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張圖片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在江蘇街頭,一位母親騎着電瓶車,載着約10歲的兒子,緩緩前行。
可沒一會兒,電瓶車沒電了。于是,母親下車,用盡全身力氣,想把電瓶車推起來,好幾次都差點摔倒。
在這個過程中,後座上的男孩紋絲不動,一直專注打遊戲。
他沒看到母親的辛苦,沒有想着趕快跳下來,就那麼心安理得地坐着,加重母親的負擔。
評論區裡,很多網友都難掩憤怒。
有人說,這個兒子太沒良心了,母親辛苦付出,換來的卻是不懂感恩,還不如養隻寵物。
有人說,母親開口叫兒子下車,能有多難?她這樣寵溺,反而害了孩子……
在我看來,這一幕撕開了家庭教育的隐痛與傷口。
父母拼命付出一切,不舍得孩子吃一點苦頭,以為孩子能明白自己的用心,了解學業的重要,結果卻是孩子毫不領情、毫不珍惜。
想起蘇霍姆林斯基那句話:
真正的教育是從教育者的素質開始的:
教育者的個性、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是一種能激發每個受教育者檢點自己、反省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父母就是最初的教育者。
如果父母用錯了方法,走錯了方向,往往會導緻南轅北轍的結果。
前段時間,有個23歲的女生因為父親沒給自己留午飯,對着父親破口大罵。
“我今天12:50還沒吃飯!你這個自私鬼!不給我留一口!”
“我受夠了,你這個瘋子!我要看到廚房有飯,我說我要吃飯!”
這個女兒早已成年,可以自食其力,炒一盤菜更不在話下,可她就是不管不顧,将滿腔的憤怒傾瀉到老父親身上。
即使父親苦苦相求,女兒若是把視頻發網上,會影響他的工作,女兒也毫不在意。
網友找出這個之前的新聞,才發現,她就是那個嫌棄父親給的一萬元生活費太少,而瘋狂辱罵父親的當事人。
在女兒看來,父親就應該節衣縮食,把錢都給她花;也應該随時關照她的喜好,給她準備美味菜肴。
探究背後原因,我們發現,女兒的驕縱蠻橫,和父親的溺愛脫不開幹系。
他會縱容女兒的要求,即使自己工資不高,也全部拿給女兒,自己吃清粥小菜;
他會低聲下氣哀求女兒,即使女兒的行為離譜且傷人,他也不舍得訓斥幾句……
心理學家阿德勒說:
“一個被寵壞的孩子很容易産生錯誤的人生意義。他往往會期待别人把他的意願當成聖旨。他認為,自己天生就與衆不同,是天之驕子,想要什麼不需要自己努力,隻要張張嘴,甚至使個眼色,就會有人送到他面前。”
父母習慣了大包大攬,什麼都幫孩子搞定,無形中剝奪了孩子獨立的能力,并讓他們變得貪婪且自私。
當孩子習慣了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生活,就會認為自己理應獲得他人的寵愛和照顧,自己無需為此心懷感激,也無需反哺和回饋。
當下中國,有個特别可怕的現象,就是“全民富二代”。
即使父母家境一般,曆經辛苦,也要給孩子買最昂貴的物品,讓孩子享受最好的生活,美其名曰“愛孩子”“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
我見過一個孩子,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農民,常年務農,省吃儉用,一年到頭都舍不得買件新衣服。
然而,兒子隻要看重哪個潮牌鞋、想買哪個新款手機,這對父母就會立刻滿足,就算從牙縫裡擠,也在所不惜。
至于幹家務、洗衣做飯等事情,更是從不讓兒子接觸。
他們的口頭禅就是:“你負責好好讀書,我們會打點好一切,你什麼都不用操心。”
兒子覺得自己的願望實現得太容易,讀書沒有什麼必要,大不了就啃老,反正父母會養自己,所以,上學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一點也不認真。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
你知道運用什麼方法,一定可以使你的孩子成為不幸的人嗎?這個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
如果一直讓孩子在蜜罐裡泡大,沒有經曆釀蜜的艱辛,孩子自然不能懂得付出後的收獲與快樂。
如果一直不舍得讓孩子吃苦,孩子不能體會學習的價值,自然無法承受日後的風吹雨打,跨過學習路上的暗礁險灘。
讀書的苦,孩子受不了,但凡要花時間默寫和背誦,就隻想把筆扔到一旁,拿起手機玩遊戲。
生活的苦,孩子吃不了,但凡要自己做飯洗衣和參與工作,就隻會怨聲載道,被困難吓怕了膽。
當他們長大,無力扛起自己的人生,就隻剩悔不當初,遺憾叢生。
清華附小校長窦桂梅說過:
“一個孩子的成長,需要糖,也需要鈣,同時需要鹽。這三樣東西在教育中一個都不能少。”
家庭教育裡,我們給了很多“糖”,适當時候也要狠狠心,給孩子加些“鈣”和“鹽”。
要想孩子變得獨立、感恩和懂事,最好的方法就是狠心一點,讓孩子去經曆風雨,體悟生活,從而習得堅韌,懂得感恩。
第一,讓孩子看看成人世界的不易。
看過一個視頻,淩晨2點,男孩仍在熬夜玩遊戲。父親什麼也沒說,帶着男孩到街上散步。
原來,早點鋪已經亮起燈,有人開始忙碌起來;早市也已經熙熙攘攘,菜販們開始勞動。
男孩看到了成人世界的辛苦和殘酷,深受觸動,回家後規律作息,好好學習。
有時候,說再多大道理,都不如讓孩子親自去感受,看看父母工作的不易、加班的辛苦,和為了幾元錢而反複掰扯的狼狽。
當孩子看到了,才能有所感受,付出行動,明白當下的歲月靜好,不過是有父母在負重前行。
第二,讓孩子體會“付出”的快樂。
山東棗莊,有個11歲的小男孩圈粉無數。
父母做小生意,他一放學就幫着做粥和賣餅:“沒有苦就沒有甜,我再累也沒有爸爸累,我在外面有時候吹風還能涼快點……”
在這個過程中,他理解了父母的不易,體會了付出的快樂,更激發了學習驅動力,接下來用心投入學習,不讓父母催促和提醒。
特别認同蘇霍姆林斯基的一個說法:
“我一向認為有一點極為重要:那就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他的童年時代 就體驗到那種為天下人之憂而憂的心情。
每當兒童減輕某人的命運、遭遇、生活負擔之後,會體驗到一種幸福,隻有在那時快樂才會使童年變得高尚起來。”
就從今天開始,放手讓孩子去付出吧,多參加日常勞動,多參加志願活動。
當他們感受到付出的快樂,就會激發向上向善的能量,從而成長得茁壯和陽光。
第三,教孩子學會珍惜與感恩。
有句話說:“一個懂得感恩的孩子,會把自甘平庸堕落,當成是最大的忘恩負義。”
深以為然。
一個心懷感恩的孩子,會積極上進,拒絕懈怠,努力活出更加優秀的自己,不讓所有關心他的人傷心和擔心。
父母不妨多在日常生活中引導孩子,要學會珍惜和感恩。
被人關心,多說“謝謝”;受人恩惠,及時回饋;力所能及的時候,要多幫助他人。
這樣能讓溫暖和愛延續,也滋養孩子的身心,讓他們走得更遠。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
“教育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的本領,而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
教育孩子,需要付出極大的心血,更要有樸素的智慧。
與其費心保護,不如給他們感受、付出和表達的機會,讓他們經曆真實的成長,活出一份善良與擔當。
點個“在看”,願每個孩子都能看到父母的不易,明白學業的不易,多一點勤勉與踏實,用心書寫自己的人生。
作者 | 許小貓,公衆号:奇思妙想許小貓(ID:xvxiaomao2018)。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