,為孤寡、獨居老人提供便捷、可及、全面的養老服務。”陳寒松說。

滢豆瑪認為,孤寡、獨居老人很無助,社會包括社區應該給予更多關心關懷幫扶,但“我們還要靠自己,獨立能力自強精神很重要,盡量培養一些興趣愛好,多與身邊鄰居做好朋友,鄰居之間互相幫助互相安慰很重要”。

(應采訪對象要求,王淑芳為化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