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講述中華文明曆史故事

講述中華文明曆史故事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5-01 08:34:41

核心提示:辦學傳道,入世為官,孔子通過不同的路徑努力實現大同之夢。如果說此前的孔子是一位崇尚禮學的有為青年,那麼從洛陽歸來後,他開始探尋一條更寬廣的道路,這就是創辦私學,把自己的理想傳播給更多的人。

【編者按】13000年前,我們的先民怎樣戰勝了末日危機?西晉的腐敗奢靡到了怎樣讓人瞠目的程度?一面詭異的鏡子為何成為宋代以文立國的起點?一本失傳已久的明代奇書怎樣回歸祖國?這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你都可以在讓人耳目一新的的正史通俗讀物——《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中找到答案。值此建黨95周年之際,經北京出版集團公司、北京出版社授權,宣講家網自7月1日起連載《中國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以飨讀者。

杏壇花開

導讀:辦學傳道,入世為官,孔子通過不同的路徑努力實現大同之夢。如果說此前的孔子是一位崇尚禮學的有為青年,那麼從洛陽歸來後,他開始探尋一條更寬廣的道路,這就是創辦私學,把自己的理想傳播給更多的人。

孔子博學的名聲為他收徒帶來很多便利,連一些貴族也願意把孩子送來做他的弟子,向他學習《詩》《書》《禮》《樂》《易》和《春秋》六藝。而孔子的課堂也前無古人地向所有人開放,不論貧富貴賤,隻要交上一份小小的拜師禮,就可以平等地接受教育。這就是孔子倡導的“有教無類”。

孔子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把為貴族所壟斷的教育普及給平民的人,也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職業教師和第一個宣講家。他一生所收的弟子據說有 3000人之多,其中熟習“六藝”的 72 人,都是文武雙全,同時也是道德高尚的君子,因此被稱為“七十二賢人”。這其中不乏出身貧寒的子弟,甚至還有曾經犯過罪的人。孔子還把唯一的女兒嫁給了出身貧寒而且坐過牢的弟子公冶長。

一天,孔子講學之處來了一個身穿奇裝異服的訪客,他把公雞毛插在帽子上,把雄豬的皮裝在寶劍上,倚劍而立,一副桀骜不馴的樣子。這個人名叫子路,他後來先後在魯國、衛國為官,而此時卻是個隻知道使用蠻力的村野少年。

孔子問他為何如此裝扮,子路回答說:“古時的君子都是仗劍而行的。”孔子一貫主張仁政德治,希望以道德來教化天下,因此對子路的行為不以為然。他告訴子路,古時的君子,以忠義作為人生追求的目标,用仁愛作為自己的護衛。有不善良的人,就用忠信來感化他;有暴亂侵擾,就用仁義使他們罷手,何須使用武力?子路恍然大悟,急忙恭恭敬敬地深施一禮。從此,他跟随在孔子身邊 40多年。

顔回同樣出身于貧寒之家。他和父親都是孔子的學生。雖然他的生活很艱苦,吃的是粗茶淡飯,住的是陋巷破屋,但他卻安然處之,沒有改變向道好學的樂趣,因此深得孔子的喜愛。孔子誇獎他能做到“不遷怒,不二過”,修養達到了較高的境界。

一天,孔子與顔回、子路兩人對坐,孔子問道:“你們何不趁着這個機會,說一說你們的志向?” 子路搶先回答, 慷慨激昂道: “我希望和朋友們共享我的馬、車和皮衣。即使用壞了,我也不後悔。”顔回則謙虛恭敬地表示,希望做到不誇耀自己的長處, 不推脫勞苦的事情。 話音剛落, 子路又搶着反問孔子的志向是什麼。孔子撚撚胡須,輕輕說出了三句話:“我希望老年人能安心養老,朋友之間能相互信任,年輕人能得到關懷。”那一刻,似乎天下之人,都已納入他仁慈的注視之中,都已裝進他博愛的胸懷之内。

講述中華文明曆史故事(中華文明五千年)1

圖 3-6 《孔子講學圖》

孔子的杏壇絕不隻是枯燥的理論講解,那裡充滿了智慧,也洋溢着平等、自由和歡樂的氣氛。(圖3-6)有時, 他會與學生們談論 《詩經》 , “關關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孔子最喜歡的篇章;當學生狂妄炫耀的時候,他會不動聲色地打趣;當他為弟子上課的時候,别的弟子甚至可以在旁邊鼓瑟奏樂。這些課堂上的實景都被弟子們記錄在《論語》這本書中。

這是孔子人生中難得的快樂時光,可是不久,這樣的日子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所打斷。正在上課的孔子突然中斷了課程,這是為什麼呢?

原來,魯國大夫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發動了政變,到處都是手持兵刃的士兵,到處都是烈焰沖天的房舍。魯昭公逃亡北方,孔子平生第一次面臨着重大的抉擇:三位掌權者之一的季孫氏曾是孔子辦學的出資人,如果孔子願意,他完全可以借此獲得錦繡前程。但正所謂“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做君子,不能在亂臣當權時期出仕,這是孔子唯一的選擇。

公元前 517 年一個秋天的早晨,孔子乘着牛車依依不舍地告别了魯國。

孔子來到齊國,齊景公曾是他最顯貴的學生。齊景公向他求教治理國家的方法,孔子說:“成功管理一個千乘之國,要恭敬認真地對待工作,誠信無欺,節約費用,愛護官吏,役使百姓要在農閑時節。”他還說出了著名的論點: “君君,臣臣, 父父, 子子。 ” 就是說, 君要行君道, 臣要行臣道, 父要行父道, 子要行子道。人人都要正其位,安其事。否則,君臣失位,長幼失序,倫理失常,社會就難以公正和諧。

齊國的大臣晏嬰并不認可孔子的思想,齊景公對孔子也日益冷落,甚至有人傳聞齊國的貴族想加害孔子。孔子立即把自己的行囊裝上牛車,決定返回魯國。這一次,他的腳步是那樣匆忙,連淘完的米都沒等瀝幹,就踏上了歸程。

孔子渴望實現他“克己複禮”、社會大同的夢想,經過了太久的等待,在 51歲這一年,他終于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機會。這一年,魯國終于從内亂中安定下來,魯定公請他出任中都宰,官職雖不大,但孔子終于有了實現大同之夢的舞台。

在孔子眼中,“大同”是指大道實行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天下是人們所公有的,選舉賢能的人為政,人與人之間講求誠信,和睦相處。人們不隻愛自己的雙親,不隻愛自己的子女。所有的老年人都能夠安享晚年,所有的壯年人都有用武之地。年老喪夫或喪妻的人、失去父母的人、殘疾的人都能得到很好的供養。陰謀詭計被遏制而不能施展,劫掠偷盜、叛逆犯上的事也不會發生,外出都不用關門閉戶。

按照這樣的治理方法,他擔任中都宰後,魯國的國都果然面貌一新,百姓安居樂業,社會秩序良好,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孔子也被提拔為司寇,成為管理司法的最高長官。

擔任司寇後,孔子下決心限制貴族的特權,因而為貴族所迫害。牛車又一次載着他,踏上了流亡之旅,他沒有想到的是,這一去就是 14 年。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