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反腐劇《人民的名義》裡面,漢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高育良與漢東省委常委、京州市委書記李達康是一對歡喜冤家,兩人既有合作,也不乏競争。那麼,這兩人中間,誰的影響力更大呢?
追溯高育良和李達康的從政之路,可以從多年前說起:彼時,高育良在漢東大學法學院任教,受時任漢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梁群峰的賞識,從大學教授轉任高級官員,一路春風得意,青雲直上。
李達康曾經給時任省委書記趙立春做過秘書,後來外放呂州市金山縣擔任縣長,因為籌錢修路出了人命事故,常務副縣長王大路和縣委書記易學習給李達康頂雷,接受問責處分,保住了李達康的前途。
高育良和李達康的仕途軌迹交集,除了一起身為漢東省委常委在會議上出現,其實還有另一段經曆重疊:高育良在呂州市擔任市委書記時,李達康是呂州市市長,兩人搭班子共事,卻非相安無事。
當時,高育良攀上了趙立春這座漢東省地方官場最大的山頭,而李達康跟趙家集團開始利益切割,當趙立春的兒子趙瑞龍看中了呂州市月牙湖美食城項目時,呂州市委書記和市長的意見産生分歧。
在趙立春的斡旋之下,李達康被支走,離開呂州市市長的職位,去往林城市擔任市委書記,而高育良憑借呂州市委書記的絕對權力,點頭同意了趙瑞龍的月牙湖美食城項目,才招緻後患無窮。
高育良借助職務便利,不惜冒着破壞生态環境的風險,給趙立春、趙瑞龍父子送上一份投名狀,而趙立春正值權力巅峰,他投桃報李,暗通款曲,一心扶持呂州市委書記高育良上位漢東省委常委。
李達康也從地廳級的林城市委書記,升任副省級的京州市委書記,并順位出任漢東省委常委。至此,高育良和李達康的仕途軌迹殊途同歸,在一個相差不大的時間點,雙雙跻身核心決策高層。
從職級上來看,高育良是漢東省委副書記,是漢東省所有副省級幹部裡面的頭号人物,排在他前面的漢東省委副書記、省長便是不折不扣的正省部級幹部,而李達康則是省會京州市的一把手。
高育良和李達康都是副省級幹部,在職級上平起平坐,高育良擔任漢東省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主管公檢法部門,相比于同為副省級幹部的漢東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季昌明,不可同日而語。
然而,即便是在漢東省委常委中的排名更靠前,高育良的權力也未必超過李達康,李達康是省會京州市的市委書記,管轄着省城首府一切大小事務,擁有生殺予奪大權,兩人并非是上下級關系。
而且,無論是高育良還是李達康,他們都需要對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負責,這樣一來,誰跟沙瑞金走得更近一些,誰更受信任一些,反而成為了權力重新洗牌的籌碼,李達康無疑是更勝一籌。
高育良善于守成,李達康樂于開拓,兩人隻聽命于漢東省委書記沙瑞金,彼此之間互不負責,高育良和李達康的競争異常激烈膠着,在沙瑞金的斡旋之下,李達康險勝一局,從此開啟坦途大道。
高育良從一位學富五車、書生意氣的大學教授,何以蛻變成一位目光短淺、唯利是圖的庸官?他的前半生和後半生泾渭分明:風度翩翩、慷慨激昂的法學教授;利令智昏、拉幫結派的陰險政客。
而李達康是一位技術型官僚,他熱愛搞經濟拉政績,對窩裡内鬥并不熱心,他深谙漢東省地方官場的生态,憑借“拼命三郎”式的驕人政績,最終接任漢東省省長,逆襲高育良,實現了彎道超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