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取名适合自己? 什麼是好名字?我想,有用的,才是好名字,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怎麼取名适合自己?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了解一下吧!
什麼是好名字?我想,有用的,才是好名字。
有些人認為名字隻是符号,交流用而已,那麼索性每人用純數字編号就好(其實數字也并非純粹無指向)。
所有中外文字之始,均依附着或會意、或象形、或音同等指向,漢字尤甚。對人有潛移默化的影響。
古人姓、名、字可以分開,姓有傳承而定,名中有輩份排行禁忌等約束,也有起名者的期望寓意,字則多為成人後,獨立思考的自我意願。
古人起名是慎重的,已經部分尊重被起名者。除了約束外,是找專門命理師的,判斷依據為出生時間,所蘊含着的個體特征,來指導匹配的期望寓意,當然還受彼時價值觀的影響。
想來蘇轼先生成人後,還能給自己另外起個“東坡”的字,是多麼快樂的事。
而現代,有姓有名無字,隻承載着起名者(多為父母長輩)的三觀好惡。沒有辦法考慮,如何匹配被起名者的特點,也沒辦法表達成熟的自我意願。
疏理這些古今關于起名的線索後,我是贊同成人後,根據自身特點的成熟願景來改名。隻是,麻煩了些,晚了些,甚至已經有不良影響。
試想一下,如果一個婉柔特質的女孩,非要喚作“若男“;一個惹事生非的男生,還要叫作“天一”。錯誤的被人明示或自我暗示,想來她(他)的心性,常常是煎熬和割裂的,特别在成型期。這樣對誰有用呢?
怎樣起個好名呢?
我想,首先是會意匹配,是文字的内涵。
以前起名,常常源自命理分析,根據命局顯示的個體特征,來指導起名的方向。如個體特征過于強悍,一生起伏又大,則求一個簡單平凡的來舒緩;個體特征欠思量,易沖動犯錯,則求一個多靜忖常自律的指向。
鄧公原名先聖,父母起的,後私孰先生認為過大不尊,改為先賢、希賢,後又在武漢為工作方便,改為小平。回顧鄧公一生,幾經沉浮,小平之名舉重若輕,相得益彰。
現在家長若給孩子起名,通常會覺得希賢雅緻好聽,小平稀松無味,這當然是局限于自身的好惡,而非受者匹配的需要。
以前常見的建國、國慶、衛國、衛兵....現在看來時代背景過重,令人發笑。仔細想想,而今的淑雅、靜涵、博文、緻遠...若幹年後,也可能會覺得俗不可奈,再成為笑談。
可見,會意匹配的指向是首要,不局限于某一時代價值觀。這當然需要長輩的心胸,需要“愛人所愛”。
其次,是象形音同匹配,這個文字的外表影響。
漢字是有外表的,三點水的字,你會聯想到水滴、溪流、江河、湖海...音同的字你會聯想到各類聲音,聯系到與之相關的場景。古以五行來細分,每個人五行有喜忌,用那些,不用那些,也是有原則的。
如有些人體質畏熱耐寒,卻用炎熱的字;有些人畏寒喜熱,用的盡是冰冷的字;有些人僵化固執,直觀上流動釋放的字更合适;有些人沒心沒肺率真才好,用的字卻書寫複雜而少見,盡管字意本身簡單。
這以上兩點是起名的基礎,是核心,你若考慮到,那肯定已經及格了。
你可以想想,馬雲、劉強東這兩個名字:一個天馬行空,一個用強好勝,對性格的塑造影響。同樣是在變幻的戊戍年,遇事的判斷與選擇不同的很。反過來,馬雲遇上暖昧之局,劉強東遇上以退為守之局,兩人如何處置你甚至是可預見的。這兩個名字高下立判。
起名還有一些要素。比如文化内涵,字體結構平衡,書寫順序,兼顧長輩希望,是否便于上口和傳播。這些當然都是加分的,可取的。
以前還重視三才五格、筆畫數、排行、輩份等,這些都是基于前兩點的固化延伸。因為字體、繁簡、書寫順序的變異,還有社會發展,時勢演進,以及語言傳播途徑變化,越來越顯牽強附會。 任何理論固化成技巧,反過來忘了理論本身,容易碎片化,從而斷章取義,舍本求末不可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